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路径研究

2023-01-08 22:45郑文祺
智库时代 2022年3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素质思想道德

郑文祺

(河北师范大学)

一、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从整体上来看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并能自觉在实际生活中努力践行。然而,高校也有部分大学生对道德认知高度赞同,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知行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借鉴和吸收其合理内核,扬弃其糟粕之处,是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此外,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西方一些不良价值观对我国高校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致使其原有的正确价值观开始出现偏离,将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是消除部分大学生不良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一)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虽整体处于上升状态,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高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还有待提升。虽然一些高校已经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思想道德教育所处的地位依旧不高,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将智育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思想道德教育只是变成了响亮的口号。其次,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还有待改进。一些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还是以单向填鸭式的“硬灌输”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单向灌输给学生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机械被动地接收教师传授的道德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再次,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待完善。其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不够贴近,甚至超越了学生的日常经验。此外,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把握不够准确,不够重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存在将过于理想化的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的情况。最后,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的情况。当前高校德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知性德育,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而不够重视学生能否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1]知行合一思想中蕴涵着对道德教育的推崇、对道德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完善以及对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倡导,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消除部分大学生不良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整体价值观是健康、主流、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有着在实际生活中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有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责任与担当。然而,由于受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逐渐偏离自己的正确价值观,主要表现在这些大学生注重物质享受而轻视理想追求、注重个人利益而轻视集体利益、注重理论知识而轻视道德素质。这些大学生具备不良价值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西方不良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一些不良价值观不断向我国涌入,其中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对高校大学生造成了深刻影响。[2]大学生尚未完全步入社会,理性选择能力较弱,受西方不良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偏离自己的正确价值观。其次,社会负面信息的消极影响。例如社会频频曝出的官员贪腐、以权谋私、见死不救等负面信息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冲击,一些以谋利为目的的网络媒体对不良事件“煽风点火”,对其进行详细过度地报道,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和心理暗示,阻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知行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含有通过个体自觉行动发现良知并依良知而行的道德教育意蕴,可有效规正部分大学生的不良价值观,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促进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契合点

知行合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其中蕴涵最多的是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其主要是指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共通之处,具体表现在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方式、内容以及考评机制相契合。深入探讨两者的内在契合点,是将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

(一)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相契合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受教育者自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践行道德认知的行为习惯,并通过不断实践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实质上经历了一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内化过程是大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于心,外化过程是大学生将道德认知外化于行。首先,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学习道德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其次,大学生对道德认知产生情感认同,并自觉将其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内在行为准则;最后,大学生在强大意志的保障下自觉将已有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在实际生活中多次践行进而养成行为习惯。因此,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促使大学生自觉做到认知和行为的高度统一,促使其完成由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变。[3]知行合一的内涵为知中有行、行中含知,知中有行意为道德认知来源于对道德知识的追求,行中含知意为道德行为受道德认知的指导。知行合一思想蕴涵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无尽的道德教育智慧,其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相契合。

(二)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相契合

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都很注重知与行的结合。换句话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既有理论层面上的知识传授,也有实践层面上的生活体验,并且二者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包括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理论环节主要是指教师对于道德知识的讲解,实践环节主要是指教师对于道德实践活动的组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所授道德知识开展相应的道德实践活动,这种道德实践活动既可在课堂上开展,也可在课下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样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特性,理论特性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关于道德知识,实践特性表现在课堂讲授的道德知识贴合实际生活。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和内容的主要特征。知行合一思想既强调对道德知识的获得,又注重对道德行为的践行,并认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乃一整体,不能将其相互割裂,二者本无先后次序,理应齐头并进。此外,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人要在事上磨练,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项上磨练自己,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这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相契合。

