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研究

2023-01-12 09:14李宁席梅红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任教教龄教师职业

李宁,席梅红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2.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广东 广州 510035)

乡村教师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承担着重大历史使命。那么,长期坚守在乡村教育岗位上的乡村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如何?秉持这样的追问,本研究深入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旨在精准推进乡村师德建设工作,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和整体素质。

一、研究设计

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自主设计调查问卷,注重过程监控,利用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分发至不同地区的乡村教师,有效提升问卷的回收率,集中对数据进行系统梳理、科学分析。

1.研究对象

在本次调查中,选择广东省四个地区的乡村教师代表为研究对象,有效样本总数为513人,其中,男教师173名,女教师340名。研究对象的人口学信息,见表1。

(续表)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参考付昌奎、曾文娟关于乡村教师留任的调查①付昌奎,曾文娟:《乡村青年教师何以留任——基于全国18省35县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第45-51页,第69页。,赵新亮关于乡村教师流动意愿的问卷②赵新亮:《提高工资收入能否留住乡村教师——基于五省乡村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教育研究》2019第10期,第132-142页。,杜军关于乡村教师职业信念的调查③杜军:《西北连片特困地区教师职业信念研究》,《教师教育学报》2018年第3期,第79-85页。和王照萱等关于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④王照萱,张雅晴,何柯薇,袁丽:《乡村教师感知的学校氛围对其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教师领导力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教师教育研究》2020第6期,第84-90页,第98页。,并根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师德的内容,自编“乡村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调查问卷,包括教师坚守乡村教育的意愿、对待学生的态度、职业幸福感和职业信念方面的内容。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既有正向计分,又有反向计分。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典型地区中小学乡村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513份,有效回收率为98.7%。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4,量表信度良好。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处理。

二、乡村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研究数据的科学分析,我们发现乡村教师师德水平普遍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教师从教意愿浓厚,职业理解与认知水平比较高

乡村教师在专业理念方面基本有正确的认知,针对“您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的原因”这一问题,有73.1%的教师选择是“热爱教育工作”,还有7%的教师认为教育工作属于相对好的职业,有12.1%的教师认为从事教育工作属于偶然性,而7.8%的教师认为从事教育事业是考试分数决定下的选择(见表2)。各个年龄段的教师选择存在较高的一致性,都有鲜明的职业选择动机。从教师选择职业的角度看,乡村教师对教师职业有高度认同感,多数源于“热爱教育工作”,认识到乡村教师职业是“相对好的职业”,这是一种主动积极、高度自愿和理解认同的职业选择。通过交叉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教龄段的乡村教师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大多数教师认为选择教师职业是因为“热爱教育工作”。

表2 不同教龄乡村教师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的原因

2.乡村教师关爱学生,用坚实的爱守护乡村学子健康成长

因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居多,乡村教师普遍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针对“您通常以什么方式关心学生”这一问题,调查发现:17.7%的教师认真组织教学,17%的教师课后答疑、指导学习,24.8%的教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21.2%的教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实际困难,还有19.3%的教师以多种综合的方式关心学生(见表3)。由此可见,乡村教师比较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能够采用多元的方式关心学生,尤其关注学生面对的实际困难和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留守儿童的态度,有81.1%的乡村教师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有14.8%的乡村教师关心、但不是非常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而只有4.1%的乡村教师可能因为特殊原因,受条件限制或没有能力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见表4)。

表3 不同教龄乡村教师以什么方式关心学生

表4 不同教龄乡村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态度

(续表)

3.乡村教师职业认知境界清晰,职业幸福感水平较高

乡村教师的职业认知境界认识清晰。在对“最重要的职业认知境界”的回答中,38.0%的教师认为要做道德楷模,35.7%的教师认为是对学生无私的关爱,12.3%的教师认为是具有高水平的课堂组织能力,4.7%的教师认为是高超的讲课艺术。另外,还有9.3%的教师认为职业行为境界要通过做道德楷模、有高超的讲课艺术、高水平的课堂组织能力、对学生无私的关爱等综合的方式表现(见表5)。由此可以推断,乡村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教学态度。

表5 不同教龄乡村教师的职业认知境界

(续表)

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比较高。在关于“您做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很高”的回答中,52.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幸福感高,其中,27.3%的教师认为职业幸福感比较高,25%的教师认为职业幸福感非常高(见表6)。30.2%的教师认为做乡村教师基本幸福,仅有17.5%的教师认为做乡村教师幸福感不高。

表6 不同教龄乡村教师在乡村任教的职业幸福感

乡村教师认为,在乡村能够较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在关于“在乡村任教能够非常好地实现您的人生价值”的回答中,48.6%的乡村教师认为在乡村任教能够比较好或非常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仅有18.2%的教师认为他们在乡村任教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见表7)。

