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展览高质量发展问题及其成因探析*

2023-01-10 09:35周婧景
图书馆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象限展品程度

周婧景

0 引言

近年展览成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亮点,以形象直观、形式生动等特点吸引了很多读者,但目前面临高质量发展挑战。“高质量发展”提法始于2017年党的十九大,起初主要指向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9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遂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指导思想[1]。就图书馆展览而言,尽管该服务是提升信息利用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更多是效仿博物馆的器物展览,或直接展示文献,或将文献嵌套在通史展中作为点缀,并非对文献所载信息进行深入解读后的重构,而后通过形象传播体系进行可视化表达,导致文献价值弱化和媒介作用受限,展览与观众“对话”受阻,传播效果不佳[2]。因此,图书馆展览面临加快专业化进程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笔者爬梳近20年来图书馆展览研究发现,随着图书馆服务持续创新,以及倡导展览政策相继出台,图书馆展览研究文献逐年递增,1999-2009年10年间与2010-2020年10年间分别为73篇和216篇,增长1.96倍;研究成果主要涵盖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展览内涵、展览历史、展览价值或功能等方面。应用研究包括本土实践和国外经验。应用研究占绝对优势,偏重于国内经验讨论,国内经验讨论包含个案经验演绎和普遍经验探讨。综上所述,展览研究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针对图书馆展览高质量发展议题,通过实证调查展开IPA分析,以探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文献基本付诸阙如。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图书馆展览现况的调查,揭示该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而剖析根源与瓶颈。讨论诸此问题有助于推动图书馆展览立足根源对症施策,审视展览服务的核心价值,基于价值从根本上提升展览专业水平以助推其高质量发展。

1 基于调研的问题聚焦

1.1 问卷调查过程与方法

(1)调查对象。调查抽样对象为前往上海、成都、长沙东中西部3座市属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成都图书馆、长沙图书馆参观展览的观众。调查主要针对文献展览,不包括其他类型展览。因为这类展览通常以文献作为展示材料,能够彰显图书馆独特的资源优势,如能在解读、转化和重构文献信息基础上实现物化呈现,那么该资源优势将得以有效发挥。调查项目包含观众对展览业务和公共服务的重视程度与满意度。

(2)调查地点与时间。抽样地点与时间根据3馆调研实际情况分别确定。抽样地点主要在各馆出入口。抽样时间,上海图书馆为2020年7月21日-8月7日,成都图书馆为2020年7月17日-8月9日,长沙图书馆为2020年7月21日-8月28日。抽样时间被平均分配于高峰时段与离峰时段、平常日及节假日,以客观反映观众的参观意见与服务需求。

(3)抽样方法。问卷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每隔3位观众抽取1位填写问卷。调研人员于各馆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当调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时,先简单说明调查目的,若受访者无意愿填写问卷,则改由下一位观众填写,以确保受访者意见能真实反映母群体的代表性。共回收问卷1,034份,上海图书馆、成都图书馆和长沙图书馆分别回收334份、399份和301份。

(4)数据处理。重要—表现程度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有助于了解观众对某项服务的重视度与实际的感受度,可提供各馆在改善服务质量优先级方面参考。操作方式是先计算个别题目的重要与表现程度平均数,将平均值置入二维矩阵,再以所有题目平均值为分隔点,形成4个象限,利用个别题目的相对位置,描述服务项目的表现情形。

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分析使用IPA分析法,以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为尺度,针对各馆“展览业务与公共服务”两大板块开展观众调查,根据观众对两大板块中各项内容的重视程度与满意程度,掌握观众对展览及服务的感受与需求,以此量化研究结果为基础,作为揭示展览现存问题的重要依据。根据本文量表设计,填答选项设计如下:“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普通”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为1分。计算公式为:各观众填答分数总和/有效样本数=该题平均值,即该题的总平均重视程度。

1.2 调查数据的IPA分析

1.2.1 上海图书馆

(1)预期重要性。观众对上海图书馆的整体预期重要性平均值为4.11,表示观众对展览及服务有相当程度的重视,其中观众普遍最重视的项目依次为“展品保护”“展览环境舒适度”“展览内容丰富”,平均值分别为4.33、4.29、4.23,重视程度较低的项目为“提供语音/人工导览或手册”,平均值为3.95。

(2)参观满意度。整体参观满意度平均值为4.17,观众最满意的项目是平均值为4.30的“展品说明牌清楚”,次为“展览主题”“展品内容丰富”“展览环境舒适度”“参观路线顺畅”,平均值均为4.28;观众满意度最低的项目为“多媒体/参与装置”,平均值为3.93。

