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蕊
(1.兰州现代职业学院;2.兰州城市建设学校)
众所周知,中外经典诗文是世界文化宝库中颗颗璀璨的明珠,其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知性美,更是世界各民族精神所在。回顾在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有生命的是什么?难道不是那一行行跳动着的文字吗?无论它们写成于几年前、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在朗诵时,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随着语言文字浮现于我们脑海之中:笔者与李白坐在凉席上,听着旷野的风声,追忆着唐朝的月亮。能看到李白为表达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烂漫之态,又能感受到远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思乡之情。与古人对话,浸润自己的人生,焕发生命的光彩。在《黄河颂》中,笔者感受到黄河源远流长,汹涌澎湃的宏伟气势,“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感受到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团结抗争的勇气。在水稻之父袁隆平笔下,催人泪下的那句“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我们看到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柔情的一面,还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正是因为母亲的鼓励和支持,袁老才能在那样艰难时刻勇敢从容地面对,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从诗歌到书信到散文,在这种沁人心脾的情感陶冶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语感得到培养。在增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也在不断浸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主要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分析作品时朗诵环节必不可少。
教师的范读不仅体现教师的基本功,也包蕴教师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悟,更是为学生了解作品,对作品是否感兴趣打开的一扇窗。学生也会带着疑问去诵读。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诵读一首温婉细腻、表达现代女性追求新型的爱情观的《致橡树》时,对爱有着正确理解和热烈追求,而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歌唱新型爱情观时坚定的语气,学生会思考:老师为什么在诵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时语气由温婉变化到坚强?学生们也会模仿教师朗读时的语气和感情的投入,理解“作为树的形象”与之前“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现代女性必须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虽篇幅短小,但蕴含生活的真谛,在诵读时应该表现出诗人真诚伟大的胸襟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理解普希金“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崇高的使命感是如何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教师在范读作品时,要本着尊重经典,对每一个字的处理都应该精雕细琢。不能有通顺地读读就行的想法,不能用所谓的“固定腔调模式”进行朗诵,当学生诵读时,教师要用声音指点,告诉学生某处应该高亢,某处应该低吟,如何对作品进行声音处理。要带领学生一同感受文字展现的魅力,让学生爱上经典,爱上诵读。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不同的作品特点,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好比导演和编剧,提前构思。在课堂上安排学生通过独诵、对诵、合诵、角色诵读等形式,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教学环节中诵读的部分。在莫言短篇小说《左镰》一文中,为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教师提前策划准备,在班级中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分角色诵读任务分配,告知学生可以准备服装、道具,查阅相关资料,用表演的形式体味小说的魅力。接受任务的学生也认为分角色诵读生动有趣,同时可以揣摩角色形象和人物性格特点,所以积极配合,用心准备。在课堂上学生们富有表现能力,略显夸张的表现引得教室里的其他学生报以热烈掌声,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对人物性格特点深入地了解:当田千亩找铁匠打造一把左镰时,他的对话是无力而苍白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大的秘密?当欢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哥哥喜子不被其他孩子欺负时,带着哭腔的喊话是多么辛酸和无奈的,喜子又是怎样的人物性格特点?带着一系列问题分角色诵读,当诵读表演结束时,这一切的问题都能找到了答案,同时也明白作者安排题目《左镰》的初衷。
