刘雅玲 王莹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患病率高、预后较差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痉挛性偏瘫是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伴有麻木疼痛、关节僵硬、肌萎缩等不适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造成严重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2]。痉挛性偏瘫患者偏瘫肢体肌张力异常增高,上肢内侧屈肌占优势,下肢外侧伸肌占优势,最大限度降低肌张力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状态的有效措施[3-4]。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康复治疗、矫正器治疗及手术等方法,其中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临床常用的物理疗法,能够刺激肌肉群收缩,增强拮抗肌与痉挛肌的交互性,从而降低肌张力,但单一治疗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皮肤损伤,应尽可能缩短疗程[5-6]。祖国医学将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归属为“筋病”“痉证”等范畴,为本虚标实之病,肝肾阴虚为发病之本,气血逆乱为本病之标。研究显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能通过熏蒸产生的温热作用,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借助电极片的刺激将中药成分通过毛细血管直达患处,从而改善肢体痉挛的状态[7-8]。本研究探讨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龙岩人民医院收治的82 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9];(2)中医诊断为风痰阻络[10];(3)存在一侧肢体偏瘫。排除标准:(1)服用过肌肉松弛剂;(2)无法进行言语交流;(3)皮肤溃破、凝血功能障碍;(4)合并其他肌肉、关节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 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将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苏州好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电极片分别贴敷于患者偏瘫侧下肢痉挛肌群及相应拮抗肌群,设置工作频率为50 Hz,30 min/次,1 次/d,连续治疗5 d,休息2 d,连续治疗1 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干预,取红花、全蝎、水蛭各10 g,路路通、紫草、川芎、桂枝、伸筋草各15 g,川乌9 g,加水煎煮,过滤药液,将药液导入药垫中,贴上电极板,将浸有透药液的电极保湿片置于偏瘫患肢,频率1 250~4 000 Hz,将热疗温度设置低于50 ℃,治疗电流的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电流为适宜,20 min/次,2 次/d,6 d 为1 个疗程,休息1 d 进入下个疗程,连续治疗4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程度量表(MAS)评价下肢张力,将肌力分为0 级、1 级、1+级、2 级、3 级、4 级,分级越高表示肌张力增加越显著。(2)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价下肢痉挛程度,包括跟腱反射(4 分)、踝跖屈肌群肌张力(8 分)、踝阵挛(4 分)3 个方面评分,总分为16 分,分数越高表示下肢痉挛程度越高。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平衡功能,总共包括14 个评分项目,每个项目0~4 分,总分为56 分,分数越高表示平衡性越好。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采用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价患者运动功能,包括上肢运动功能(66 分)和下肢运动功能(34 分),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高。(3)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采取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进行χ2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7 例,女14 例;年龄55~73 岁,平均(63.34±6.53)岁;偏瘫部位:左侧21 例,右侧20 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27例,糖尿病13 例,冠心病9 例。观察组男28 例,女13 例;年龄55~75 岁,平均(63.60±6.72)岁;偏瘫部位:左侧23 例,右侧18 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28 例,糖尿病12 例,冠心病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 分级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MAS 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分级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S、BBS、FMA、ADL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SS、BBS、FMA、ADL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BBS、FMA、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S、BBS、FMA、ADL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S、BBS、FMA、ADL评分比较[分,()]
表2 (续)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脑血管,导致神经功能损伤,受损神经所支配肌肉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导致痉挛性偏瘫,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逆转受损神经,避免发生永久瘫痪。降低下肢肌张力及改善肌痉挛状态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主要采用促血液循环的药物达到稳定病情、减少复发的作用,而康复治疗能够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单一康复疗法临床效果有限,肢体功能恢复速度较慢,多种康复疗法联合干预能够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11-12]。
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临床常用的物理疗法,通过脉冲电流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使拮抗肌与痉挛肌的交互性抑制作用增强,进而降低肌张力,避免出现肌肉持续收缩,从而使痉挛肌群恢复正常舒缩,改善痉挛性偏瘫,另外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使痉挛肌群发生疲劳,减少痉挛肌兴奋性冲动传出,减弱其对中枢神经冲动传入敏感性,也能有助于改善肢体肌肉痉挛[13-14]。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绿色疗法,选取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的透药方剂,利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通过局部皮肤的毛细血管直接作用于患侧,促进药液经皮肤腠理直接吸收,有效提高药物利用率,加快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神经的兴奋性,有效改善肌力和运动功能,而且能够避免吃药的痛苦及静脉给药的刺痛感,备受患者青睐[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MAS 分级优于对照组,CSS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能够有效降低肌张力,降低患者MAS 等级,改善偏瘫肢体肌痉挛程度,且作用优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缓解痉挛效果更佳。
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反映血液黏稠度、凝滞性、流动性的重要指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异常是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17-18],同时血液流变学的指标也是评估疾病治疗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明显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能够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BBS、FMA、ADL 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能更好改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这是由于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痉挛状态,维持肌张力平衡状态,从而促进平衡功能的恢复,而且能够有助于新的运动投射区的建立,促进运动功能改善,使偏瘫肢体重新获得正常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效果确切,能更好改善下肢肌张力、下肢痉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并对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