(3)重要/表现程度落差。为了解观众事前预期程度与参观后满意程度的关系,将满意程度的平均值减去重视程度的平均值,得出重视/表现程度落差,“正值”表示满意程度大于重视程度(表现程度高于观众的预期重要性,观众整体满意度高),“负值”表示满意程度小于重视程度(预期重要性高于表现程度,观众整体满意度低),作为衡量观众重视程度与参观满意度关系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中,整体项目的重要/表现落差0.06分,显示整体满意度大于重视程度,“正值”“负值”项目详见表1。

表1 上海图书馆重要表现程度分析表

(4)重 要/表 现程度分析(IPA分析)。0项内容位于第二象限(II)。第二象限表示重视程度高,但满意程度不佳,所以此象限的服务属性是应当优先加强改善的内容,但没有一项落在该象限。“展品内容丰富”等6项内容均位于第一象限(I)。第一象限表示重视程度与满意程度的评价皆高,落在此象限中的项目应当继续保持。在第三象限(III)中,“提供语音/人工导览或手册”等6项内容的重要与满意程度皆低,此象限的属性为次要改善项目。落在第四象限(IV)表示重视程度低,但满意程度高,“展览主题”等3项内容都位于该象限。由于此象限的属性是观众较不重视的内容,所以可考虑将此象限的资源,改投至位于第二象限的各项内容之上,详见图1。

图1 上海图书馆重要表现程度矩阵图

1.2.2 成都图书馆

(1)预期重要性。观众对成都图书馆的整体预期重要性平均值为4.10,表示观众对该馆展览及服务有相当程度的重视。观众普遍最重视的项目依次为“展品说明牌清楚”“展品保护”“展览环境舒适度”,重视程度较低的项目为“多样性的展览文创产品”。

(2)参观满意度。观众对该馆的整体参观满意度平均值为3.99。观众最满意的项目是“展览环境舒适度”,次为“展品保护”“展览主题”“展品内容丰富”,满意度最低的项目为“提供语音/人工导览或手册”“展览配合活动的提供”。

(3)重要/表现程度落差。整体项目的重要/表现之落差为-0.11,显示整体满意度小于重视程度。“正值”“负值”项目见表2。

表2 成都图书馆重要表现程度分析表

(4)重要/表现程度分析(IPA分析)。“展览信息量”1项内容位于第二象限(II)。“展 览 宣 传”等7项内容位于第一象限(I)。在第三象限(III)中,“提供语音/人工导览或手册”等5项内容的重要与满意程度皆差。落在第四象限(IV)的是“展览主题”“参观路线顺畅”2项内容,详见图2。

图2 成都图书馆重要表现程度矩阵图

1.2.3 长沙图书馆

(1)预期重要性。观众对长沙图书馆的整体预期重要性平均值为4.36,表示观众对该馆展览及服务有相当程度的重视。观众普遍最重视的项目依次为“基本服务”“参观路线顺畅”“展品保护”“展览环境舒适度”“展品说明牌清楚”,重视程度较低的项目为“展示手段”。

(2)参观满意度。观众对长沙图书馆的整体参观满意度平均值为4.34。最满意的项目是平均值为“展览信息量”,次为“展览主题”“展览宣传”“基本服务”。观众满意度最低的项目为“多媒体/参与装置”。

(3)重要/表现程度落差。整体项目重要/表现之落差为-0.02,显示整体重视程度高于满意度。“正值”“负值”项目见表3。

表3 长沙图书馆重要表现程度分析表

图3 长沙图书馆重要表现程度矩阵图

1.3 问题聚焦

1.3.1 展览及服务重要表现程度的分析结论

对3馆所做IPA分析表明,观众普遍对展览服务抱有极高的重视程度,使得调查中部分项目在重要表现程度的落差值呈现“负值”。由于本项分析是围绕观众对各调查项目的重视程度与满意程度进行整体分析,所以应当对坐落在第二象限(优先改善)和第三象限(次要改善)的项目首先予以关注。

(1)在上海图书馆IPA分析中,虽然优先改善的项目显示“无”,但次要改善的项目包括“提供语音/人工导览或手册”“多媒体/参与装置”“基本服务”“预约/购票方式”“展览配合活动的提供”“多样性的展览文创产品”。

(2)在成都图书馆IPA分析中,需要优先改善的项目为“展览信息量”,次要改善项目为“提供语音/人工导览或手册”“基本服务”“预约/购票方式”“展览配合活动的提供”“多样性的展览文创产品”。

