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石生
(肇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中深情地寄语青年,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这份特殊而重要的青年寄语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一百年来宝贵历史经验的系统深刻总结,又充分彰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全国广大青年的一贯重视和关心、关爱、关怀。
重视、关注和关爱青年,关心青年成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传统和优秀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从生理学角度看,风华正茂的青年是充满朝气活力,充满激情梦想的特殊群体,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处于成长期、上升期,最有冲劲、最爱学习、最少保守、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今日之青年不仅是当下即用之力量,又是明日储备之力量;不仅是星火传递之力量,也是燎原开拓之力量。为此,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2]列宁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由青年来担负。”[3]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4]从经典文献上看,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十分重视青年和青年成长,将青年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看重青年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青年成长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青年工作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风雨历程中重视关注青年,关心爱护青年成长,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吸引着青年,赢得了广大青年的支持和拥护,并且善于运用青年的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同时在伟大实践中也形成了关于青年的重要思想理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眼光、理论视野,逐步形成了系统科学、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指导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自古英雄出少年,历史向来不缺青年志。中国共产党一部百年历史就是一部青春的奋斗史,一曲青春的拼搏之长歌。中国青年在革命时期把青春和热血献给革命事业,在建设时期把青春和生命献给新中国建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青年勇作改革开放的急先锋和开拓者。在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实现民族复兴勇担当、敢斗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旗帜的指引下,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实现民族之梦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青春的奋斗之歌。102 年前的5 月4 日,爱国青年们忧国忧民、为民请愿,打出“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取消二十一条”的口号,强烈抗议反动当局和帝国主义,掀起载入史册的“五四”运动。毛泽东将他们称之为“真正的模范青年”“革命的先锋队”[5]。平均年龄只有20 多岁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平均年龄只有22 岁的红军队伍,却在长征路上面对敌人凶残的围追堵截和山川河流、草地沼泽、冰刀雪剑等自然天险,闯关夺隘、奋勇向前、直至胜利,打开新的革命局面。确立“改造中国与世界”宏大志向时,毛泽东尚处在青少年时期。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周恩来才年满14岁。发表《革命军》时,邹容才18岁。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时,聂耳才22 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还有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红军少共国际师,年纪轻轻心里就装着党和人民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用青春实力与行动托举起国家航天梦想的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牺牲在扶贫路上的年轻干部黄文秀,等等。百年间,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用青春热血铺洒道路,把“奋斗”两个字镶刻在顽强拼搏里,书写在祖国大地和民族复兴的凯歌中。
1915 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意在敬告中国青年要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向一切封建礼教决裂和宣战,追求自由、民主、平等。而李大钊则呼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陈李之言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重视青年和青年的成长。1957 年,毛泽东访苏期间接见留学生代表时把青年喻为“早晨八九点的太阳”[6]120,认为世界最终归属于青年人,把希望寄托于年轻人。邓小平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7]254,要“在全体青年中间发扬艰苦奋斗的正气”[7]278。江泽民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6]120胡锦涛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8]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等数次全国党代会报告都在结尾讲述青年问题,希望全党关心青年问题。而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更是在结尾用专门篇章段对青年工作提出要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更加重视青年,呼吁全党全社会要关爱青年和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好条件、创设好环境。同时,他还召开青年座谈、参与青年活动、回信青年学生,反复强调广大青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既明确青年的重要历史作用,又定位青年的关键历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青年寄语只有三句话,却字字珠玑,句句精华,其所蕴含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形成了“一三三”的内容架构和完整体系,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目标追求、精神风貌、意志品质和能力素养。
