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睿
(贵阳学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高校的教育教学也在快速发展,高校教育的内容、性质、地位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社会对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也需要进行科学的优化和调整,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发展,以便能够更好地实现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更加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才有利于高校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建设制度更加完备、水平更高的一流高校。
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教学管理体制的整体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现阶段,中国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普遍都比较落后,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对于教学管理的认识不足,严重束缚着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使之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下高校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普遍忽视了人才的创新培养,不管是教学管理模式还是手段都比较单一,使得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好在中国对于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虽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还较为落后,存在很多问题,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向前发展,受到了各方的监督和帮助,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向着科学化、民主化、创新化迈进。
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是高校稳定运行的前提,维持着正常的教学秩序,并最终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中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各类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
在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教学管理人员占据主要地位,直接决定着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能否正常运行,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在当前的高校管理制度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很大,直接影响了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很多管理人员在这个岗位上的工作才刚刚步入正轨,就又被调去别的岗位工作,之前所做的工作就半途而废,如此周而复始,最后导致这些管理人员的工作都是事倍功半,难见成效。管理人员流动过大,直接使一些管理人员干脆无所作为,放任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管,不去做出任何改变,把这些问题直接丢给下一任管理员,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一些管理人员本来有志向准备改革弊端做出一番成绩,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缺乏改革完善的条件,最后也是一事无成,徒劳无功,工作的积极性逐渐被消磨[1]。由此可见,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来说乃是重中之重,没有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一切改革措施都将变成空谈。
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仍旧秉承着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人员的理念较为落后,自我定位不够准确,认为自己只是单一的管理者,而忽略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所具有的服务性。秉持着这种较为落后的管理理念,管理人员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所制定的管理制度、使用的管理方式大多都是从行政角度出发,并非是以教师、学生的角度进行考量,没有考虑到师生的实际需要和高校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制定出来的管理制度过于悬浮,严重脱离实际,不具备可实施性,使得管理制度难以与高校实际适配,从而导致了高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
除了理念的落后,管理人员具有思维定势,管理思想机械化,没有创新意识,过于注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也是当前高校管理队伍中出现的通病。很多管理人员只会凭着过往的经验,拿着死板的管理条文进行机械的管理,没有以人为本,灵活变通,导致教学管理工作的机械化、刻板化,市场脱离高校自身实际情况。这就需要管理人员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灵活变通,科学地进行管理工作,做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让教学管理工作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服务。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激励制度和考核机制还不够完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常常单一地把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时长和工作量的大小作为仅有的考核内容,完全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不重视鼓励教学创新,优秀教师的奖励办法也不够明确,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不够重视。这种情况下就使得干好干坏一个样,打击了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使很多教学管理人员没有斗志,拉低了教学效率,不利于教学管理体系的进步和完善。由于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的不完善,管理成员觉得做好了也是费力不讨好,不如随便应付一下省事,从而出现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不认真负责,对工作敷衍了事,缺乏上进心,工作热情不高等不良的工作现象,造成了很多恶劣影响[2]。要改善这种情况就必须着重建立一套良性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并坚定地执行,督促教学管理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提高主观能动性,打造一支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管理队伍。
在对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后,应该有针对性地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改善措施,从而使中国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为高校其他的教学工作进行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从而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教学理念是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要想使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就要秉持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打造一支理念先进的教学管理队伍,从而优化教学管理的内部资源整合。高校的教学管理需要刚柔并济,既要遵守硬性的规定、原则,又要学会适当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过于死板教条。诚然,想要有效地进行教学管理就必须秉持一定的原则,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能搞特殊化,区别对待,不能朝令夕改,使管理人员的信誉大打折扣,导致后续管理更加困难[3]。但是,实施管理也不应该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也应当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不能冰冷地只讲教条而忽视情感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适当利用情感的感染力和精神的号召力来展开工作,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加愿意配合管理工作,促使高校管理民主化,在尊重师生的前提下更好地开展工作,建设更加和谐的校园。
