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书院制教育的启思

2023-01-09 09:42郁政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2期
关键词:书院师生关系育人

郁政宏

(三江学院,江苏南京 210012)

中国古代书院是我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教育组织,对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在1 00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中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书院精神和文化特征,这对现代教育提供了精神食粮。伴随着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现实社会对应试教育模式的批判,教育部对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其中书院制模式改革便是重要方面之一。高校书院制教育困难重重,除可以借鉴于西方外,还可以问计于传统文化,尤其是重新审视古代书院文化精髓,试图寻找部分良方为现代大学所用。

1 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精神标识

1.1 兼容并包的机制是书院文化的开放标识

开门办学、开放多元、兼容并包是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重要特色标识。书院开始于唐朝,兴盛于宋元,繁荣于明清,被学堂替代于清末,在其发展中,一直倡导兼容并包、开放办学。首先,古代书院举办方是包容开放的,书院大部分是非官方的,也就是属于私人书院,但官办书院也较多,是介于官办和私学之间的教育组织;其次,书院学术相对自由开放,古代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十分尊重学术自由,老师讲学自由,学生听学也自由,主张门户开放,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交流会讲,传播各自学术观点;最后,书院管理上讲究自由民主,书院“山长”一般都由民主推荐,名师主持,时常聘任学生中的贤能人士充任协管之职,书院中师生来去自由,基本不受限制。以上这些因素造就书院在当时呈现出“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中国教育历史上拥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时,一直致力于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借鉴和传承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北大实行教授治校,努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创科学研究风气,使当时的北大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象。

1.2 “讲会”制度是书院文化的学术自由标识

中国古代书院流行的“讲会”制度深深镌刻在中国教育史上,这是书院文化的学术自由标识。书院“讲会”制度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提倡学术争鸣和文化交流,呈现出“门户开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书院中的“讲会”制度,指古代大师、师友、师生、生生间汇聚在一起,然后自由讨论、自由讲学、自由切磋、自由争辩而实现教学相长、提高学术水平的一种活动。正是通过这种学派间的辩难,朱熹的理学思想逐渐变得深刻和缜密,日益完善,最终建构起理学思想体系。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使学术界对“尊德性”和“道问学”的认识变得清晰,使双方学说都有所改进。“讲会”及“会讲”的盛行,使各家在学术研讨中各抒己见,不仅传播了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扩大了学派的影响,还促进了学术的创新与繁荣[1]。书院在学术上有更为独立的追求,书院的领导者往往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功底,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倡导师生间、学生间相互问难论辩。与此同时,古代书院的学生也往往酷爱学习,择师而从,来去自由,对学术追求更为独立和便利。

1.3 注重人格培养是书院文化的育人标识

中国古代书院重视学生的道德完善和人格培养。书院在学生培养上,主张重视道德的教育,注重以生为本,注重言传身教,注重通识教育,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书院注重人格的培养,在书院“学规”中有突出反映,最有代表性的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的《教条》,明确规定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和接物之要,倡导向圣人看齐,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书院重人格陶冶要胜于辞章修养的办学思想。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制定的《岳麓书院学规》,对书院弟子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例如,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等。在这份学规中,王文清山长不仅将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而且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做了具体的规定,以达到强化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统一。

1.4 师生关系融洽是书院文化的示范标识

中国古代书院中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关系融洽。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尊师重教,师长爱生如子,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学生以书院为家,视师长如再生父母,“事师之犹事父也”,为后人津津称道。当然,中国古代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都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如官学中师生关系就不是很融洽,相对冷漠疏远,究其原因在于官学只为仕途而读书,是科举的附庸,功利性十足。书院作为一种官学教育之外的教育组织,不完全依靠朝廷的诏令而存续,这就使其师长都没有纳入官府的俸禄之中,于是在聘任师长、选择学生方面有自主权,可以依据价值关怀、知识追求、志趣选择等统一自身标准。书院中的师生关系亦格外深笃,融洽非常,因为这是一种以人格感召和学问吸引为基础的超功利的师生关系[2]。

1.5 办学选址优美是书院文化的环境标识

中国古代书院选址之讲究、环境之优美为现代社会所称道。古代书院大都建在山清水秀、风景旖旎之处,师生感情和谐融洽,思辨批判气息浓厚,这对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启迪。园林景观式的校园和古朴的传统建筑对现代大学“环境育人”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教育家朱熹主张学习读书要到大自然中去,倡导师生要乐山爱水,他的许多问答、语录、感悟都是在云松下进行,在山崖上思索,在林泉间完成。著名的岳麓书院有一副“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对联,书院掩映在浩瀚青翠的树林之中,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师生置于此想不静心学习都难。