青年寄语的第一句话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从根本上看,这是一项民族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从民族使命、民族责任、民族目标的角度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摆在青年寄语的首位,需要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进行观察与思索。从历史上看,在中国共产党过去的一百年里,一代代中国青年胸怀党和人民的事业,用青春搏击长空,励志前行,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从现实上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需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传承百年史上青年的坚强力量,续上未来的青春奋斗之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所希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未来上看,未来端在新时代青年之手,希望寄托在新时代青年之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青年寄语的第一句话蕴含着“一问一答”的两个重要内涵。“一问”,即“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新时代中国青年能否担当大任”的重要问题。“一答”,即需要全国广大青年作出“请党放心,复兴有我”的有力响应。所谓“己任”,就是自己应有的责任,不是别人强加的、他人授予的,而是自愿的、自发的、主动承担的责任,突出了青年的主体性,强调的是青年的自我意识。这就要求全国广大青年将“实现民族复兴”牢记在心、落实在手、付诸在行,自觉主动地以笔直傲骨筑起“民族复兴”的钢铁长城,以实际行动守护由先辈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盛世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从时间维度上看,现在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28年的时间。届时,现在的青年,正好四十多、五十多岁,正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与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年龄,是契合一致的,是同向共步的。因此,新时代青年拥有为国家建功、为民族圆梦的大舞台,也赶上了实现人生出彩的好时候,是与新时代党和人民的事业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幸福一代,既面临着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青年寄语的第二句话是“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本质上看,这是三个国家气节,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站在国家“强起来”的角度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把国家气节摆在青年寄语的第二位,需要从内涵、价值和指向三个场域进行思量。所谓气节,是指人的志气与节操,是在面对敌人或压力时不屈服、不低头的珍贵品质。气节往小里说关系一个人的荣誉,往大里说关系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气节使人进步,也使一个国家和民族站立起来、强大起来。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创造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坚强气节、高尚气节。今日之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此时的中国,更加需要国家气节。
青年寄语的第二句话也蕴含着“一问一答”的两个重要内涵。“一问”,即“面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青年能否担负起新时代强国重任”的重要问题。“一答”,即需要全国广大青年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有力回应。在“七一”重要讲话前,2021 年2 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向全党提出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而2021 年5 月9 日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他又提出,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和了解中国。这就充分说明增强国家气节,不仅是全党的事,社科工作人员的事,也是全体人民的事,更是新时代青年的事。担负起强国重任,需要青年具有坚强的国家气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具有负重前行、实现强国梦想的激情、斗志、信心和能力。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是从理想信念方面提出的希望要求。中国自古就有“志存高远”“有志者事竟成”“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等良言金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就要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9],“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10],“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1],增强做中国人的自豪感,做奋发有为的中国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是从品格气质方面提出的希望要求。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12],“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13]。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就要自强不息,弘扬中国精神,挺起中国人的脊梁,做勇于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中国人,面对困难逆流而上,面对利诱不为所动,面对强敌无所畏惧,面对邪恶刚正不阿,面对牺牲宁死不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时刻冲得上去。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是从能力信心方面提出的希望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14]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就要昂首挺胸,坚定“四个自信”,做勇担当、敢作为、信心足的中国人,涵养对党忠诚的政治底气,历练干事创业的能力底气,获取以史鉴今的历史底气,不断增强实现强国和复兴的绝对信心。
青年寄语的第三句话是“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从实质上看,这是三条党的嘱托,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从中国共产党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的角度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也是党中央对广大青年的叮咛。将党的嘱托摆在青年寄语的第三位,并以此收尾寄语,至少有三点意味深长的用意。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国内外环境的背景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也是领导全国广大青年奋勇前进的核心力量。二是全国广大青年是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成长成才的,要听党话、颂党恩、跟党走,听党指挥、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组织管理。三是青年是党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新时代中国青年不断成长成才,才能继续擦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的基本底色。
青年寄语的第三句话同样蕴含着“一问一答”的两个重要内涵。“一问”,即“中国青年能否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路上再次交出一份优异答卷作出积极贡献”的重要问题。“一答”,即需要全国广大青年作出“请党放心,赶考有我”的积极应答。中国共产党对于“赶考”是认真和谨慎的,因为关系着执政基础的厚实和执政地位的牢固。从1949年3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交谈中提出“赶考”的科学命题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仍在赶考路上,赶考还没有结束。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提出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科学论断,强化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意识。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但没有片刻喘息的机会,又即刻出发,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因此,面对新的赶考之路,需要广大青年在全党吹响“再次赶考”冲锋号角的大背景下,以强大的底气和信心,为中国共产党“再次赶考”刮起一系列的青春风暴。