精心准备,周密组织策划中必不可少的是安排背景音乐。合适的配乐可以营造情境,烘托气氛,增加诵读的感染力,增添几分情趣。在诵读时,也可利用多媒体选择名家范读。当然,学生出色的范读,配之合适的背景音乐,更受到学生们的认可和欢迎。教师要根据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选择不同的配乐。在《诗经》经典诗文诵读中,有的学生为突出轻盈的效果,选择钢琴曲配乐,在诵读时学生发现诵读起来有种不伦不类的违和感,笔者指导更改为古筝配乐,古筝乐曲悠远飘逸,顿时与作品感情基调和节奏相吻合。不同的乐器演奏风格大相径庭,古典文一般选择民乐更贴近作品。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平时在专业知识方面学习与深造,还要加强音乐修养,积累不同的音乐素材匹配不同的诵读作品。笔者也会时常为学生录制他们的诵读作品,后期对诵读视频进行简单的视频剪辑,作为礼物奖励给学生,非常有纪念意义,学生们也很喜欢这种奖励方式。有时也会将录制好的视频交给爱好制作的学生们进行创新,然后在班级内进行评比,学生们的诵读热情高涨,都希望自己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份优秀的诵读作品。
诵读是理解作品的基础,在课堂上笔者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作品,比如在讲授《黄河颂》时,着重讲解时代背景,在日寇铁蹄践踏神州,在国家出现危机时刻,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深陷国难的中华儿女应有何种精神呢?学生在诵读时自己体会和感受,通过诵读,激起学生的情感,点燃心中激情的火花。结论是自强不息,伟大坚强的精神。另外,作品除了激昂的情感,还有着悲哀和壮烈。在《匆匆》一文中,学生要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2年3月28日,作者朱自清先生在彷徨中并不甘沉沦,心灵不平,努力追求着生活,全文透露着淡淡的哀愁。通过教师讲授点拨,在全文诵读时要注意情绪的把握和语言的节奏,用真挚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在诵读环节中,除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的基本诵读要求外,更要注意语音发音技巧和节律处理技巧以及态势语言的技巧。在《黄歌颂》的讲授中,激情澎湃的情绪因何而生?我们知道“气乃音之帅”,诵读时需要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需要充沛的气息保证良好的发声品质。更需要注意停顿和连读,辅助以体态语,才能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掌握了技巧,才能读出情感,读出意境。经常会提到的态势语言包括什么呢?是在诵读中运用的体态、手势、眼神等非语言的辅助形式,也是我们常说的体态语。体态语在诵读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诵读的同学学会利用体态语可以弥补因为自己声音的不足。
在语文课堂上,笔者经常会让学生登台诵读表演,虽然展现自我的场地有限,但是依然要求学生从各个方面掌握技巧,认真对待。诵读时声音和眼神要做到协调统一,要将聆听者代入想象中的意境。比如在诵读一代诗仙李白的经典之作《将进酒》时,为表现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要让学生体会到黄河磅礴、奔腾的气势,诵读者一定要站直昂头,目光要投向远方,诸如此类的经典诗文还有很多:《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苏轼在四十七岁时被贬黄州,心情并没有像读者想象的那样沮丧、悲观,而是以豁达的心境继续关注历史和政治,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感慨自己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认为滚滚向东流去的大江之水,淘尽了无数英雄人物。学生诵读到“大江”时应瞭望江海,想象长江就在眼前。诵读到历史名人时目光深邃,诵读到高山明月时抬头仰望……用自己的眼神带领听众思绪万千,感受经典的魅力。在诵读时,诵读学生的目光应和台下学生交流,目光不能躲闪,应该落落大方,学会从容淡定地用眼神交流。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心理学中,情绪有喜、怒、哀、惧四种表现形式。在文学作品中也包含五彩缤纷的情绪,情绪的外化应该通过诵读者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开心时表现为微笑,伤心难过时表现为愁眉苦脸,当恐惧来临时则表现为面部抽搐……表情根据作品内容发生不同的变化。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文中,作品主题是通过描写大雪纷飞中,赶车的农夫,受尽折磨的少妇和饱经沧桑的母亲的形象,要表现当时1937年中华民族正在承受的痛苦和灾难,也要表现出作者艾青在祖国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中深深的爱国之情和忧患意识。在诵读时要做到表情的不断变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的老妇……一刻也不停的絮聒着”这首诗歌对诵读者表情的变化要求比较高,面部表情凝重,令其他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黑暗的现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当读到“我也是农人的后裔……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呀……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时头部下垂,代表作者悲伤和痛苦,读到“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吗……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想到可怜的少妇不仅失去自己的亲人,失去自己温暖的家,更已被敌人的刺刀戏弄,她的绝望和艰辛如何体现出来?诵读的学生表情随着作品内容起伏变化,在寒冷的大雪之中,遭受蹂躏和杀戮的善良妇女引起学生的同情,更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控诉,处处是死亡和灾难,处处是悲伤和痛苦,诵读者的声音在此哽咽,表情悲伤凄惨,准确理解作品内容,用表情的变换、头部的仰俯变化等体态语诵读全诗,是对诵读学生诵读技巧的考验。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时不能缺失的还有手势语言。开心快乐时拍手鼓掌,伤心难过时踩地跺脚,发怒生气时拍案而起……手势语言运用合理协调,可增强一定的视觉效果。例如诵读《黄河颂》时,“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诵读时要伸手做出“劈”的动作,再缓缓收回,在“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一段中,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伸出拳头,表示对黄河精神的赞颂和钦佩。