2 现代大学教育存在的困境

2.1 教育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展开,教育部门和社会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众多,改革举步维艰。纵观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教育体制改革在突破中缓慢发展,但这更多地表现为对政治经济领域改革的适应性,在办学体制多元化问题、政府职能与学校办学自主权问题仍然是改革的深水区。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允许民办高校创办,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迅速发展,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目前,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办教育近几年发展缓慢,依然在争取同公办教育同等待遇的道路上前行,这也是束缚办学体制改革的根本问题之一。高校教授治校、办学自主权、去行政化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教授是学校的专家,治理学校最有发言权,他们为探求真理而做科学、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所以确立知识学术独立自主是教授治校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2.2 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打破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4]。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教育资源的紧张和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我们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以生为本、素质教育等理念深入人心,但学生“唯分数论”,教师的“唯论文论”,社会的“唯学历论”等,依然是学校、社会的金灿灿通行证。现代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较高,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深、又难、又晦涩,学生学习时间过长而运动时间太短,社会常识不够而学术知识有余,广度不够而深度有余。高等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社会上“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功利性十足,追求学问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导致培养的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教育的初衷和理念相悖,有待进一步打破。

2.3 教育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传统的典型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改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现在高校已经从单一教育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但现实教师课堂仍以课本PPT传授为主,过度依赖现代教育手段。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普遍使用,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使用手机就能搜索到,于是学生课堂不怎么学,课堂上刷视频有之,看网络小说有之,趴着睡觉也是一种常态。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片面强调灌输知识,缺失辅导式、探究式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4 师生关系有待进一步和谐融洽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教师如师如父,严慈相济、诲人不倦,传道受业、教为人处世;学生尊师重道,举止文明,“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友好融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接受,反之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教育教学。但是,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屡屡出现教育扭曲现象,社会上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新闻不时见于媒体报端,教师中出现有违师德师风,只上课不育人;学生中出现行为失范,对教师淡漠,辱骂师长,甚至举刀相向。虽然这些教育扭曲事件仅仅是个例,但对国家教育生态系统的危害巨大,人们对教师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师生关系持续紧张对整个社会的诚信产生巨大抨击。所以新时代“四有”好教师,新时代学生文明礼仪的规范不断出台,试图通过规范的方式来重构师生关系。

3 探索现代大学书院制教育的原因分析

3.1 书院制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21世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一直在拷问社会和教育系统,这也促使国家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近年,教育部将探索书院制教育、“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作为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在现代大学制度运行中,按专业划分进行的学院制教育更多专注于专业教育,忽视和弱化了通识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等,对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教育不足。现代大学书院制教育管理,基本是以学生社区为平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通识教育为手段,以导师制实施为措施的一种新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这是借鉴西方高校住宿学院制模式,继承我国古代书院优秀文化,建立起来的一种跨专业学院的、为解决立德树人“最后一公里”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3.2 书院制教育是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变化的客观需要

现代大学书院制教育是新时期高校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而设立的特定的学生管理模式。以往学生管理体制基本围绕稳定教学秩序,开展第二课堂为主,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样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教学改革推行的学分制、选课制等不断实施,行政班级的概念被淡化,专业界限被逐渐打破;另一方面,弹性的学分制和网络的发展,使学生在宿舍区的时间大大增加,宿舍区已成为大学生相对集中、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宿舍区不仅承担学生住宿的功能,也应承担为学生提供生活服务、学业拓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它的潜在育人功能发挥空间巨大。书院教育的探索实践,让师生在活动中互生互融,交流融合,产生更多交集,学生宿舍区已经是全方位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3.3 书院制教育是人才培养 “三全育人”的重要模式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重点提出“三全育人”,要求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和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是因为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高校的专业学院主要承担的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职能,而在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上不受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有之,而综合素质欠佳。同时,在实用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日益浮躁,现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日益淡薄。书院制教育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要弥补专业学院在学生管理、人文精神和人格培养上存在的不足,通过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等非正式的教育活动、物理空间环境熏陶等隐形教育、浸润式实践教育等来实现学生的素质提升、人格养成、思维碰撞,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4 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对现代大学书院制教育的启思