(3)在长沙图书馆IPA分析中,需要优先改善的项目为“展品内容丰富”“多媒体/参与装置”“展览配合活动的提供”,次要改善的项目为“展示手段”“提供语音/人工导览或手册”。

1.3.2 问题分析

经由对3馆展览及服务的满意度与重视程度分析,获悉各馆需要优先改善和次要改善的项目。将这些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得出观众视角下的展览业务和公共服务主要问题。

(1)展览业务。问题主要聚焦于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两方面。观众认为三分之一图书馆在三大项目——“展览信息量”“展品内容丰富”“多媒体/参与装置”上都需要优先改善,而前两者属于展览内容,所以相较而言,展览内容问题更突显。观众认为三分之一图书馆在“展示手段”问题上需要次要改善,该问题属于展览形式。综上,图书馆展览问题主要表现为展览信息量不足、展品内容丰富度不够、多媒体/参与装置不佳,其次表现为展示手段不理想。

(2)公共服务。问题突出表现在服务水平不高,包括软件和硬件,又以软件为主。观众认为三分之一图书馆需要在“展览配合活动的提供”上进行优先改善;同时认为所有图书馆需要在“提供语音/人工导览或手册”问题上进行次要改善,还认为约三分之二图书馆需要在“预约/购票方式”“展览配合活动的提供”“多样性的展览文创产品”“基本服务”问题上进行次要改善。综上,图书馆围绕展览业务的公共服务问题主要表现在配合展览提供的活动、提供语言/人工导览或手册、预约/购票方式、多样性的展览文创产品、基本服务5方面,前4方面属于软件问题,第5方面属于硬件问题。其中,最亟须解决的问题是配合展览提供活动,其次是提供语言/人工导览或手册,最后是预约/购票方式、多样性的展览文创产品和基本服务。

由于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各种因素的制约,高校绩效考核的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都存在一定欠缺,因此,无法得到让人们信服的绩效评价结果。客观地说,现阶段高校财务人员绩效评价工作仍处探索阶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要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要对其进行规范,使其作用可以得到合理发挥。

2 图书馆展览服务问题的原因探析

通过对3馆实证调研数据的IPA分析,获悉展览问题主要聚焦于展览业务和公共服务两大维度。展览业务问题涉及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其中展览内容问题更显著。展览业务问题主要表现为展览信息量不足、展品内容丰富度不够、多媒体/参与装置不佳,其次表现为展示手段不理想。公共服务问题也包括两方面——服务硬件和服务软件,软件问题更为严峻。主要表现在配合展览提供活动、提供语言/人工导览或手册、预约/购票方式、多样性的展览文创产品、基本服务5方面。其中,最亟须解决的问题是配合展览提供活动,其次是提供语言/人工导览或手册,最后是预约/购票方式、多样化的展览文创产品和基本服务。下文从思维定势、起步较晚、功能转型和专业不强4方面探析图书馆展览问题的成因,以洞察诸此问题形成的社会机理。

2.1 未深刻认识图书馆展览的独特性

由于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业务和核心产品,且已拥有300余年发展史,所以长期以来,博物馆策展理念和做法成了诸多领域效仿的圭臬。这种惯性思维对不同行业产生深刻影响,图书馆展览也无法“幸免”。策展人往往以博物馆展览作为借鉴模板,致力于依托实物在特定空间内进行视觉传播。这种沿袭博物馆策展的“重物派”思维带来的结果是:图书馆通常热衷于“征集”或“借贷”各种实物(含文献),而后选择精品实物,借助其视觉形象进行信息传播。这一盲目追随做法使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展览趋于同质化,导致文献难以物尽其用,最终使此类展览价值弱化。事实上,图书馆和博物馆拥有的馆藏截然不同,前者主要为文献,后者则为器物。图书馆以文献作为展示材料的展览与博物馆以器物作为展示材料的展览乃是两种迥异的展览类型。在器物展览中展品本身拥有传播能力,因为其表层信息是显性的和多样的,观众在参观时通过视觉观察便能直接获取这些物化信息,并为这些真实且唯一的信息所吸引和动容。文献展览则不然,首先文献是通过记录在册的语词符号进行信息传播,这类信息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被接收,并非直观生动的显性信息。同时,文献信息载体通常是纸质媒介,形式单一且审美价值较低。再者,观众主要通过站立或行走参观展览,面对的展品如果是借助抽象的语词符号来表达,那么将面临短时间快速识读并理解的挑战,加之文献展品的载体同质化较高,易受曝光效应影响加剧观展疲劳。虽然文献中也不乏图像等非语词符号,但一旦脱离文献的具体语境,也只能从审美意义上获得表层信息,而无法领悟其深层意蕴。

