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综合性高。熟练掌握生理学知识将为学习医学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理学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培养学生在真实的临床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据文献研究,我国目前生理学教学评价主要为终结性评价,此方法重视评价学习结果,忽视评价学习过程,难以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1]。而形成性评价是针对学习过程的持续评价,不但评价学习成绩,而且还通过活动记录、观察、调查等非正式考试的方法,对学习态度、情感及策略等进行综合评价[2]。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化,基于STEM教育的生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在被重视和应用,它以跨学科的方式,结合传统和线上学习的优势组织教学,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手段,以多元化评价主体、方式和指标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3]。此模式的教学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要求相契合,教学评价与学习过程并举,通过评价结果持续地反馈教学过程,发挥评价的诊断、校正和激励功能,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4]。因此,本研究探索在基于STEM教育的生理学混合式教学中开展形成性评价,研究其应用效果。
2021年3~6月开展研究,研究对象选取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2020级药学专业103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共51名,男14名,女37名,年龄19~21岁;对照组学生共52名,男12名,女40名,年龄18~21岁。本研究已取得全体研究对象同意。生理学教学在该年级学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共32学时,选用教材为《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授课教师相同。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实验组学生进行基于STEM教育的混合式教学,并给予形成性评价。线上教学主要运用超星学习通,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即课前线上学习,课堂汇报、讨论与课后线上巩固、拓展。教师规划组织教学,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具体教学与评价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课前线上学习与评价。课前阶段学生在学习通进行线上学习。首先观看教师提前发布的教学视频,完成布置的任务点;其后进行病例分析,分析内容需利用跨学科知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生化学等;最后完成课前测试,测试题类型有选择题和思考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与理论等识记性的知识;思考题考查疾病原因、机制、病理表现等增强理解和培养临床思维的内容。此环节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长和次数、完成任务点总数及课前测试结果由学习通自动记录,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
第二环节:课堂汇报、讨论与评价。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开课初学生在学习通签到;之后由各小组的小组长汇报课前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组织课堂能力、合作能力;接着对汇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表扬优点、纠正错误、弥补漏洞,并强调重点、破难点;最后在下课前进行随堂测试。课堂上利用学习通“选人、抢答、问卷、投票”等功能与学生互动。此环节学生签到数、参与互动次数、答题准确率、随堂测试成绩等数据在学习通自动生成,用以评价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表现。
第三环节:课后线上巩固、拓展与评价。课后教师在学习通布置作业或考试,学生完成后提交,学习通自动记录作业或考试结果。学生据此自我评价,进行总结与反思,完成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教师利用学习通分析成绩,以“讨论、群聊”功能与学生互动,进一步纠错,并对其态度、情感、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另外,教师在学习通上安排拓展内容,以便学生开阔视野、深化理解。
(2)对照组学生接受传统线下教学,即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授课,并进行总结性评价。课前教师根据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带领学生学习,根据教案讲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与难点的阐述,以提问、练习与学生互动;课后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并批阅。以课堂的提问、练习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
(1)教学完成后发放问卷,调查两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情况,分别从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合作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与提高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进行评价,由学生依据自身情况客观作答。
(2)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期末学业总评,总评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
实验组平时成绩:课前评价(观看视频时长及次数、完成任务点总数、课前测试结果)、课堂评价(签到数、参与互动次数、答题准确率、随堂测试成绩)、课后评价(作业或考试结果、参与在线讨论次数、拓展学习次数)。期末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考试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病例分析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采用闭卷形式,时间为90min。
对照组平时成绩:学生的考勤、课堂提问、练习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考试内容、形式、时间等与实验组相同。
(3)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两组学生学习满意度。评价等级分四级:非常满意为90~100分,满意为80~89分,一般为60~79分,不满意为0~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实验组学生在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合作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比较[n(%)]
实验组学生的平时成绩为(87.51±7.53)分,对照组为(81.30±7.82)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期末成绩为(88.74±7.46)分,对照组为(82.43±7.92)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结果为实验组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期末学业总评成绩比较()
表2 两组学生期末学业总评成绩比较()
实验组学生学习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4.12%vs.7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学习满意度比较[n(%)]
生理学传统教学采用终结性评价,考试成绩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和标准,重视评价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成长[5]。形成性评价相对更关注学习过程,并期望通过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既针对知识、技能等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又针对学习态度、情感及能力等不易量化的品质进行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为:在知识技能培养上,帮助学生发现不足之处,明确努力方向,不断学习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辅助学生形成个人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成长,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责任感,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6]。本研究结果显示形成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合作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及提高创新能力,实验组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基于STEM理念的生理学混合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学业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它体现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相较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主体、内容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反映的学习情况更为真实。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不是鉴定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将评价作为调控学习的重要因素,激励学生达成学业目标[7]。形成性评价主体不单是教师,还有学生,他们既可通过完成相关练习与测试,达成自我评价;又能在小组活动中,评价同学及获得同学的评价。评价内容不只是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评价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纸笔考试,而是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进行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反馈信息不是单纯地记录平时成绩和收集资料,而是作为师生双方协同监督学习情况的手段,帮助学生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同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8]。持续的反馈不断修正教学过程,使教学更高效,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发展性和教育性的特点[9]。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期末学业总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基于STEM教育的生理学混合式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评价水平。
形成性评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愉悦感。形成性评价师生互动活跃,反馈及时,例如,利用学习通,在教学的所有环节与学生互动,以“消息、签到、选人、投票、作业”等功能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以“讨论、群聊、问卷、考试”等功能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充分的互动与沟通,对学习的满意度形成积极影响[10]。形成性评价以多元化考核方法代替传统的“一考定乾坤”,期末考试成绩仅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平时成绩才是期末总评的主要组成,包括学习通统计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签到数、参与讨论次数、抢答数、作业完成情况等,该评价方法大大地减轻了期末考试的压力,使学生考得轻松[11]。形成性评价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使教学的时空得以扩展,从原先的局限于教室,扩展到网络、操场乃至餐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提升了学习满意度[1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综上所述,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基于STEM教育的生理学混合式教学,其积极作用已凸显出来: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进学习方法与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不懈地加以应用。与此同时,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也有亟须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例如:评价过程延续时间较长,内容繁复;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较高教学水准;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等。如何深入完善形成性评价,使其能够更好地推广应用,是进一步教研改革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