在诵读中,适当加入体态语,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声情并茂的诵读的同时获得视觉享受,将诵读与表演完美融合。但是,也要注意避免“东施效颦”的做法,有时学生在诵读时,为吸引他人关注,会过多地加入诸如不停地摇头晃脑、眼神迷离等体态语,反而会让诵读黯然失色。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经典诗文的诵读,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笔者也会通过其他活动延伸对经典诗文的诵读,比如利用每天早自习中的10分钟,安排全班诵读课本和阅读资料中的美文,要做到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当天根据诵读效果点评,第二天重新根据教师点评后的效果诵读前一天的内容,再加入新的美文,周而复始,通过不断地坚持诵读,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并且能够顺手拈来,脱口而出引用名家名句。当然时间不宜过长,10分钟刚刚好,不然适得其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笔者所在学校,会定期举办和诵读相关的系列活动:比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主要以个人诵读和团体诵读的方式进行比赛,评出获胜者和优秀团体给予奖励,以赛促学,让学生走近经典,了解诵读。
诵读经典美文,要求诵读者应该提前了解经典背后的故事。学生们在预习时,会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对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这样才会带有感情的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诵读,笔者还会延伸其他语文教学活动,比如要求学生摘抄美文中的经典字、词、句,完成读书笔记;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制作精美课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也可以分组讨论文学作品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其他同学分享;更有学生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其他经典作品,与之形成比较,拓宽自己的视野。比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中,通过写作背景的查阅,学生们了解到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作者思乡心切,所以在台湾写下这首写不完道不尽的情深意切的经典之作。有的学生就会思考,和席慕蓉的《乡愁》进行对比分析,席慕蓉笔下的故乡,既不在那里出生,从小也没有在那里成长,只是依稀在梦里出现的故乡,却始终在她的心头萦绕,乡愁挥之不去。两首诗既有共性,又各不相同。通过诵读经典蔚然成风,潜移默化中挖掘经典背后的故事,学生更加热衷各种语文活动。
在经典诗文的诵读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在不断积累和充实。“不积跬步,无以致之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经典诗文范读,对学生的诵读指导时,要求教师自己必须熟悉诗文,理解文意,教师也会积累大量的美文,查阅资料,要同学生一样熟读并背诵理解美文,所以也是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是提升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过程。笔者在从教十多年的时间中,不断地阅读、不停地背诵……仿佛置身于浩瀚的知识海洋,贪婪地吸取知识,想用自己所学,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养分,在课堂上,不仅教授语文相关知识,更会引申到历史、地理等内容,望着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长期坚持经典美文的诵读,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
爱国之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语文课堂上,经典诗文中凝结着古人智慧的传统文化,渗透着爱国情怀。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阅读经典,不仅领略语言文字之美,更重要的是感受语言文字蕴含其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中我们了解到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满怀爱国之情,怀石自沉汨罗江,艰辛的一生;从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时,诗圣杜甫深沉吟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忧民的感时伤怀的爱国之情;“祖国呀,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强大,对祖国的骄傲之情油然而生。在诵读中,不断渗透,学生了解悠悠上下五千年历史,感受经典,热爱诵读,坚定信念,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浅谈朗诵环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琅琅的读书声萦绕在校园,圣贤的思想浸润学生的心灵。“腹有诗书气自华”“梅花香自苦寒来”,吟诵过去,畅想未来,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生的外形气质都在诵读中悄然提升、蜕变时,文明儒雅之风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会逐渐养成。
最后,用诗句中的内容,表达笔者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和对朗诵的热爱。“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爱上诵读,热爱经典,为语文知识的学习铺垫一条彩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