可见,两类展览所使用的“原材料”迥乎不同:器物包含有物质外壳和内载信息,而文献通常只包含符号外壳,只有通过识读才能获取。当前图书馆受博物馆展览惯性思维影响,忽视两类展览的根本差异。文献展览只有通过“解读与重构文献信息,并使之可视化”才能符合其传播属性。所以,在文献展览中,将文献直接当作物证进行展示,或者一味追求使用票据、标语、画报等具有一定传播能力的图像,这些做法与文献展览的独特属性并不相符。因此,图书馆文献展览不应跟随博物馆的器物展览亦步亦趋,而应站在文献特征及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否则文献的价值将难以被发掘与呈现,从而造成文献策展的偏位和错位,这无疑是对文献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但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该原因造成展览中信息量不足、展品丰富度不够等内容问题,以及展示手段不理想、多媒体/参与装置不佳等形式问题的相继产生,也导致配合展览提供活动和多样化展览文创产品缺失等问题的出现,因为其欠缺相应内容的开发和转化。

2.2 图书馆展览蓬勃发展条件尚不充分

国外图书馆展览实践可追溯至18世纪50年代的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该馆创建之初就拥有图书馆和博物馆两个部分,尽管两者在1973年被分立,但也呈现出早期的某种关联[3]。我国图书馆展览服务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后,肇始于1929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所举办的文献展览[4]。展览服务起步较晚造成一系列连锁现象:一是短期内难以建立专业的展览机构。不少图书馆尚未设置展览部门,也缺乏展览专业人才,使图书馆展览停留在简单的低层次状态[5],经验积累滞缓,也不利于兼具经验与理论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二是缺乏专项展览经费。为缓解经费不足,图书馆展览或通过场地出租,或采取与外部合作,这些都制约了立足馆藏进行展览策划的经验探索和理论构建。三是展览属于新兴业务,针对展览的馆藏基础薄弱,编研成果也主要是服务于科研而非展览。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针对展览的文献及其研究匮乏,因此通常选择较易把握的书展或应景主题,这一做法不利于展览立足馆藏的主题开发,以及成体系的长期规划,而围绕文献的研究及其主题规划却能为展览专业化发展提供材料基础。

综上,我国图书馆展览起步晚,蓬勃发展的条件尚不具备,造成图书馆展览业务出现展览信息量不足、展品内容丰富度不够、多媒体/参与装置不佳和展示手段不理想4方面问题,以及展览公共服务方面产生配合展览提供活动、提供语言/人工导览或手册、预约/购票方式、多样性的展览文创产品、基本服务5方面问题。为此,图书馆无论是经验借鉴,还是理论构建,都需要参考起步较早的国外图书馆,或是专精于展览业务的博物馆行业。

2.3 图书馆展览面临专业化挑战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证明,没有文字,就没有现代文明,而文字功用是通过文献体现出来的,文献又是借由图书馆等机构收藏和使用的,所以其是人类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6]。然而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和移动互联网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借助电子媒介随时随地阅读,信息资源网络化给图书馆带来挑战,典藏、整理、借阅和咨询等传统服务手段无法满足当代读者的文献需求,因此亟须更新观念、改变管理和革新服务。这便要求对图书馆进行重新定位,由文献保存中心转变为信息服务中心和文化休闲场所,图书馆功能边界获得拓展,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型。展览即是在这种功能转型中脱颖而出的。它直观的传播方式能吸引不同背景的多元观众,推动信息传播和共享,促进公众对图书馆的公共服务产生新的认知。正是由于功能转型,图书馆在营建新建筑和空间规划时,会专门辟出展览空间用以满足新功能之需。

可见,受功能转型影响,展览已从边缘业务一跃成为核心业务,新馆的落成和展厅的创建也为业务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如何抓住这一契机提升图书馆展览质量迫在眉睫。目前不少展览并非建立在对文献信息的解读和重构之上,也未对信息进行视觉上和空间上的转化和表达,导致文献最具价值的内蕴信息实际上并未被观众获悉。由此造成图书馆展览业务的展览信息量不足、展品内容丰富度不够,多媒体/参与装置不佳和展示手段不理想问题,以及展览公共服务方面的配合展览提供活动和多样性的展览文创产品缺失问题,进而使展览在信息利用和创新服务上的收效并不显著。可见功能转型不够彻底,如何推动图书馆策展专业化,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开放是现实难题。