4.1 重塑育人理念,注重大学生全人格养成教育

中国古代书院倡导修身律己、全人格养成的教育,将道德置于知识、能力地位之上。南宋朱熹认为,教人为学的目的不在于学到杂博的知识和华丽辞章以沽名钓誉,而在于明白义理,修己治人。重塑就是对现实状态下的育人理念进行重新构建,之所以要重塑就是现实育人培养目标还需改进和完善。现代大学最为明显的一个弊端特征就是功利主义盛行,学院关注学科发展多于教育学生,教师关注科研多于教学,学生关注专业多于人格修炼。现代大学书院就需要打破教育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科层主义传统,重塑学生全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国家和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现代大学书院需构建“德育为先,五育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育人体系,这是对现代大学及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科学家施一公教授说,循规蹈矩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现代大学教育应围绕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5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这5种基本学习将成为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这是一种全面发展、全人格教育的学生发展理念,这恰好是书院养成教育的擅长方向。

4.2 拓宽办学渠道,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平稳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开门办学”“开放多元”是其显著文化特色,值得现代大学书院制教育改革借鉴。中国古代书院举办方是包容开放的,大多为非官方,是介于官办和私学之间的教育机构。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基本民生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更加广泛和更高要求的美好生活需要,教育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需要。现在人们对文化的需要,不再是追求基本的教育,而是开始追求更优质量、更高层次、更优服务的教育,而社会上优质教育资源依然是稀缺的,这就需要由更多的渠道来拓宽办学主体,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美国教育的公平基本上由公立学校来保障,但你想卓越,尤其科技卓越基本上由私立大学所提供。由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主要是以政府拨款和学生个人缴费为主,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形成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应发动社会力量建立各类高等教育发展基金,充分利用社会捐赠的筹资渠道,实现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投入[5]。当然,作为社会主义大学,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都必须是在党的领导下,办社会主义大学,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4.3 倡导论辩文化,营造质疑思辨的书院氛围

中国古代书院“会讲”和“讲会”制度彰显了论辩自由特色,对现代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积极启示。这里说的“会讲”中的论辩不是“钻牛角尖”,不是“抬杠”,而是一种基于学术或问题的质疑辩驳、互动交流、思维碰撞,是为了明辨观点、理念而进行的一种话语实践锻炼和熏陶。朱熹就对学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现代大学书院制教育要树立论辩育人的理念,让充满奇思妙想、精力充沛、好奇好动的青年大学生致身于思辨世界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书院可以搭建书院间、校校间辩论大赛平台,让学生在辩论中锻炼思维,提升辩论技巧,提高尚思善辩能力。书院还可以搭建书院讲堂,邀请专家、学者、校友、优秀学子登台论讲,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知识储备。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喜好在网络世界发表看法,时不时出现网络论战,这是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冲击,所以现代大学的论辩文化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和理性的批判性思维。

4.4 改进师生生态,构建和谐相融相促的师生关系

中国古代书院师生亦师亦友,关系融洽,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但现代大学师生生态不容乐观,师生淡漠、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师生关系的构建方面,中国古代书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树立了典范[6]。现代大学书院教育可以通过实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导师制,构建师生平等互动、相互触动、和谐相融的师生关系。书院导师,可以细分为学业导师、生活导师、思想导师、特聘导师、朋辈导师等。导师通过自身的学识、阅历、人格魅力等在社区书院与学生互动交流、一起活动、一起劳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职业规划、疏导心理问题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前行内驱力。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说,“知识每个人都有,好的教育是唤醒,是把藏在洞中的知识之兔,引诱出来。”书院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弥补学校在社区、宿舍育人的不足,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成为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指导者、倾听者,成为学习伙伴。

4.5 创设育人环境,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

中国古代书院大都建在风景旖旎之处,建筑风格以围合式居多,这种自然环境和建筑形态利于静心求学、聚徒讲学、研究学问,与儒家人文精神相适应。育人需要一定的合适载体,书院的生活区就是开展生活教育、全域育人的最好载体。现代大学书院是建立在学生宿舍区基础上的学习生活社区,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区间,这是书院各项功能发挥的基础,也是书院文化形成的重要前提。所以各个新建书院,在借鉴古代书院建筑的基础上,需要在建立前就进行详尽规划,坚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功能设计理念,拟定和自身书院特色、书院精神相匹配的建筑空间布局、生活服务设施和第二课堂活动场所,以达到建筑外在的形和书院内在的神相融合,满足师生互动实践、学生社团活动等需要,确保育人功能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通过中国古代书院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分析,汲取、凝练、总结古代书院的精神和智慧,以期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教育寻求启迪、借鉴和思考。

猜你喜欢
书院师生关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