(三)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考评机制相契合

健全的思想道德教育考评机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考评机制应符合以下几个原则:首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考评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行为实践的考评,并将二者考评结果相结合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4]其次,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考评既要注重期末考试的最终结果,也要注重学生整个学期的过程表现,并将两者相结合来综合衡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后,静态性和动态性相统一的原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不会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因此,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考评不能局限于一个学期,而要将其扩大到整个在校学习期间,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5]并指出没有知道却不行动的人,知道却不行动,只能说明还没有真正知道。即是说,真正知道的人一定会去行动,如果不去行动只能说明还未真知。真正知道即为行动的开始,对行动的明觉即为真正地知道。知行合一蕴涵着理论与实践、过程与结果、静态与动态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考评机制相契合。

三、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

如前所述,当前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地位、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开始出现偏离。知行合一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意蕴,其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方式、内容和考评机制内在契合。因此,对知行合一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并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引导学生立圣贤志,追求高尚道德品质

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之一:高校要引导学生立圣贤志,追求高尚道德品质。首先,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发挥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具体来说,一是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是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所应自觉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二是提高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高校可定期举行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用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来涵养教师的精神境界。三是要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要破除“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的教师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实际工作和学生评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其次,高校要加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坚持古为今用。二是开展校园思想道德类文化活动,可结合国家重大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的主题教育。三是积极创设校园道德文化载体和师生交流平台,如创建有关道德教育的公众号,定期推送相关文章,师生可借此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最后,高校要引导学生关注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内在高尚道德的需求以及追求高尚道德的信心。具体来说,一是要“正诸先觉”,引导学生以先知先觉之人为师,专心听从其教诲,若对其教诲心存疑惑,不得抛弃搁置,理应谨慎思考,直到最终清晰领悟。二是要“考诸古训”,引导学生自觉钻研古圣先贤的经典著作,并从中汲取精神滋养。传统经典著作中凝结着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注重挖掘学生本心,促使学生良知自觉

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之二:高校要注重挖掘学生本心,促使学生良知自觉。具体来说,首先要肯定受教育者的自我价值,坚信学生具备道德自觉的能力。高校要秉持“每位学生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的德育理念,坚信每位学生皆具良知自觉的潜力,深入研究并探讨“金矿”的开采方式,以求完成对其充分的挖掘与开发。其次,注重培养学生“主人翁”的道德意识,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依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讲演、评述等活动,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道德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将教师的单方说教转变成师生双方的有效对话。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具体来说,一是要树立典型,发挥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高校要善于发现校园当中的道德模范,为学生树立道德学习的榜样。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省察,主动克制妄念。高校应倡导学生时常进行自我反思与觉察,觉察自己是否存在不善之念,并将其全部搜寻出来逐一彻底消灭;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不当行为,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加以改进。三是要鼓励学生在事上磨练,从根本上去除妄念和私欲。事上磨练是检验学生省察克制功夫的最好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项上磨练自己,在生活实践中为善去恶,真正摒除自己的私欲妄念,体证内心本有的良知自性。

(三)完善传统认知教学,倡导新式体验教学

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之三:高校要完善传统认知教学,倡导新式体验教学。传统认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新式体验教学则围绕学生来开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领悟,将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具体来说,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有机统一。当前高校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知性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忽视其道德行为的养成。然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自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一方面,高校可创设模拟道德场景来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如模拟道德法庭、道德访谈节目等。另一方面,高校可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外的德育实践,如鼓励学生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公共服务,通过持续的道德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其次,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与交流。传统的师生关系大多为知识传授关系,教师为“授”体,学生为“受”体,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在新式体验教学中,师生摆脱了传统知识传递关系的桎梏,进入到更高层次的平等对话关系。师生之间不仅有着知识方面的文化交流,还进行着思想、道德、价值、精神等方面的情感交流,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师生可就日常生活中共同关注的、能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的热点话题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激发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进而共同探索真知、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四、结语

知行合一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正确知行观,可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一定启示。知行合一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方式、内容以及考评机制等方面具有内在契合点,将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素质思想道德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途径研究——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