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义涛 任雨春
骨折属于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意外创伤,可于任何年龄阶层、躯体任何部位发生[1]。胸腰段脊柱骨折属于骨折常见类型,手术属于目前临床最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往多以传统开放手术为首选术式,但受到机体创伤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因素的影响,患者总体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满意。近年来,微创手术以其高效、安全、疼痛轻微、术后恢复速度快等优点逐渐受到临床及患者的青睐,经临床大量实践证实该术式对不同骨折类型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及预后质量的提升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其实际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是否足以取代传统开放手术成为临床第一选择则尚存有疑义[2]。基于此,本次研究从本院2018 年2 月~2022 年2 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重点择取80 例作为研究样本,对传统开放手术与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为患者探寻一种更具临床应用价值的治疗方式,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22 年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所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中,男26 例,女14 例;年龄22~86 岁,平均年龄(54.16±10.89)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18 例,高空坠落12 例,压伤5 例,其他5 例;骨折位置:T1~45 例,T5~1235 例。观察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24~84 岁,平均年龄(54.02±10.64)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17 例,高空坠落13 例,压伤6 例,其他4 例;骨折位置:T1~44 例,T5~123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选病例均经CT、X 线、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确诊;②均为新鲜骨折,脊柱存在不稳定情况,且均未合并脊髓压迫、神经损伤;③均符合手术相关指征,且均可耐受手术;④均无基线资料缺漏,或存在认知、精神或沟通障碍;⑤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内容详知,并愿意配合有关治疗措施。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相关禁忌事项;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或全身急慢性感染性疾病;③合并心、肺、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疾病;④属于多节段、骨质疏松所致胸腰椎脊柱骨折;⑤中途脱落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术前经由完善的体格检查、手术指征检查、心理健康状态评估等综合分析确认患者可实施手术,在做好有关健康教育与术前准备后,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体位并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对其局部皮肤实施常规消毒处理,之后于患者背部后正中央位置作一个12~15 cm 的切口,逐层分离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直至伤椎及其邻近上、下一个节段椎体完全暴露在手术视野中,利用C 型臂X 线机确认患者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先对伤椎上一个椎体与下一个椎体进行螺钉固定,之后再连接两根椎弓根螺钉并对远近端实施撑开、加压、复位操作,使伤椎恢复原有生理高度,确认复位结果达满意程度后,拧紧螺帽,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并留置引流管,关闭切口,完成手术。术后30 min提供患者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术后鼓励患者尽早开展功能锻炼。
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术前准备与术后操作与对照组相同,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指导其采取俯卧体位(注意悬空腹部)并予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前先应用C 型臂X 线机确定伤椎位置并做好标记(分别在伤椎及上、下一个节段椎体做标记),待患者麻醉起效后,于每一个标记位置作一个2 cm 左右的切口,借助C 型臂X 线机透视帮助缓慢置入穿刺针,期间可随时调整穿刺针进入角度、方向与深度,确认穿刺抵达椎弓根后,取出内芯并应用专用丝锥与导丝进行穿刺针道扩张,置入规格合适的椎弓根螺钉后取出导丝,经由皮下肌肉组织置入两根椎弓根连接杆并使之位于椎弓根螺钉尾槽内,预锁紧螺帽,应用套筒固定椎弓根螺钉长尾并实施撑开、加压、骨折复位处理,应用C 型臂X 线机反复确认复位效果满意后,完全拧紧螺帽。之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无需留置引流管,关闭切口并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治疗优良率 应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脊髓损伤残损分级标准[3]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包括正常(感觉、运动功能正常)、不完全性损伤与完全性损伤(骶段S4~5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3 种级别,其中不完全性损伤又可细分为3 种情况,依据严重程度由低至高分别为:①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且平面以下至少1/2 以上关键肌力≥3 级;②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但平面以下至少1/2 以上关键肌力<3 级;③神经平面以下包括S4~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根据上述评定标准,可将治疗优良率划分为:①优:经过治疗,患者基本能完成日常工作与生活,无疼痛感受,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下降>2 个级别,或恢复正常。②良:经过治疗,患者能完成简单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但偶尔有疼痛感受,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下降1~2 个级别。③差:未达上述标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3.2 围术期相关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
1.3.3 治疗效果相关指标 于术前、术后7 d 开展治疗效果相关指标评估。①疼痛程度:应用VRS 评估,评分0~5 分,分值越接近5 分,提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②伤椎影像学指标:应用X 线检查测定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 角、矢状面指数等。③功能障碍情况:参照ODI 相关评定标准,共涵盖10 个条目,每个条目0~5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
1.3.4 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优良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优良率对比[n(%)]
2.2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表2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相关指标对比 术前,两组VRS评分、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ODI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VRS、ODI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椎间隙高度、矢状面指数均高于本组术前,后凸Cobb 角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 角、矢状面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相关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治疗效果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本组术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术后7 d 对比,b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人们在享受着交通运输事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类交通意外、工业意外等威胁,其中以骨折为其威胁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4-6]。作为骨科常见创伤类型之一,脊柱骨折在所有骨折类型中占比并不算太高(5%~6%),但其带来的危害性却十分明显,患者轻者可出现骨折部位压痛与叩击痛、脊柱畸形、活动受限等明显的生理不适症状,重者则能诱发大小便障碍、感知觉及运动功能丧失等脊髓损伤或神经损伤症状,从而大大影响其生活质量[7,8]。
传统开放手术虽然在解除患者脊髓神经压迫、恢复椎体高度等方面应用效果显著,但由于手术会对患者的椎旁肌进行广泛剥离,因而很容易延长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并可诱发疼痛、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导致患者心理、精神压力增加并出现相关的应激反应,从而影响整体治疗效果[9,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术后7 d,两组VRS、ODI 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椎间隙高度、矢状面指数均高于本组术前,后凸Cobb 角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术式均有利于恢复正常的脊柱生理弯曲及椎体高度。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微创术式更具临床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1-15]:①手术切口小,不会造成椎旁肌等组织明显刺激与牵拉,且利于保留完整的脊柱功能;②术前及术中合理应用C 型臂X 线机,有利于准确穿刺并避免有关血管神经受损,在保证术野清楚的同时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及降低术后腰背痛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③跨伤椎的4 钉固定方式更利于维持伤椎高度及稳定性,并且利于缩短椎间固定点距离,从而可降低术后椎间隙塌陷风险[16-20]。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有助于缩短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时间及术后康复时间,恢复伤椎高度,降低功能障碍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备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