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华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在当前科教兴国、创新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于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对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基于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了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体系,他们进一步融合了高校的基础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从目前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之处,这也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明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弥补就业指导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不断从师资建设、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评价、顶岗实习、课程体系创新等方面完善各项教育服务内容。
首先,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能够使广大师生群体将就业培养的视角转移到社会和行业发展中来,进一步获取市场环境中的各类数据。高职院校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规划和人才培养,有助于进一步转变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发挥校企合作体制优势,创建出更加完备的实训基地。学生也可以在接受实训教学或企业实践活动时,进一步学习到更多企业文化内容和职业发展技能,进而提高自身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1]。在校企合作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实训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成职业化环境的融入,提前做好职业发展的准备。因此学生也可以结合相关企业制度和实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职业发展目标,为今后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高职院校和企业通过构建就业指导的联合育人模式,有助于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加深对专业提升的深度理解,进一步认识到学校环境和企业环境的差异,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实践机制检验自身职业发展素养以及知识应用能力。有助于其实现对自身能力素养的理性评估,找到自我发展定位,从而进一步避免在就业、择业环节出现期望值过高或对自身就业竞争不够自信等现象[2]。与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相比,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使学生、企业以及学校之间搭建更加通畅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提高就业信息的共享效率。企业可以将市场发展现状、岗位需求状况传达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加科学的进行职业规划,从而激励自身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和奋进。
首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领导人员和广大教师能够在企业的影响下,进一步认识到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价值,从而转变较为落后的学生职业化培养理念,进一步转变传统就业指导模式过于单一、过于表面的状况。其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实训教学、理论教学、岗位见习等多种模式,激发学生教学参与兴趣,发挥出就业指导课程的真正价值[3]。最后,教师还可以不断根据企业发展诉求调整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保证高职学生所学理论性知识都能够在未来应用到职业发展实践中,提高就业指导的教学深度。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完备的教学评价机制,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高职院校要构建现代化的校企合作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不仅需要对学生群体进行系统化、完整化的就业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对当前就业形势精准把握的前提下,进行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进一步将校企合作的理念和模式融入到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服务流程中。但是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部分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资源和条件的缺陷,并未构建出符合标准的完整性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有的只是完成了其中的部分内容[4]。例如许多高校在课程规划方面只是单单增加了一些职业生涯课程内容,任命其他专业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就业指导教学。这一方面不利于高职院校构建完整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同时也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群体的职业技能。
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高职学生实践教学的理念而构建的,因此在进行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创新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内容,要对学生的就业技能提升进行实践指导。但是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任命的就业指导教师大都延续了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很少进行实践指导教学内容。同时高职院校也对学生的就业实践指导不够重视,最终导致学生群体普遍对就业的实践工作认识不足。例如相关调查表明,在当前构建就业指导课程的高职院校中,只有23%的院校拥有实践指导内容,其余77%的院校基本沿用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理论灌输性内容[5]。由此可以看出,尽管许多院校初步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就业指导体系,但其中实践教学的占比明显较小,尤其是在企业未来发展中,更加需要具有实践技能和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单纯进行理论教学无法进一步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提升的具体需要。
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永远是高职院校教学培养创新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容和技能培养必须通过教师来向高职学生进行“传道授业”,因此教师群体所具有的就业指导素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效果。但在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许多参与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都是其他专业兼职教师,一方面较为缺少基本的就业经验和就业指导的专业素养,对基本的理论教学结构也不够熟悉,更谈不上实践教学[6]。另一方面,因为是兼职性教学,就业指导教师很难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就业指导的相关教学上,工作中对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也兴趣不大,这也进一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方位、科学性的学习评估和检验,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学生的能力提升现状和学习水平,同时也能够反映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为之后阶段相关教育实践工作的创新优化提供数据和实践支持。但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所构建的校企合作就业指导体系还处在初级阶段,既缺少针对相关教师的能力素养和教学培养效果制定多方面的教学考评机制,也并未针对校企合作模式的特殊性内容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例如所设置的考核指标存在片面性;考核方式也比较落后和传统;考核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考核结果无法反映和代表学生的真实能力提升状况[7]。甚至某些院校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过于严格,进而损害了学生对于职业提升和职业规划的积极性。
从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来看,许多企业存在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状况。究其原因,许多实习生实践能力较差,无法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工作,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针对这一状况,广大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制定出详细的校企合作规划,建设产教联盟,全方位深度合作,要能够真正站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上,进行学生的就业指导教学。要充分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在合作过程中要主动了解企业的难处,加强对相关学生的管理[8]。另外,高职院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就业指导的宣传和推广,使广大企业更新原有观念,进一步认识到校企合作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要认识到参与人才共育,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自身知名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优先进行应用型人才的挑选和引进。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也要进一步发挥宣传优势,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奖励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兴趣。
首先,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构成可以由各专业课教师担任,可以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担任,还可以由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拓宽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人才引用。要发挥专业课教师理论教学优势,解决学生在就业提升中的各种困惑,专业职业指导教师也要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重点,同时向学生讲解相关法律内容。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要发挥其实践应用的优势,可以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其次,高校还应该构建就业指导教师能力提升实训活动,要有针对性的提高相关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具体包括:心理学相关知识内容、就业指导的基本素养、职业规划教学素养以及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9]。在专业技能提升方面,要培养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预测能力、学生互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指导效果。
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过程涉及到高校阶段的职业陶冶、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还涉及到社会就业阶段的就业安置、职业适应、职业发展、职业离休等内容。因此学校和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做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覆盖。首先,在学生就业指导的阶段划分方面,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的规划。例如对一年级新生,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发展意识,使学生明确职业规划和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对于二年级学生,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岗位培训和了解职场环境等相关实验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和职业综合素养。针对三年级学生,学校和企业要为其构建更多实习实践机会,教师也要对学生能力提升过程进行动态监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10]。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技巧培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求职面试、职业竞争的心理素养。
对于企业来说,相关负责人要进一步将企业的内部框架、岗位需求、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相关信息发送给高职院校相关负责人。同时校企双方的代表要进一步组织座谈和协商,分析企业不同岗位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明确不同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具体要求。高职院校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体系。学校可以和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出适合高职学生的培训课程内容,实现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标准的有效结合。在实践教学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学校主要是加强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要构建专业实习领导小组,使学生在见习实践过程中进一步遵守企业的相关规章,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保障企业生产管理的正常运行。
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院校原有就业指导评价体系,创新教学考评机制。首先,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指导教学考评的覆盖面,不仅要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能力进行充分了解,还要对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行动态评估。相关教师也要进一步结合市场需求,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考评,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素养的自我提升,实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就业指导的基本目标。其次,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职业道德发展状况、能力提升状况,同时还应该构建公平公开的奖惩制度,例如对于优秀毕业生进行专项奖励并优先录用等[11]。高职院校要将教学考评机制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结合用人单位的具体标准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状况,从而保证就业指导评价机制的科学性。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进行高职学生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创新的重要趋势。因此高职院校要想进一步完善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就必须从各个层面创新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外部的保障机制,同时加强内部团队支持,充分结合当前企业人才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化、系统化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教学的相关参与者也要进一步转变落后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职业发展素养、职业规划意识的引导和提升。高职院校要主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进一步解决当前校企合作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中的问题,从而使广大学生群体认清当前就业趋势,找出自身就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