表7 不同教龄乡村教师在乡村任教实现人生价值情况

4.乡村教师职业信念坚定,坚守乡村意愿浓厚

乡村教师家距离所任教的学校基本比较远,5公里以下的仅为31.1%,6—10公里的有19%,11公里以上的有49.9%。他们任教的学校距离县城的情况,5公里以下的只有3.7%,距离5—10公里的有39.9%,11—25公里的占55.4%,所占比例较高,还有1%的乡村教师任教的学校距离县城25公里以上。这一数据说明,教师所在的学校距离县城较远,他们去学校并不容易,但这些都没有影响他们在乡村坚守的意愿。关于长期坚守的从教意向调查(见表8)显示,超过半数(57.7%)的教师愿意终身在乡村任教。教龄5年以下的乡村教师,不愿终身在乡村任教的比例有27%。教龄5—10年的乡村教师,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及对乡村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深入了解,不愿意在乡村任教的比例开始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选择在乡村任教的意愿会越来越强烈,而且在乡村任教的比例也会不断增加。教龄11—15年的乡村教师愿意长期在乡村任教的占55.9%,教龄16—25年明确愿意长期任教的比例有66.7%,教龄25年以上的高达67.5%。随着教龄的增长,坚守乡村的职业信念越来越坚定。

表8 不同教龄乡村教师愿意长期在乡村任教情况

(续表)

三、乡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隐性问题

调研发现,乡村教师的师德现状仍存在一些隐性问题,这些成为加强乡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突破口。

1.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

乡村教师多安于现状,疏于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职业倦怠一直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问题,新生代特岗教师和农硕群体职业倦怠率达到48.8%和54.0%,尤其值得高度重视。①刘毅玮,张云晶,封文波:《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困境与突破——基于乡村教师对政策感知与态度的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6期,第95-100页。乡村教师不愿意接受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缺乏进取精神。调查发现,还有1%的乡村教师学历在大专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为99%,其中,大专学历者占21.8%,本科学历者占76.8%,研究生学历者仅占0.4%。从第一学历来看,最多的为中师和大专,其中中师毕业生占34.9%,大专毕业生占34.7%;第一学历为中专和高中的占11.3%,本科的占19.1%。因受条件制约,应届硕士毕业生很少选择去乡村任教。从职称水平来看,8.4%的教师未定职称,中小学三级教师只占1.2%,中小学二级教师占19.5%,中小学一级教师占62.2%,而小学副高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仅占8.6%,正高级教师仅为1人,占0.2%。以上数据显示,乡村教师专业技术高级职称所占比例极少,仅占8.8%。多数乡村教师认为晋升专业技术高级职称相对比较困难,因受学历水平限制,多数教师评上一级教师就等着退休,缺乏进取动力和热情。

2.乡村教师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

乡村教师的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在调查乡村教师“您认为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如何”时,只有14.2%的教师认为乡村教师地位较高,受人尊重;而占66.7%的教师认为乡村教师地位一般,是很普通的职业,还有19.1%的教师认为乡村教师地位较低,受到社会轻视(见表9)。总体上看,各教龄段有60%以上的教师认为乡村教师地位比较一般,而且,除教龄5年以下的教师外,其他各教龄段的乡村教师皆认为,乡村教师社会地位较低,尤其是5—15年教龄段的教师认为以上两者的差距更加明显,他们中认为乡村教师中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数极少。乡村教师地位不高直接影响到乡村教师在乡村长期从教的意愿、职业态度等。在未来教师管理体制建设中,还需持续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乡村教师安于乐教。

表9 不同教龄乡村教师对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的认识情况

3.乡村教师生命价值实现程度需要给予支持

乡村教师的生命价值意义实现的问题,需要给予关注。乡村教师对乡村有浓重的情感,他们需要通过引领乡村学子的成长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但乡村学校学生的流失问题制约着乡村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关于“乡村学校学生流失对乡村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有非常大的影响”的问题,调研发现:有56.6%的教师表示比较认同,仅有13.7%的教师不认同这种说法(见表10)。各教龄段的乡村教师的认识高度一致,大都认为学生流失对教师生命价值实现有非常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带着理想和抱负到乡村,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大批进城务工人员带孩子入城镇就读,致使乡村出现大量“麻雀学校”,教师因为价值难以体现,只能被迫选择离开。①席梅红:《论乡村教师流失的合理性——基于公平的理论视角》,《上海教育科研》2016年第2期,第10-13页。乡村学生流失是对乡村教师人生存在价值的严重考验,同时对乡村教师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压力,其会归因于自己不够优秀而无法挽留这些学生,从而产生不被重视、被抛弃的感觉。②席梅红:《关系正义的乡村教师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策略探析》,《教育导刊》2019年第4期,第27-36页。教师管理应该重视乡村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在调查“上级教育部门忽视教师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的问题时,只有27%的教师不同意这种说法,有40.8%的教师认同这一说法。每个人都期待生命价值的实现,得到他人的认可,值得、赢得、享受他人的尊敬与钦佩,是人们衷心向往与竞相追逐的宏伟目标。③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宋德利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58-59页。根据乡村教师反馈的呼声,相关部门在政策上要关注乡村教师的生命成长。

