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脏相通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治思路*

2023-01-09 14:27刘婉琪时昭红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胃脘五脏肺气

刘婉琪,时昭红,2△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病率逐年升高,同时给社会经济也带来了重大负担。基于大规模人群研究表明,全世界FD的患病率在10%到30%之间[1],且FD造成的经济影响在亚洲估计为3.5万美元/千人,在西方估计为8.0万美元/千人[2-4]。FD的西医治疗主要有促动力药物、中枢调节药、质子泵抑制剂、胃底舒张药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等[1]。其中根除HP是成本效益非常高的治疗策略[5-6]。

FD可归于祖国医学“痞满”、“胃脘痛”、“积滞”等病名[7]。其基本病机为脾虚气滞,胃失和降,多为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为本,血瘀、气滞、痰湿、食积等邪实为标[8]。我们认为,FD虽病在脾胃,但五脏之间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故临证以“通调五脏”的方法来指导FD的临床治疗。

1 调五脏以治脾胃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景岳全书》有言:因脾气存于五脏中,故善于治脾者可通过调五脏来治脾胃。五脏之间五行制化,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故FD单从脾胃论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从五脏论治,或可获得更佳的疗效。从五脏论治脾胃病的理论内涵可体现在五脏的物质联系在精气,气机为其功能协调基础。

张景岳言:“土之互藏,木非土不长……万物生成,无不赖土。”脾胃五行属土,有长养万物之能,木、火、金、水四行之生长、繁荣、生成、蓄存均赖于土。脾胃为后天水谷精气滋生之本,后天精气分藏四脏,若四脏气血不和,可影响后天水谷精气滋生、气血生化;另一方面,饮食入胃,经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进而滋养全身,这赖于心主血、肺主气、肝主疏泄及肾的温煦、滋养。

五脏通过气的运动来维持动态平衡的整体。朱丹溪云:脾者,乾动坤静,故可使心肺阳降,肾肝阴升,天地交融,则为平人。五脏之气机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脾胃属于中焦,脾升胃降,使心肺居上焦气降,肝肾居下焦气升。故调五脏治脾胃应注意气机的升降,如调心肺应运用肃降之品,调肝肾应运用升发之品,以顺心肺肝肾之气机。

2 从脾胃论治

2.1 脾胃生理病理表现 《叶天士医案》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可见脾胃功能的正常维持可精于“升降”二字。若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内伤诸多因素使脾胃损伤,升降失常,一则中焦气机阻滞,进而出现食滞、痰湿、气滞、瘀血等邪实,可见纳呆、早饱、胃脘疼痛等症,甚或日久化热,出现胃脘烧灼感。二则纳运失常,气血生化乏源,胃体失养,出现胃脘隐痛、纳差、便溏等症。

2.2 调中恢复升降 FD的核心病机以脾胃升降失司为主,故治疗要以调中恢复升降为主要目的。如《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脾胃病应具体辨证虚实寒热,亦或燥润,但最为重要的是“升降”二字。而临床上用药应分清虚实,如《景岳全书》所言:若痞满为实证者,可以消散之法;若为虚证者,须以温补之法。本病病机多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以补虚泻实,升降有因。脾胃气虚者,方用六君子汤加减补土健脾,如《名医方论》言:气虚者,可以参、术、苓、草甘温益胃以补之。脾胃阳虚者方用理中丸加减温中散寒,脾胃阴虚者多以沙参益胃汤加减甘凉养阴。但补益之余,须少佐砂仁、白梅花等理气柔润之品,使补而不滞、消不伤正。

同时应注意辨清虚中兼实证,补虚泻实,使脾土敦厚,胃气和降。兼气滞者可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等运脾理气,较重者可如李东垣言:气滞腹胀满者,可加厚朴以破气;上腹痛明显,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则如海藏云:治痞以血药治之,或疗效更佳。多以延胡索、莪术活血行气止痛;兼食积者多加焦三仙、鸡内金消食导滞、化积除痞,积滞严重者,可适当以大黄、芒硝等通下除滞;兼脾虚水湿不运者,可酌加藿香、佩兰、苍术等燥湿醒脾药,使湿去脾安,气机畅达;湿邪郁而化热者,再加以黄芩、黄连、石膏等清热化湿;反酸、烧灼感较重者,可加煅瓦楞子、海螵蛸等制酸止痛。

除此之外,还需注意脾胃的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故临床上论治FD须注重润燥相济,正如《医经余论》指出:治脾应犹如阳光普照,当以燥药升之;治胃应犹如雨露滋润,当以润药降之。诸法得用,调中复升降之法贯穿始终,常以荷叶、葛根、升麻等升脾理气,以厚朴、枳壳等通降胃气,使得升降复常、纳运无碍,诸症可除。

2.2 从肝论治

2.2.1 肝脾生理病理相关 唐宗海言:胃受纳腐熟赖肝气推动,若肝弗能疏泄水谷,则可见脘腹胀满、腹泻等症。肝疏泄畅达,既助脾运化与输布,又能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助胃受纳腐熟,中焦之气斡旋如常,气机周流不息。同时肝主疏畅情志,如《景岳全书》言:暴怒伤肝,肝气不平致痞。情志因素亦是FD的主要病因之一,一项汇集了59029名个体的荟萃分析显示FD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9]。故从肝论治FD,调肝舒畅情志,临床上治疗FD疗效显著。若肝气郁结或肝气过旺,疏泄不及,或疏泄太过,致脾土凝滞,则出现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纳呆等症。