2.4 展览评估标准和方法仍不到位

评估是评判展览业务质量的重要标尺,也是推动策展水平提升的动力。评估标准的设定和方法的选择则是对展览专业性的考验。图书馆展览评估的主要问题是标准和方法不到位,并间接引发出展览导向问题,包括展览内容和形式、服务软件和硬件,难以引导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评估标准和方法不到位问题包括:一是评估标准及方法粗放,仍未构建科学的图书馆展览评估体系,评估依据较随意。二是评估标准及方法出现偏位。图书馆展览基本有三大实现方式:或提供展览场地租用或与外部合作策展,或根据馆藏策划实体或网上展览,或图书馆无固定展区,利用馆舍公共空间组织临时展览。

究其原因,这与图书馆展览评估机制休戚相关。2003年展览活动纳入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7];第五次评估定级将“展览”由“读者活动”板块调整至“社会教育活动”板块,分值有所提升,如规定省级公共图书馆每年举办展览25次及以上,可得8分,约占社会教育活动总分值17.8%[8];第六次评估定级将展览由“读者活动”中第六项①调整至“阅读推广与社会教育”第二项,分值继续增加:年展览次数达到25次可获得10分,另设5分的加分项,如年展览次数达到40次,可加2分,如有网上展览,则可加3分。虽然图书馆在评估定级中的一系列变动客观上促使展览变成主要业务,但单纯以数量作为评估依据造成展览重数量轻质量,影响专业水准提升。综上,尽管图书馆评估指标涵盖展览,不失为推动展览发展的信号,但评估标准及方法不到位导致评估无法倒逼展览在业务质量和公共服务上的针对性改善,造成展览业务方面出现展览信息量不足、展品内容丰富度不够、多媒体/参与装置不佳和展示手段不理想问题,以及展览公共服务方面产生配合展览提供活动、提供语言/人工导览或手册、预约/购票方式、多样性的展览文创产品、基本服务问题。

3 余论

图书馆保存的文献是储存信息的重要载体。随着图书馆转型,收藏和利用矛盾凸显,展览成为图书馆向受众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但在利用过程中仍然受到“重藏”观念影响,展览常直接展示重要文献,并未认识到文献所载信息才是价值所在和受众真正所需。因此,图书馆展览服务问题的根源在于未完成由文献中心向受众中心的转向,而策展理论研究失衡则是影响这种转向的制约瓶颈。

其一,我国图书馆展览研究停留在应用层面的操作探索阶段,国外则已步入专业层面的深入研究阶段。首先,我国研究成果虽然近年数量激增,但多是基于应用所需的经验探索,不少是立足现象问题的对策解决,且问题的揭示和解决的对策雷同,鲜有围绕展览中较为本质的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经过反复验证、可重复使用的结论。因此,图书馆展览虽然有所改善,但亟待在高质量发展上突破。其次,从国内外比较来看,我国图书馆展览被看成是图书馆机构独有的问题,而国外则致力于发现不同机构中文献展览的普遍问题,如出版了旨在解决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策展共性问题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创建成功网上展览的指南》(Creating a Winning Online Exhibition:A Guide for Libraries,Archives,and Museums)[9]和《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举办展览手册》(Organizing Exhibitions:A Handbook for Museums,Libraries,and Archives)[10]等专著,但我国诸此综合性较强的研究专著暂付阙如。

其二,我国图书馆展览未系统借鉴博物馆等相关领域业已成熟的研究成果。我国图书馆展览研究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博物馆展览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走向专业化。时至今日,图书馆创建展览时遭遇的诸多问题,如传播目的、主题选择、内容构建、传播手段、观众研究、公共服务等,博物馆在发展历程中几乎都曾面临过。博物馆领域在展览的策划、设计、评估和工程建设上业已构建起理论框架,如物件阐释与符号学理论、文本策划与叙事学理论、展览设计与环境心理学等策展理论,这些有助于图书馆把握策展方法及其规律,为其通往专业化之路提供理论参考。

无论如何,图书馆展览专业化发展的滞后,以及向博物馆等相关学科借鉴的不足,加剧了展览理论研究失衡,阻碍图书馆展览由“文献至上”向“用户至上”转身。转身的不彻底性反映到展览上,即表现出展览难以真正从观众获益出发,而只是将馆藏重要文献的“露脸”视为职责,长此以往,迈向图书馆展览高质量发展之路,以专业性地发挥展览在开发馆藏、优化服务和空间育人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创新收效将难以实现。

注释

①“展览”处于“读者活动”第六项,指标为“展览(次)”,评估细则为“提供有关材料,如计划、照片、宣传报道、总结和读者反馈意见等材料”。

猜你喜欢
象限展品程度
勘 误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海德汉EMO2019展品预览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