表10 乡村学生流失对乡村教师生命价值实现的影响情况

(续表)

4.乡村教师“流失”可能性仍需重点关注

进一步分析诸项研究数据可以发现,由于自我评价水平过低,有可能造成一部分乡村教师流失。具体而言,表8显示有19.7%的乡村教师不愿意终身在乡村任教;表6中发现有17.5%的教师认为做乡村教师幸福感低;表9显示有19.1%的教师认为乡村教师社会地位较低、易被轻视。而且从表6、7、8的数据中可以发现,教龄5—10年的乡村教师是最应该关注的群体。无论是长期在乡村任教的意愿,还是职业幸福感、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群体消极选择的比例均高于其他群体。因为这一群体正处于职业成长的关键期,希望通过更高的平台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故而,该教师群体坚守乡村的职业信念就没有这么坚定,流失的可能性最大。

四、新时代加强乡村教师职业道德的方向

对照乡村教师师德建设中还存在的隐性问题,我们要加强力度,精准发力,推进乡村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1.坚持师德之本,始终将职业道德建设放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首位

坚持将“加强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建设”放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并作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师德是责任,是思想和行为的习惯,随着教师不断学习、行动和反思而加强。①小彼得·C.穆雷尔,玛丽·迪茨,莎伦·费曼-纳姆塞,黛博拉·L.舒塞勒:《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手册:师德的定义、养成与评估》,麦丽斯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页。大力开展师德教育,组织乡村教师认真学习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教师自我理论修养,筑牢坚守乡村的理想信念,坚守奉献乡村教育的初心。选择做乡村教师,就要建立对乡村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在工作中充分依靠自我的力量,去完成一种“超越性”,勇敢地面对这个真实性。②弗林:《存在主义简论》,莫伟民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212页。恪守岗位职责,注重言传身教,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从容应对职业挑战,塑造职业灵魂,找到安身立命之根基。

2.传承优良师德传统,弘扬师德精神

乡村教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积累下来的鲜明师德特色,发扬坚守乡村的精神,在传承中国特色优良师德传统之中将其发扬光大。每位乡村教师都是师德发展史的一部分,不论其是否认识到自己作为历史的部分,在事实上都是传统的承载者。①侯洁,王澍:《高扬人的实践本性:鲁洁德育思想管窥》,《教育学报》2018年第6期,第12-20页。优良师德是乡村教师知、情、意、行的统一,乡村教师要主动作为,积极行动,时刻遵守师德规则的约束和限制,重新塑造乡村知识分子的传统角色,成为知识渊博、涵养丰富的人。乡村教师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护乡村学子的健康成长。

3.持续提高乡村教师地位,赋予乡村教师生命存在感和价值感

乡村教师师德修养以及整个尊师重教的环境,不仅是教师的事情,更关乎整个社会。全社会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才能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集体的力量,在制度上下功夫。在政策上以奖励、激励和鼓励为导向,重点关注和弘扬乡村教师师德典范,增强正强化的效应,强化乡村教师的荣誉感和存在感。在制度层面,提高对乡村教师的重视程度,为教师设置适合其需求的生活及工作环境,而不能只注重强调奉献和坚守,要从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出发,创设良性、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政策设计上,关注乡村教师的生存、工作与生活,为他们规划良好的专业发展前景,如在职称评聘方面设置专门通道,在名师工程中为乡村中青年教师创造机会,让国培、省培等高水平研修计划辐射更多的乡村教师,帮助他们建立对乡村的归属感、依存感。

4.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重建乡村教师甘于坚守的职业风范

师德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国家意识形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教师重树职业风范。理想是支持教师工作与生活的特有方式,“在物质泛滥的当今社会,精神理想不仅需要也应该成为人的必然追求”。②朱小蔓:《跟随鲁洁先生学习道德教育哲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6-12页,第69页。这种高级的精神需要让教师产生归属感、幸福感、价值感、责任感等,它给人带来希望的同时,带给人力量感、满足感。这种内部需要的满足升华着人的生命意义③阴露华:《论信仰对知行合一的统摄作用》,《中国德育》2019年第24期,第18-22页。,并形成稳定的职业信仰。信仰成为一种导引个体体验过程的心理倾向,决定人的价值和行动。④布雷岑卡:《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彭正梅,张坤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乡村教师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有自觉的职业行为。应积聚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精神情怀,树立爱岗敬业、坚守乡村的理想信念,重建乡村教师的职业风范,帮助乡村学子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为乡村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任教教龄教师职业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基于教龄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补考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梦开始的地方
——101中任教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