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它们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守护文献典籍是图书馆的神圣使命。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以下称“广东省中心”)自2008年3月成立以来,组织全省古籍收藏单位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中华古籍保护工作,在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整理出版、古籍数字化、古籍人才队伍建设、古籍宣传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古籍保护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广东省古籍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图1 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仪式
开展古籍普查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按照《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古籍普查登记审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广东省中心于2008年12月制定《广东省古籍普查方案》,2012年补充制定《广东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方案》,以“广东省古籍普查科研立项”为抓手,组织开展全省古籍普查工作。至2020年底,完成全省49家古籍收藏单位8万多部古籍的普查登记任务,编辑出版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善本书目》《暨南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等八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包括广州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东莞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江门市新会景堂图书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汕头市金山中学)等。与此同时,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纂《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要求,广东省中心编纂《中华古籍总目·广东卷》,以每个古籍收藏机构为独立单位,在原有普查数据基础上,增加分类、行款等著录项目,丰富书目内容,分期分批编辑《广东省古籍总目·分馆卷》,汇总形成《中华古籍总目·广东卷》,建立起著录规范、分类合理、数据准确、内容丰富的广东古籍“户口本”,为全面准确掌握全省古籍的数量、价值、分布、保存状况等基本情况,进一步开展古籍分级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2 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书影
广东省中心共完成3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全省共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5家单位入选第一、二、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共有342部古籍入选第一至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完成两批“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共有23家单位、1,864部古籍入选第一、二批“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编纂出版了《广东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广东省第二批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在此基础上,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广东省珍贵古籍分级保护制度,为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配置专门装具,确保古籍实体安全;定期检查存藏状况,对破损严重的善本进行抢救性修复。
图3 广东珍贵古籍名录图录书影
广东省中心一直致力于古籍修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截至目前,已建立368平方米的古籍文献修复室,配备纸张测酸仪、纸张测厚仪、数字水分仪、自控式杀虫防霉机、进口切纸机、纸张抗张强度试验机、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白度颜色测定仪、耐折度仪、造纸纤维测量仪等设备设施。设置了8个专职修复编制,特聘专家导师1名。全力开展古籍、书画、报纸、舆图等文献修复工作,参与研制《图书馆古籍虫霉防治指南》。2020年10月获得广东省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图4 “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库房和阅览空间提升计划”建设单位
2013年和2017年分别实施“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能力提升计划”“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库房和阅览空间提升计划”,在全省基层建立了21家专业古籍修复室,更新改造14家基层图书馆古籍库房和阅览室,提升了全省基层图书馆古籍的预防性保护和原生性保护的整体水平,提高了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综合能力,构建起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中心、覆盖全省各地的古籍保护网络,推动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
图5 广东古籍整理出版项目
广东省中心依托丰富的馆藏古籍地方文献资源,与各地方政府部门、文化机构和高校合作,以区域文献和专题文献为中心,策划实施“广东省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计划”。截至目前,已完成多项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包括《广州大典》(520册)、《中山文献》(第一、二辑110册)、《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一辑47册)、《茂名历史文献丛书》(30册)、《韶关历史文献丛书》(55册)、《中国近代城市史料丛刊·广州卷》(第一、二辑100册)、《清代稿钞本》(第一至八辑400册)、《民国稿抄本》(第一、二辑100册)、《黄埔军校史料汇编》(第一至第五辑152册)、《旧报新闻——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3册)、《杜定友文集》(22册)、《时事画报》(10册)、《葡萄牙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193册)、《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卷》(62册)、《近代华侨报刊大系》(第一至三辑105册)、《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第一辑40册)、《广东省政府公报》(160册)、《广东民国年鉴丛编》(15册)、《永安月刊》(10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黄牧甫印谱九种》(2册)、《华南抗战时期史料汇编》(第一辑50册)、《狷斋丛稿》(6册)、《广州市市政公报》(90册)、《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丛刊·韩山师范学院卷》(18册);荣获2014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二等奖,2015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2015年广东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6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2022年广东省政府出版奖。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成果丰硕,影响广泛,充分发挥了图书馆在保存文献、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
广东省中心结合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和文献缩微业务,持续推进古籍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自建“缩微文献全文数据库”(收录古籍地方文献120万拍),与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合建“《广州大典》数据库”(收录广州历代古籍3,000余种),与香港、澳门公共图书馆通过发布共享形式,为粤港澳读者联合提供服务。与此同时,积极参与中华古籍影像和全文数据库建设,促进古籍数字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人才培养是古籍保护科学发展的基础。广东省中心将人才培训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努力建设全省古籍保护人才队伍。2014年入选“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2015年建立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附设广东传习所,2016年与南京艺术学院合作建立“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截至目前,举办古籍和民国文献修复、编目、鉴定、整理等培训班27期,累计培训全省乃至全国古籍从业人员700余人次。依托“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能力提升计划”,通过集中授课培训、一对一跟班培训和网络在线培训等形式,帮助基层古籍收藏单位进行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单位古籍保护工作的专业水平。
为提高公众古籍保护意识,广东省中心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公众演示、读者体验
等活动,宣传古籍保护知识,拉近古籍保护与大众的距离。自2012年起,联合各地图书馆、高校和中小学,连续10年在全省和澳门策划组织“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古籍修复技艺演示和读者体验项目活动60余场,活动内容包括古籍修复技艺演示、古籍珍本展示、古籍鉴定、碑刻传拓、雕版印刷和线装书装订的演示与体验,以及古籍保护成果展览、古籍知识讲座、古籍知识有奖问答等,受到广泛好评。“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读者体验活动荣获“2019年广东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优秀项目一等奖”“202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示范项目”。2019—2022年,连续4年在全省联动各地图书馆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举办“岭海揽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珍贵古籍特展暨广东省古籍保护成果展”“吉金墨韵——容庚先生旧藏铜器拓片展”,开展“国粹经典翰墨流香——《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教育推广”活动,举办“广东省第一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2019年起,将广东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在“学习强国”陆续推广,促进社会公众提高古籍保护意识。
图7 “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读者体验活动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作为粤港澳文化交流示范点,积极与香港、澳门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等合作,开展珍稀档案文献的征集、整理和出版,举办古籍地方文献展览和体验活动。比如,与澳门基金会、澳门大学图书馆合作开展“葡萄牙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征集和整理出版,与香港和澳门图书馆合作举办“广州十三行图片文献艺术展”“纸上风云:辛亥革命在广东”“纸上留声——粤剧粤曲文献文物展”“墨香古韵——岭南碑刻拓片展”“旧报新闻——清末民初画报中的省港澳”“岭海揽珍——粤澳珍贵古籍特展”等展览,“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系列活动也多次走进澳门,促进了港澳市民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推进了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交流。
广东省中心按照《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大力塑造湾区人文精神要求,组织编纂《粤港澳大湾区藏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粤剧文献总览》,强化粤港澳古籍地方文献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宣传推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人文湾区”建设。
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古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新时期古籍保护工作,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