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佳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中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根据社会净收益、国内资源成本以及有效保护率三个指标,明确了国内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从事特色农产品外贸工作的人员,以通用英语翻译方式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翻译,与外贸英语相比,通用英语无论是在词汇翻译的精准度,还是对专有名词的解释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造成国外消费者无法准确了解中国特色农产品的卖点以及特色。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围绕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积极尝试利用外贸英语代替通用英语,提升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质量。
通过国内资源成本法,可以对特色农产品的比价优势进行量化分析,国内资源成本法主要由NSP(社会净收益)、EPR(有效保护率)以及 DRC(国内资源成本)三项指标构成,这三项指标的分析侧重点不同,NSP侧重展现特色农产品生产工作产生的社会效益,DRC侧重于计算参与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国内资源,也就是每一个边际单位资源的投入,能够获得多少外汇。EPR则侧重于计算保护作用下的特色农产品生产附加值。将特色农产品生产要素分为国外资源以及国内资源两个部分,则计算NSP的公式为:
公式(1)中,aij表示特色农产品生产活动(j)产出第i种产品的数量;Pi表示特色农产品的边界价格;fsj表示特色农产品生产工作需要S种生产要素;vs表示运用S种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Ej为外部效果,如果Ej能够产生外在经济,则表示为 Ej>0,如果无法产生外在经济,则表示为 Ej<0[1]。
借助公式(1)可以推导DRC计算公式:
将公式(1)代入公式(2),可得:
如果DRCj=1,NSPj=0,表示特色农产品利益平衡;DRCj>1,NSPj<0,表示特色农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DRCj<1,NSPj>0,表示特色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以监利大米、沙地蜜薯地瓜两种特色农产品为例,通过市场调研得到产品的产出品种数量、边界价格以及生产要素机会成本等信息,将数据代入公式,得到两种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数据(详见表 1)。
表1 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数据
分析表(1)可以发现,监利大米与沙地蜜薯地瓜的DRCj均低于1,NSPj高于1,表明这两种特色农产品均具有比较优势,具有良好外向型贸易潜力。
该公式仅从数据方面,分析了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影响特色农产品外贸销售水平的因素很多,其中英语翻译就是一个重要因素。英语作为全世界流行的强势语种,其完成了对于主要贸易区域的覆盖,特色农产品想要开拓海外市场,吸引海外消费者,就必须重视农产品英语翻译问题,以准确、贴切的翻译,向海外消费者传达中国特色农产品的卖点。一方面,基于外贸翻译话术,体现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的专业性,避免出现歧义;另一方面结合通用英语翻译规则,力求将特色农产品背后蕴含的文化传递给海外消费者,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从宏观层面来看,外贸型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缺少统一的翻译标准,由于英语、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类型,其用语环境以及用语习惯存在很大差别,很多地区从事特色农产品外贸工作时,采用传统的“直译法”将农产品文字内容直接翻译成英文,导致针对一种特色农产品的英语翻译,呈现出多种截然不同的译文。例如长粒香大米,有些企业将其翻译为 “Long Grain Fragrant Rice”,有些企业将其翻译为“ChangLiXiang Rice”,多种不同的翻译方式,会让国外消费者感觉到困惑,影响其购买体验[2]。
很多特色农产品出口企业没有对产品英语翻译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了解通用英语与外贸英语之间的差别。为了节省贸易成本,以通用英语代替外贸英语开展翻译工作。对于国外消费者而言,如果在特色农产品外包装介绍上发现了过于口语化的表述,会直接影响国外消费者对于中国特色农产品质量的主观印象。此外,由于缺少外贸英语的专业性支撑,一些介绍产品功能以及卖点的译文可能存在歧义,影响特色农产品的正常销售。
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且外向型贸易网络覆盖范围广泛,不同国家、地区其文化、民族习惯差异巨大,对于英语译文的需求不同。因此,无法对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进行“一刀切”式的硬性规定。为了兼顾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的统一性与灵活性,需要抓住英语翻译要点,围绕翻译要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
3.1.1 针对性原则
所谓的针对性原则,实际上就是指译文需要符合产品定位,避免译文内容过于深奥,影响国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想要确保译文具有针对性,翻译工作人员不仅要全面了解特色农产品的卖点及其背后的文化,还要了解英语词汇的多种用法,以及单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表达含义的细微差异[3]。实际开展翻译工作过程中,要从不同的维度对特色农产品的含义进行诠释,基于控制变量原则,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词汇作为正式的译文。例如,对外销售“人参果”这种产品时,如果采用直译法,会将其翻译为“ginseng fruit”在英文语境中 “ginseng”仅能表示一种药材,与后缀“fruit”没有联系,将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词汇拼凑在一起,很容易产生歧义,让国外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人参果”是一种药材还是一种水果。基于翻译针对性原则,可以将 “人参果”翻译为“monorchild herminium”“monor”有“未成年”的含义,与“child”相呼应,这两个词汇与农产品发生联系,自然而然引导消费者意识到“monorchild”表示该农产品的文化属性,不会将其与 “味道”“形状”“功效”等标签发生混淆,并通过译文激发海外消费者对于该特色农产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兴趣,拉近特色农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3.1.2 约定俗成原则
农产品对外贸易活动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就是深入了解产品销售地的宗教、文化习俗特点,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进行英语翻译,避免由于翻译方面的错误引发国外消费者对中国特色农产品的反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特色农产品销售地区宗教信仰较为复杂,需要对销售网络进行详细划分,针对每一种不同的信仰与习俗,制定符合当地文化趋向性的特色农产品翻译文本。