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幸运的,有着生逢其时的幸福感,有着国泰民安的安全感,也有着改革普惠的获得感和政治开明的参与感。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机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不负时代是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角度提出的嘱托,要号准时代脉搏,顺应历史大势,接好前人的接力棒,担当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任,书写奋斗新时代的青春答卷。不负韶华是从珍惜时间、勤学苦练角度提出的嘱托,即要珍惜美好年华,既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又锤炼品德修为、加强学习锻炼、增长本领才干,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加强磨炼、锻炼、历练、锤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是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角度提出的嘱托,要谨记党的教导和人民的希望,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小我之涓流融入祖国的大河、民族的大江、人民的大海之中,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始终如一的实际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青年寄语站在建党百年的关键节点,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民族使命、国家气节和党的嘱托有机结合起来,为新时代青年健康成长、实干奋斗、报效社会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将青年寄语铭记于心、努力踏实践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的28 年时间里,一共有370 万中国共产党党员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平均每天牺牲370 人。到底是什么让这么多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答案就是,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走得稳、走得远。”[15]而青年的理想信念更为重要,既关乎青年个人的成长,也关乎政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把青春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是中国青年的优良传统,是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正确方向。”[16]新时代青年只要胸中有理想、心中有信念,就能前进有指引、脚下有力量、担当有定力。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要求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国家和人民,主动融入民族事业发展和民族目标实现,自觉担当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任。一方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要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最低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与民族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新时代中国青年既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要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
古人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古代圣贤的家国情怀、爱国之道和国家气节。古代先贤尚且如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要志存高远,心系人民,怀抱国家。孙中山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是第一位的”[18]。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前途,是国家前途的组成部分,没有国家前途也就没有青年的前途。离开了祖国和人民,任何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只会陷入越来越窄的狭小天地。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求新时代青年厚植爱国情怀,着眼国家发展,与祖国同频共振、同心同向,把家国情怀深深地刻在心中,主动挑起新时代强国的重任,做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以一生的真情投入来实现爱国这个“一辈子的事”。一是要让志气更坚。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立鸿鹄志,又做奋斗者,把远大理想转化为务实勤勉的实际行动。二是要骨气更硬。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涵养不屈不挠的精神与顶天立地的骨气,既增强国家气节,又完善个人人格,提升品格修养,养心正气修身。三是要底气更足。全面把握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国与国外的对比,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展望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是人生实现价值的惟一可靠途径。对个人来说,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对民族、对国家来说,民族复兴和国家强起来的使命要靠奋斗来担当。1939 年5 月,毛泽东曾概括中国青年运动的很好革命传统为“永久奋斗”。2018 年5 月,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的概括作出了隔空的历史回应,即要求广大青年学好用好“永久奋斗”这个法宝,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永久奋斗者。青春至美是担当,青春魅力在责任,青春成就在奋斗。青年的担当、责任和奋斗是决定一个人生价值的最大砝码,也是影响一个时代、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越需要广大青年的奋斗和担当。
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要求新时代青年谨记党的嘱托和人民希望,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善于坚持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以实际成就回馈时代、回赠韶华、回馈党和人民。一方面,要自觉加强学习,炼就过硬本领。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新时代青年要有本领不够、才干不足的紧迫感,刻苦勤奋学习、努力实践探索、全面发展自己、提升本领技能。做到惜时如金、孜孜不倦、心无旁骛地学习,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又博又专地提升,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全面发展地历炼。把学习作为青春的首要任务,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另一方面,要善于吃苦、敢于吃苦,有以苦为乐、化苦为乐的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吃青年的苦,就要吃老年的苦。青年时期不喝奋斗汤,老来就得服颠簸药。年少多走坎坷路,年老才能躺在舒适床。青年时期吃点儿苦,是一个人一生的本钱,是在积累一生受用的财富。青年要有点儿以苦为乐、以苦为径的精神,不“躺平”、不“内卷”、不“佛系”,不做“键盘侠”、不做“低头族”,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奋斗者和进取者。
总体而言,党中央如今已经为青年奋斗、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最充足的阳光雨露,创设了最适宜的条件环境。新时代青年一定要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七一”重要讲话中的青年寄语,努力拼搏,奋发图强,让青春之花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新的赶考之路上尽情地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