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融合研究

2023-01-10 21:40白玉红
学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

白玉红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坝镇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课堂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知识目标中,还应纳入能力目标、思维目标、情感目标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同时,从化学学科的特点上来说,由于化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初中学生刚接触到化学学习,在学习中常常面临着较大的难度。面对这一现状,初中化学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要敢于颠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将化学课堂归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助力价值,借助PPT、微课、电子白板等,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灵活、更加生动的化学课堂,旨在构建高效化学课堂,促进学生认知思维、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学科素养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融合现状分析

纵观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现状并非十分理想,主要存在两个极端现象:

第一,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排斥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教育体制的改革核心是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改革背景下,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融合虽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部分化学教师依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转变。在根深蒂固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化学教师依然青睐“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对化学知识进行灌输。同时,化学教学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中,学生只需要记录和背诵即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会长期处于松散的状态,难以真正活跃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逐渐出现大脑迟钝的现象,一旦面临难度较大的知识,学生便无法适应。

第二,过分依赖、盲目使用信息技术。在促进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融合的过程中,部分化学教师由于对其认识不够全面,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或盲目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等现象。首先,化学教师全程应用信息技术,将课堂上所要讲述的内容全部搬到PPT 上,致使化学课堂教学完全成为讲课件。如此,由于过分依赖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将化学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出来,难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无法促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次,应用网络实验代替学生探究实验。化学实验是深化理论知识、落实学科素养的关键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化学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运用网络实验视频代替学生的探究实验。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发挥实验教学的价值,制约了学科素养的发展。再次,盲目套用他人的课件。部分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时,常常借助现成的教学软件、教学课件等,并未结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加工,致使化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相符。最后,课堂通量过大,给学生预留的思考空间比较小。部分化学教师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够全面,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单纯思考课堂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忽视了学生思考空间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的变化上,甚至来不及分析知识点,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1]。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融合策略研究

(一)趣味呈现,唤醒学生内驱力

以往,初中化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内容,采用“粉笔、黑板”等方式进行口头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下,化学课堂教学氛围沉闷,且枯燥无味,难以满足学科素养下的化学教育目标。甚至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内心还会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使其逐渐丧失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而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结合既定的教学内容,从网络上搜集大量的图片、视频,将其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中,使得化学课堂教学更有感受力、表现力。如此一来,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呈现模式下,能够产生强烈的知识探究欲望。例如,在“走进化学世界”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从传统的口头讲解模式中解放出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方式给学生呈现化学科学家的故事、发明等,或者给学生补充具有时代性的前沿成果,包括“纳米技术、材料化学”等相关材料,并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其直观地呈现出来。如此一来,真正优化了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也极大地唤醒了学生的知识探究欲望。

同时,为了加深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上的应用,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教师还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手段,指向教学内容,借助视频、图片等载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视觉、听觉等情境体验,以便于学生产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例如,在“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教学中,基于这一部分知识特点以及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存在极强的被动性,难以实现化学课堂的高效率学习。基于此,教师就可融入信息技术的助力价值,将学生带入到趣味性的学习情境中,最终借助情境的驱动,使其产生正向的学习行为[2]。

(二)补充内容,扩大课堂容量

以往,初中化学教师基本上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致使化学学习非常“低效化”,难以满足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鉴于此,教师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将更多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进行整合,以扩大课堂容量,满足初中生的化学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从网络上搜集教学资源,对其进行整合,并借助通信软件、公众号,将其推送到学生面前,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课堂时,就搜集了与其相关的资料内容,并以《后天》中的片段作为切入点,给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接着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人物和场景进行感知,并结合补充的资料内容,思考:在这些自然现象中,蕴含了哪些化学知识?地球上的冰川为什么会出现融化的现象?导致地球上冰川融化的原因非常多,究竟有哪些?温室效应又是如何出现的?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因素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那么如何从化学的角度上进行解决呢?如此一来,通过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合,不仅拓宽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也为学生更好地开展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教学是重中之重。纵观传统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化学教师常常束缚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借助“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讲学生背”的模式进行的,尤其是针对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化学实验,为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基本上是采用“讲实验”的模式进行的。如此,严重制约了实验课堂教学质量,阻碍了学生学科素养的落实。因此,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可将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融入实验教学中,将原本那些需要口头讲解的实验,借助视频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也真正实现了化学实验的高效学习。

例如,在“固体溶解”或者“分子扩散”等实验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对固体溶解、分子扩散过程进行直观、形象的感知,教师就借助了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使得学生在定格、重播的过程中,通过肉眼体会到化学变化的真实过程。

另外,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受到学科特点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相对比较危险的实验。这些实验难以在课堂上完成,学生也无法进行观察。例如,在粉尘爆炸实验中,为了完成实验教学的目标,教师就可借助信息软件,制作出粉尘爆炸的模拟动画,以便于学生在直观感知中感受到粉尘爆炸的危险性[3]。

(四)突破化学学习障碍

基于化学知识的特点,在当前滞后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面对这一现状,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可将化学研究对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尤其是那些无法通过肉眼、亲手观察到、摸到的化学物质。如此,不仅增添了化学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原本的学习难度,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例如,在“原子的结构”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这一节化学课的教学重点。由于这一知识点极具抽象性,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其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同时,学生在学习中还会产生一个疑问:“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关系是如何进行类比的?”面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就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借助动画的形式进行讲解。在该动画视频中,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蚂蚁,运用它代表原子核。之后,通过视频镜头逐渐推向远方,将蚂蚁的画面转化成为一个体育场,代表原子。如此,学生在直观的感知下,对这一知识点形成了全面、深刻的认知,明确了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关系。另外,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距离原子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距离原子核越远的电子,能量越高”,不仅要将传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展示在学生面前,还可运用3D 动画的形式,将核外电子分布层排布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便于学生在直观感知下认识核外电子的能量分布规律。如此一来,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有效化解了初中生在化学学习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实现了化学知识的高效学习。

(五)信息技术增加互动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唯有将两者结合到一起,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纵观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将教材上的内容一字不落地传递给学生。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教师进行适当的“放养”,要求化学教师要将自己置于课堂“总导演”的角色中,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进行互动,并在有效的互动中实现化学的高质量学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初中化学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提前将教学视频发布出来,指导学生在课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视频进行前置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知识能力有限,初中学生难免存在诸多问题和疑惑点,并将其反馈给教师。教师则通过线上互动,掌握学生的学情,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另外,教师还可借助线上平台给学生传授一些化学学习技巧、学习资料等,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例如,在“铁元素和氧元素的反应”教学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利用网络平台,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初中生对化学的学习态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微课引导开展自主学习,最终结合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反馈,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设计教学方案,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六)信息技术助力学科素养

要实现化学核心素养下的育人目标,单纯地依靠口头讲解收效甚微,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基于此,化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可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为学生补充一定的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满足学科素养下的学习需求;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得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体验下,产生强烈的情感认知,最终满足学科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借助了信息技术这一工具,通过视频资料、图文资料等,给学生展示了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真切感知环境问题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最终促使初中生在形象的感知中产生情感认同,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落实学科素养下的学习要求[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作为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存在明显的“低效化”,难以满足学科素养下的要求。基于此,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应肯定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助力作用,并将其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到一起,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扩大化学课堂的容量,优化和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化学学习中存在的障碍,促进师生互动以及学科素养的落实,真正提升初中化学的高效学习。

猜你喜欢
化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