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晶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自然也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具备“专门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还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思想政治素养。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何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旅游人才”逐渐成为广大中职旅游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关于旅游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渗透无疑是无法回避的关键节点,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探索实施思政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为中职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政课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当前,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在事实上长期处于“边缘位置”,各方面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思维都呈现出更为浓重的保守主义色彩,在课程教学的多维化方面缺乏创新性,这一点在课程思政教育渗透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笔者看来,当前我国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诚然,思政教育需要以思想政治理论作为开展的主要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思政教育必须是纯粹理论形式的“高谈阔论”。和全日制学校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大多缺乏扎实的理论学习功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理论含量过高的课程必然会表现出很强的抵触情绪和倦怠心理,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主观认同,从而导致教学流于形式。具体到旅游专业来说,本专业的学生有着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文化形式,并对这些文化蕴含的具体现象、事物怀有非常强的自我认知,其个性意识往往更为强烈,易对有着较强思想性、统一性的思政理论产生反感,导致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和全日制教育相比,中职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专业”的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此对于专业课程的集中教学无疑是中职教师的核心工作。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中职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太了解,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视为两个互相独立、完全隔绝的模块,在课堂上甚至出现“尬聊”的模式——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教师会生硬地引入:“下面我们来讲讲课程思政的内容……”这就让学生对参与思政学习的必要性产生怀疑,甚至认为思政教育完全是“耽误”自己专业成长的“无用功”,从而使教师的思政渗透工作失去了基本的生本情绪土壤。
不同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价值理念、道德体系的形成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内通过直接的知识记忆和训练快速完成,必须以良好的习惯为基本前提。很多中职旅游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完成课堂上的思政内容渗透作为达成工作目标的标准,忽略了对学生课下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和持续雕琢,也没有投入更多的资源来为学生创设更有影响效果的道德成长环境。在这种局面的影响下,中职学生对思想道德内涵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也很难借助具有生活气息和代入感的方式对这些内涵做出个性化的吸收和运用,进而在自觉不自觉中将之作为“应付考试”的工具,这就在客观上矮化了课程思政工作的执行意义。
在明确了有关问题后,中职旅游教师就要对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渗透工作制定出合理、完备的执行策略。这一策略的执行应当契合旅游专业的本质特点、中职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我国中职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宏观要求,并要体现出对学生个性化条件的尊重和利用,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将以下几点作为主要抓手。
1.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中职学生大多基础薄弱,知识储备有限,思想尚不成熟,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并且喜欢猎奇,容易接受新事物。中职旅游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点,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日常元素,使思政理论知识更“接地气”,也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来降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起到了强化思政教育趣味性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景点类型的课程上选择一些院校附近的景区作为具体素材,同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有没有和室友一起去这些地方游玩的经历,鼓励大家谈一谈在这些过程中所发生的温馨、有趣的事情,进而让学生以这种“回忆满满”的方式去切实感受友谊的可贵。
2.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中职生虽然已基本成年,但是他们仍旧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感性化的思维习惯,喜欢以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有关资讯。中职旅游教师要充分正视并利用这一点,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发挥出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直观化、生动化的优势,将一些静态、抽象的思政信息以图片、视频等更具感官作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引入一些富有场景代入感的影视资源作为教育素材,以此缩短学生理解、吸收思政信息的思维路径,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带领学生了解一些知名景点的人文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诸如与“雷峰夕照”有关的“水漫金山”、与天台山有关的“嫦娥奔月”等我国传统民间传说,在帮助学生丰富专业人文知识的同时感受我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间接帮助学生树立起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1.