2.2.2 疏肝调畅气机 叶天士指出“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以补脾也。”可见治土须调木。且肝为刚脏,藏阴血,肝主疏泄赖肝血滋养,故用药需遵循“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类证治裁》)的原则。《临证指南医案》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FD临床上多见肝胃不和证,临证多以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和胃。若气郁胀满明显者,以枳实易枳壳,增强理气之功;若嗳气症状严重,则加旋覆花、代赭石疏肝降逆;若气郁化火出现胃脘灼痛、烦燥易怒等症,可合用左金丸加刺蒺藜、郁金等清肝平胃以止痛;此外可加玫瑰花、合欢花等纾解抑郁以和胃。

2.3 从心论治

2.3.1 心脾病理生理相关 心属火,脾胃属土,火土相生,二者母子相依。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君火为阳中之火,源于心中,若君火衰减则脾胃消化功能随之减退。心气充沛,心阳充足,温煦中州,则脾胃功能正常。《灵枢》指出: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方面协调五脏六腑的功能,可直接影响脾胃功能,如覃思敏等通过NPY(脑中最丰富的脑肠肽之一)切入,探讨了心主神志与FD在现代医学的直接对应关系[10];另一方面脾胃病多与情志相关,心主神志可通过调控人的精神活动影响脾胃功能。若心阳不足,火不暖土,或思虑劳倦,心血耗损,致脾胃健运失常,则出现面黄心悸,腹胀纳呆等症。

2.3.2 清心调养心神 心脾两脏母子相依、气血互济,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有赖于心阳的推进和心神的统领,故FD还可通过调心而达到安脾土的目的。若思虑过度,心血耗伤,脾胃虚弱,多见心脾两虚之证,方用归脾汤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但日久不愈,阴血亏虚,出现热而扰神,症见心悸失眠、口燥咽干、胃脘灼痛等,可加栀子、百合、郁金等养阴清心、解郁安神之品,使热去而郁解,郁去则脾胃安和。

2.4 从肺论治

2.4.1 肺脾生理病理相关 《医学实在易》言:肺主一身之气,气皆通于肺,肺气宣降使脏腑经络之气得以运转,脾胃气机的正常运转同样依赖肺气的宣发肃降,两脏协同,相互为用。若肺气不足,子虚上累母行,则母子同病;或肺失宣降,脾不升清,胃失和降,上下失于交通,气机壅滞或逆乱,脾胃运纳失常。另一方面,气行则水行,肺主行水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若肺气宣降失常,则水湿内停,脾土困于水患,临证须调肺恢复宣降,协助脾运化水湿,以免水湿困脾。

2.4.2 调肺恢复宣降 《临证指南医案》言:上焦不畅则下脘不通,肺主气,气机舒畅则可开胃进食。可见调肺气,复宣降在FD的治疗中至关重要。《温病条辨》中言:治上焦非轻不举。在宣降肺气方面,用药宜量少质轻,多选用桔梗、荆芥、苏叶等轻灵之类。若嗳气、呃逆较重,可配旋覆花、莱菔子等肃肺和胃降逆。若腹胀便秘,肺与大肠相表里,取“提壶揭盖”法以杏仁、瓜蒌等开肺通行腑气。除此之外,若合并倦怠乏力、畏风、易自汗等肺气虚证候者,可加党参、红景天、黄芪之类补益肺气;若兼口燥咽干、干咳痰少、潮热盗汗等肺阴虚证候者,可加用百合、麦冬、玉竹等滋养肺阴。

2.5 从肾论治

2.5.1 肾脾生理病理相关 《医述》言:“先天为后天之根。”肾阳的温煦、肾阴的滋养及肾气的蒸腾气化共同推动脾胃的腐熟与运化。《普济本事方》中将脾胃与肾比作“鼎釜”与“火力”,明确指出了肾阳对脾胃的重要温煦作用。若肾阳虚,命门火衰,则脾胃失于温养,难以腐熟化物,出现胃脘冷痛、腹胀、便溏等症。《四明心法》中言:肾旺则胃阴不虚,胃阴不虚则食欲旺盛。若肾阴亏虚,土不得水,阳明燥扰,则出现胃脘灼痛、口干口苦等症。

2.5.2 补肾协调阴阳 脾肾为病以虚证为多[11]。王肯堂言:今人见脾胃虚则补,重者补其母,但补肾更佳。故临证治疗FD,在调脾胃的基础上加以补肾,往往疗效更佳。临床见脾肾阳虚者,多以二神汤加减温肾暖脾,方中君以补骨脂补肾阳而温脾土,臣以肉豆蔻温脾,取“土爱暖而喜芳香”,二药合用温补脾肾,鼓舞气化,或可加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若见肾阴不足,虚火扰胃者,除用石斛、山药、玉竹等养胃阴之品外,还可加用生地、枸杞、丹皮、泽泻等滋肾水、清虚火,辅以荔枝核、川楝子等行气药,使补而不滞。

3 小结

根据五脏一体观,五脏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其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基于此,临证治疗FD以脾胃为本,从整体出发,通调五脏,取“五脏相通”之理论,明辨主次,辨证施治,为F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在临床上须耐心疏导,注意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使患者认识到,FD治疗目标不是完全消除症状或“治愈”疾病,而是改善当前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同时建立良好的生活调摄习惯,包括饮食、情绪及环境变化等方面,做到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起居有常、淡然无忧,正气充足,邪无可入,则无病矣。

猜你喜欢
胃脘五脏肺气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人到中年补肺气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