另外,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时,应当使竞争与合作相结合,让两者相辅相成,促使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稳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中面临的主要竞争压力就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竞争,为怎样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而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实力。在竞争之外,还要学会同高校的其他系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通过竞争督促彼此更积极向上,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在进行管理时,高校的教学管理应当由权利集中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民主管理,相互协商,使高校的每一份子都能参与到管理中来,共同参与教学管理,通过更开放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提高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只有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为其他教学工作的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都存在着一些弊端,而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合理,就难以发挥有效的功能职责,无法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想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教学管理机构,用合理的规章制度来明确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在建立各级教学管理机构以后,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处理好各级教学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规范地划分好各级教学管理机构的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明确好各自的职责,使得各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够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效果和质量,使教学管理工作发挥出更大的功能和作用,为其他教学工作的进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除此之外,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时还应当学会合作共赢、团结协作,各个教学管理机构和组织协调配合,使一些较为复杂的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加恰当的处理,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发挥更大的成效。团结协作,要求高校领导之间要加强协作,彼此秉承着团结协作的精神,作出任何决策前都要从师生利益出发,以师生需求为本,分工协作,协调配合,减少内部无谓的消耗,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处聚,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4]。除校领导以外,其他教学管理人员之间也要加强合作,各院系、教研室之间不应该各自为政,而是要共同合作来完成教学管理工作,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在高校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还应当完善专业设计,教学管理工作中也要体现出学科的交叉性,从而推动教学管理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以及评估机制,是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重要工作和核心内容,需要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估,从中发现教学质量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既能够有效地反馈日常的教学信息,及时反映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让教学管理工作有针对地改进,又能够保障和维护教学制度的完善性和连续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下,教职工的工作质量和内容都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认可,使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工作更加积极、有上进心,更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效率也不断提升,促使一支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管理队伍建立起来,从而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高校在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的机制时,要秉持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保持客观公正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的基本准则,只有客观地反映出每一个教职工工作的质量水平,反映出教学实际情况,才更有利于进行后续的改进工作。高校教职工在进行相关教学管理工作时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是后续对其质量评估的主要参考,只有客观反映出来,才更有利于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所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必须能够充分反映出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以及在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在进行改进和完善时更加具有针对性[5]。除此之外,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的建立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使师生在进行补足和完善时有一定的方向,不至于盲目抓瞎,漫无目的地乱改,而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有不足。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估制度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量化的工作指标,能够使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调整有一定的方向指标,能够促使高校改革不断深化,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在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过程中,需要始终站在学校实际发展情况角度分析问题,并广泛借鉴利用海内外优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践工作经验和成功结果,科学合理制定出符合本校发展情况和趋势要求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此来保障本校教育建设稳定持续的发展进步。比如,以人才培养制度制定实施方面为例,高校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导师制、重修制以及辅修专业等先进制度,在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情况下,有效增加选修课的教学课时数量。高校要注重个性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与优秀高校、企业单位的合作交流,共同建立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实训需求,培养他们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促使他们将来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岗位工作环境。在办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还可以通过实行跨年级、跨专业、跨院校培养和本硕、硕博连读制度,这样有利于帮助高校培养出更多复合型创新人才,提高高校教育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高校教员管理方面,则可以通过制定采用教员资格认定、特聘岗位、任期考评、教学质量一票否决以及挂牌上课等制度,激励广大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现代化。高校在教学计划质量管理工作上,要科学遵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原则,高度重视学生的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优化调整课程教学体系与知识结构。比如,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上,高校要参考优秀高校此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工作经验,并结合本校专业教学特色,组织广大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大纲编制活动中,明确专业课程结构与教学安排要求,充分体现出课程教学的可操作性、前瞻性以及专业性。
总而言之,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进行优化调整,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和完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有效地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在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原则,一切制度围绕学生来进行优化,而不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意地进行制度创设,只有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使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做到真正的完善。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会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