利用专业教学对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中职旅游专业的课程教学自然要以分布于各地的旅游景点和与之有关的自然、社会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对象,因此这一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也必须将这些对象作为执行载体。具体而言,中职旅游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人文道德体现性和代表性的社会景观来引导学生做重点了解,提炼出其中所具有的正确价值内涵和道德理念,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认识这些精神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和社会影响。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南湖画舫”、毛泽东同志故居、延安宝塔等“红色景点”,从中品读出革命先烈所具有的革命主义精神;也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兵马俑、苏州园林、布达拉宫等古典建筑景点,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可以介绍给学生“青岛之风”“东方之珠”等现代城市地标景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锐意进取、勇争上游的发展精神等等。
2.利用专业关联信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其中也会包含很多与旅游行业本身有关的社会资讯,而这里面同样有很多可供课程思政工作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据此,中职旅游教师要在完成对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后,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的能力、兴趣引入一些关联信息作为思政渗透的补充,让学生从更多角度、更广阔的范围出发去形成立体的思政体系,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专业课和思政学习的丰富性和关联性。比如,教师可以将曾获“感动中国人物”称号的优秀导游文花枝及其先进实际介绍给学生:2005 年夏,文花枝在带领游客乘坐大巴时突然遭遇车祸,待到救援人员赶到时,身负重伤的她大声喊道:“我是导游,先救乘客!”通过了解具体人物的行为事例,学生可以对道德的内涵形成更深入的认识。
1.依托环境渗透法培养学生的思政认知、践行习惯。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习惯。学生的成长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始终脱离不了环境的影响,中职旅游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出环境渗透法的独特功效,在一些学生经常活动的场合环境中融入一些兼具旅游专业气息和德育成分的元素,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专业和道德氛围的耳濡目染之下,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优化学生价值道德的目标,将“寓教于常”的理念落到实处。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上课的教室窗台或杂物柜上摆放一些如斑竹、君子兰、墨梅、雏菊等代表不同地区特色自然环境且具有一定人文道德象征的植物盆栽,或者在墙壁上挂上介绍不同时期英雄人物和他们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的家乡信息的展板等等。
2.依托榜样激励法培养学生思政认知、践行习惯。中职学生虽然已经基本实现了生理层面的“成熟”,但是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所能起到的影响仍旧是巨大的,甚至专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左右着他们的思想认知。据此,中职旅游教师应当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树立起“率先垂范”的正确意识,在践行道德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方面为学生树立起“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榜样,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就不同景区特点的研究问题做互动交流,以诚恳的态度聆听学生的看法和依据,采纳其中的合理建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被人平等对待的温暖;在点评学生的导游解说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在评语中多用“我觉得”“……会不会更好一些”等具有商量性质的词句,保证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保护等等。
1.借助社会实践优化课程思政教育。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任何一项教育工作的成果取得都离不开有效的实践活动,中职旅游专业中的课程思政的渗透自然也概莫能外。此外,中职旅游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更加讲求户外实训的专业,这就使得开展思政实践教育更加具有可行性。中职旅游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开展户外实训时,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实际景区内所洋溢出的自然气息或人文气息,品读这些气息之于个人情感和精神认知的作用,将这种作用的结果内化为学生自身良好的道德体会,从而起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来到自然景区开展实训时,利用休息时间鼓励大家开展诸如标本采集、野餐等活动,感受自然带给自己的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体会自然界中各类生命生机勃勃的状态,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2.借助生本小组合作优化课程思政教育。“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中职生的专业、道德体系建设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中职旅游教师的课程思政渗透工作要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积极组织学生围绕本专业或思政话题开展自主性的合作探究和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个人学习资源、思维灵感和学习方法的交换,并进一步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到全方位、深层次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断升华,对自身潜能进行深入挖掘,使得自身不断完善,也使得个人的品格和修养得到不断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成若干个小组来完成学期期末设计,鼓励他们以“分工+合作”的方式为每个成员分派对应的任务,并以场景还原的形式将最终的成果汇报给全体师生,看一看哪个小组能够彰显出最佳的默契感并取得最为良好的成绩等等。教师通过组织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果将人比作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那么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本领就是推动船只航行的马达,而美好的品德则是为这艘船指出正确航向的罗盘,二者缺一不可。中职旅游教师要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重视起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研究和落实,根据专业教学的内容、目标、需求以及学情设计出具有道德渗透感和生本价值体系塑造效力的教学策略体系,帮助学生在实现专业素养不断优化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高尚的个人道德,从而为他们早日成长为“既红又专”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