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梅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六坝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伴随科技水平的进步,为促进教育教学整体质量提升,各学科教师积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完成课堂教学,并取得良好效果。初中数学是初中教学体系的核心重点课程,常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将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可直观呈现抽象的教学内容,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是现代信息化核心技术的统称。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指特定教学环境下使用的各类信息化技术手段,包括教学设备及教学相关软件,其中教学设备包括教学电脑、音响、电子白板、投影仪等,教学相关软件包括Office、视频播放器、FLASH 等通用软件,也包括特色教学软件[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将以教师为核心的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教师结合数学知识点制作课件,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使其能够在活动交流过程中全面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可增加学生反馈机会,教师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具体情况,并可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初中数学知识点繁杂,内容较为抽象,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采用信息技术可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高度集中精力听讲,进而提高数学知识掌握水平。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点是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采用信息技术辅助完成数学教学,教师可利用预先制作的课件或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节约的课堂时间可用于扩展相关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存在的困难,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制作动画或视频,生动形象地讲解各个知识点,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相关知识。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应用期间,教师需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充分了解学生现阶段知识掌握水平,将因材施教的理念与信息技术融合,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期间,教师需广泛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评价,总结教学效果,适当调整信息技术教学方案,进而构建有效课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2]。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需坚持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具体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呈现不同的数学知识,如利用PPT 展示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具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便于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类问题。并非全部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均适合应用信息技术,函数概念、性质与图像、概率统计、图像与几何等内容可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利用数学知识点可解决多种实际问题,但很多学生并未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充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其通过探究及主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3]。教师需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诸多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公式,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内涵,导致其解题能力偏低,学习兴趣逐步下降。为解决此问题,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进而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能够准确理解相关内容。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利用PPT 为学生展示x+3=0,2x=4,0.5x-2=5 等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中x 采用红色加粗字体显示,数字采用普通黑色字体显示,通过颜色对比刺激作用,学生可清晰直观地观察到上述一元一次方程中均含有未知数x,且x 的次数均为1,进而准确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为深入学习方程的相关内容营造有利条件。在讲解“旋转”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旋转木板、转动的指针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相关性,学生观看课件后,教师可讲解旋转相关概念及特点,以便于学生准确理解与记忆[4]。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包含诸多概念、法则、公式、性质,不同知识点之间密切连接且螺旋上升,为此需采取有效策略连接新旧知识点,构建数学旧知识与新知识点的桥梁,进而提高其学习水平。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下,教师需在短时间内为学生讲解大量知识点,部分学生未能完全消化吸收相关教学内容,无法有效连接新旧知识点。采用信息技术,教师可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构建新旧知识点的连接,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量,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编码、组织及识别,进而掌握新旧知识存在的逻辑关系。比如在讲解平行线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回顾射线、线段、直线等旧知识,完成讲解后为学生演示两条直线的不同位置关系,导入平行线的教学内容,重点为学生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头脑中可形成“线”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在讲解“垂直平分线”这一内容时,教师也可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回顾线的相关内容,并引出垂直平分线的教学内容,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准确掌握相关教学内容。
学生在解决初中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需提取记忆中存储的相关知识,并将问题情境与相关知识相结合,通过对知识的编码与加工获取问题的答案。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协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结构图,并指导学生学会提取知识链条,在此期间应用信息技术可有效梳理知识的逻辑关系,节省展示知识框架图的时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学生在解决全等三角形相关问题时无法准确选择判定定理,需在解题过程中试验不同定理,导致解题时间延长或解题出现错误[5]。为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梳理知识的逻辑关系,展示知识框架结构图,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具体知识框架结构图中,可将全等三角形判断划分为已知两角、已知一角一边、已知两边三种情况,已知两角中找一角对边则为AAS,找夹边则为ASA;已知一角一边中一边为角对边,找另一角则为AAS。一边为角的邻边,找边对角则为AAS,找夹边另一角则为ASA,找夹角另一边则为SAS;已知两边中找夹角则为SAS,找直角则为HL,找第三边则为SSS。
为构建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师需在难点与重点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点拨,以便于学生准确理解与记忆相关内容。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师可通过PPT 等形式演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动态性、立体性及直观性,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能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比如在讲解“三角形角分线相交于同一点”这一内容时,传统教学模式多要求学生手工作图后进行观察,学生作图过程中极易产生偏差,导致三条线无法相交于同一点,使其对教学内容产生质疑。为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通过几何画板画出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中的菜单命令弹出角分线,学生可清晰观察到三条角分线相交于一点,此时教师可在讲解过程中随意拖动三角形顶点,学生可观察到三角形形状改变后三角角分线仍相交于一点,进而准确理解相关定理。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而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学科,为此教师需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可实现音频、视频及图片的融合,将其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超出其认知能力的知识点,促进思维能力提高。比如教师在讲解“截一个几何体”相关内容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切西瓜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动画播放期间,教师需告知学生西瓜相当于球体,刀相当于平面,并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平面截正方体,最终获取的截面是什么形状。学生经过思考后可给出不同答案,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演示平面截正方体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后,教师可总结相关规律,即正方体几个面与平面相交,截面图像就有几条边,由于正方体共包含六个面,因此截面边的数量为3-6 个。
想象力代表抽象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不足是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编码的主要障碍,为此教师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可通过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丰富其想象力,以促进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比如在讲解“二次函数图像”相关内容时,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需手动完成列表、描点及连线,最终画出的函数图像必然存在误差,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相关知识。为此,教师可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在学生手动画图后,教师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演示二次函数的画图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后可在头脑中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进而准确掌握相关知识,想象力也可得到有效培养。
部分初中数学知识需在大量数学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编码,比如在抽样与数据分析相关内容教学中,学生需完成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及分析,采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处理相对复杂的数据资料,并可在短时间内生成统计图,进而实现对大量实验结果的抽象概括,使学生高效完成知识编码,进而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时,采用信息技术可完成重复、无限次实验。比如讲解事件概率相关内容时,教师需通过重复、无限次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频率确定概率。数学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完成无限次实验,为此教师可采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准确理解无限次实验下频率可稳定于概率。
为确保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发挥应有作用,教师需准确把握相关注意事项。首先,教师需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与研究,熟练掌握各项技术的操作方法,切实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及信息素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将学生作为核心,倾听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反馈信息,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其次,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为此教师需深入研究分析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并进行信息化处理,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达到有效课堂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下,教师需预先制作课件,突出教学难点与重点,并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需求,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课件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最后,传统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属于辅助性教学模式,教师在实际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需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明确教学重点,合理安排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案,以避免信息技术对正常教学产生不利影响。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为此教师需加强研究分析,准确把握相关要点,并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制定信息技术教学方案,进而构建初中数学有效课堂。
信息技术以信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可活跃课堂气氛,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促进新旧知识点的连接,梳理知识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辅助完成数学实验,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