3.1.3 文学美化原则
从语言类型方面来看,英语属于屈折语,而汉语为典型的孤立语,这两种语言无论是在句型结构还是用语范式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提升特色农产品销量,需要打通汉语语境与英语语境之间的壁垒,以优美的语言对翻译文本进行美化,提升译文的文学水平。以特色农产品作为突破口,向外输出优秀的中华文化。
例如,在对清水竹笋罐头进行英语翻译时,通常会在开头介绍该产品特殊的制作流程以及卖点。该阶段可以利用“直译法+意译法”的组合,介绍“杀青、剥壳、水漂”等传统的竹笋制品制作工艺,并以各种拟声词(“clik”“snap”等)展现新鲜竹笋“鲜”“嫩”“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一段介绍“竹笋”的译文,在中文语境中,“竹子”代表一种民族气节,在很多情况下以“竹子”代指“君子”。因此,可以着重介绍竹子“笔直挺拔”“节节攀升”等特点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格物”的精神诠释什么是“有节气”“刚正不阿”。“Bamboo is known in China as the calendar for its hollowness,clarity,straightness and tenacity,because the Chinese respect modesty,integrity and so on,representing a high degree of integrity.”该段译文言简意赅,以“integrity”“modesty”等词汇解释“Bamboo”,让国外消费者更好地了解“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为特色农产品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翻译特色农产品时,经常会出现翻译内容与原文含义不相符的情况,造成这种“词不达意”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翻译方式过于僵化,企业只运用“直译法”或者“意译法”进行翻译,使得这种翻译方法的局限性长期存在,无法进行优化与调整。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引入多种表达方式,根据特色农产品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八种基本翻译方法(重组法、综合法、包孕法、倒置法、正/反译法、转化法、增译法、省译法),采用穿插翻译、组合翻译等方式,力求翻译的准确性。例如,在翻译“红烧狮子头”的时候,如果采用直译法,译文为“Lion head braised in brown sauce”,在英文语境中,“lion head”只存在“狮子头”这一种含义,无法将该词语与食品联系到一起,因此无法通过该译文了解“红烧狮子头”这种产品的特点。如果采用组合翻译法,可以将其翻译为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该译文与产品更加贴近,能够帮助外国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的卖点以及特点。
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工作中,意译法与直译法是最常被用到的方法,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为了提升译文的质量,应该考虑将直译法与意译法进行组合,取长补短,共同提升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标准化水平[4]。具体而言,就是要紧抓产品的特点,将其在中文语境中展现出的特点,以简洁的语言翻译为英文。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参考意译法中对于词汇意境的表述方式,对以直译法为篮板的译文进行修饰与补充,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外国消费者在了解特色农产品用途以及产品特点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特色农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需要注意的是,“直译法+意译法”的组合中,两者之间是互为表里的方式,要根据特色农产品翻译需求,灵活选择以直译法或者意译法作为核心翻译方法。
例如,针对茶叶进行英语翻译时,就可以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组合的方式,17世纪中期,中国茶叶风靡欧美,经过漫长的发展,茶叶对外贸易中逐渐形成了专有名词“pekoe”“souchong”,前者出自闽南语中的“白毫”,后者出自“小种”,这两个词汇的翻译均为直译法。随着茶叶品种的细化,相关从业人员基于该词汇,运用意义法对相关衍生产品进行意译,将 “碎白毫”翻译为“broken pekoe”,将“正山小种”翻译为“pure souchong”。 “broken”有“破碎”之意,“pure”有“纯净”之意,这两个词汇与汉语中的“碎”“正”相对应,能够准确传递产业的特点与含义,令消费者在阅读特色农产品名称时,对该产品的卖点以及品质有所了解,符合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要求。
想要提升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水平,相关从业人员需要深入了解英语语境以及语言结构特征。特别是尊重英语框架结构特点,在开展翻译工作之前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基于英文视角重新审视特色农产品译文,迎合国外消费者的阅读习惯以及认知规律,确保产品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消费者。
例如,传统翻译框架下,将普洱茶翻译为“black tea”,这种翻译方式有可能将普洱茶与其他黑茶混淆。因此,要基于英语语法结构以及英语的语言环境,将普洱茶翻译为“Pu’er tea”,采用这种翻译方式,一方面令该译文与普洱茶的中文发音更加贴近,有助于提升普洱茶的辨识度,让其能够与其他黑茶形成有效的区分。另一方面,“Pu’er tea”词语结构与常见的中文专有名词译文相同,外国消费者在看到该译文时,能够根据词语结构,大概猜到该产品的产地,并对该产品形成一定的认知,帮助消费者快速作出消费决策[5]。 因此 ,可 以 利 用 “Pu’er tea”代 替常见 的“black tea”,提升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的辨识度。
为了践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转型,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构建“国内+国际”双轨道贸易框架,扩大农产品覆盖范围。为了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对外贸易体量,要对英语翻译问题给予足够关注。借助比较优势算法,明确特色农产品所具备的比较优势,推出特色农产品拳头产品,并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分析目前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所面临的问题,基于约定俗成原则、针对性原则以及文学美化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特色农产品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各种英语翻译方法,提升译文整体质量,基于英语基本框架开展翻译活动,令特色农产品英语翻译更符合外国消费者的认知,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式,兼顾翻译的准确性与翻译效率,为特色农产品打开国际市场,提升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