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云
摘 要 高中记叙文写作要求学生能写较为复杂的记叙文,在这类记叙文写作中,叙事是其中十分关键的环节。本文以《误会掀澜 悬念迭生》写作指导课为例,针对学生记叙文写作中情节平淡的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论述,探索了指导学生如何寻找叙事路径的有效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 高中作文 记叙文写作 叙事路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力求建构以语言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基础的语文核心素养“四位一体”能力框架。在此,笔者以《误会掀澜,悬念迭出》一课为例,探求作文叙事路径的几点思考,以期找到关于记叙文情节结构设置及作文教学的方向。
关于记叙文写作,高中生在审题、语言、素材积累等方面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也有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初中记叙文的水平上。立意浅,素材平淡甚至老套,结构单一等等,这些问题还不时在学生作文中出现。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记叙文避免庸常,呈现光彩?笔者认为在情节结构设置方面下功夫,寻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叙事路径,是值得探求的作文教学方向。
遵循这样的方向,笔者展开了为期一周的选题,在斟酌思考中,不断回顾自己在高一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走过的路,也越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记叙文写作的得失。首先,不少学生能够在审题立意上明确方向,找到材料的重心,也基本能够用一个个故事演绎主题,有不少同学细节的渲染呈现生动场景甚至深化主题,但结构单薄,叙事缺乏技巧。不少学生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我”的故事。在《告别》这篇命题作文中,有一个学生用“我”(现在的自己)和“她”(过去的自己)告别,来表达告别坏习惯的自己,才能迎来更好的自己。这种对话式的结构和视角的变化,引发了笔者的兴趣和思考。那么,我们能否用一节课来探讨记叙文叙述视角或人称方面的写作规律和方法呢?研究发现,学生平常作文中并没有典型材料可供参考,高考作文倒有不少以各种视角呈现的,有的以第一、二、三人称叙述故事。于是,笔者立足于悬念设置,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发现悬念的设置有以下几种方式:1.开头使用倒叙法引发读者兴趣;2.中间使用误会法设置波澜;3.结尾情节突转。按照这些角度,笔者选择作文开头、中间、结尾设置悬念的典型材料,试图总结设置悬念的规律,却发现这种方式在课堂实践中无法施行。
经过备课,笔者发现,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无法容纳这么丰富的内容,而且每一部分没有很强的逻辑性,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思考可行的措施。如此教学,只会有“横面”上的涉及,而无“纵向”的挖掘,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记叙文作文情节设置的有效方法?所以本人改变方向,把攻克的火力集中在“误会法”上,在这一“点”上追问、研究、思考,突然间有些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接下来一段时间,笔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上学生的思维,把注意力转移到文本的研读和方法的总结上,找到了学生作文的立足点,也找到了“误会法”设置的诀窍。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指向,层层推进:一是自主研习,回顾旧知。学生通过回顾梳理已学过的经典课文《驿路梨花》中的误会情节,体会到“误会法”的内涵、形式以及这种悬念设置的方法对情节结构和主题阐发的意义。二是研读文本,讨论交流。笔者选择了林双不的《枪》,让学生梳理本文的误会情节,感受文章的主旨并进一步探讨归纳设置误会的规律、方法和前提。三是实践操作,交流展示。学生在充分把握设置误会的方法和注意点的同时,学以致用、探讨交流。四是拓展延伸,构思行文。在活动三的基础上,笔者选择一篇习作,将题目、开篇、结尾呈现出来,意图让学生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运用“误会法”构思情节,让学生现学现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堂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表演台。而应是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探讨、思想碰撞以走向纵深的平台。因此,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探究的、思辨的。但在活动一中,学生对于误会情节概括和文章主旨的把握都不是很准确,和课堂预设有不少偏差。本人想通过双方误会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误会情节概括不是很完整,进一步强调误会法的特点。学生补充了自己的答案,准确把握误会情节。但主题是由误会法情节表现出来的,此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体悟“误会法”设置的前提:呈现真实的生活,表现材料的主题,这样的误会才是有意义的。所以,笔者没有在主题方面及时纠偏,而是急中生智,采取了委婉的方式,先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搭乘网约车、出租车一般不会对司机产生误会,为什么文中这样的误会却如此真实自然?借此找出文章的社会环境和人物描写的文字,体悟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特征,也就明白了文章的真实主题,同时还把握了“误会法”设置的前提:误会情节要在特定的情景中设定,同时误会情节要能够阐释材料内涵和主题。接下来本人通过学生阅读思考、启发学生总结设置误会的方法:设疑——激疑——解疑。学生在相互之间的交流探讨和教师的相机引导中,明确了误会法的规律。1.设疑:设计产生误会的导火索或缘由。在特定的情景环境,设置一个带有人物偏见,先入为主易产生误会的事件并借助人、物、事等道具来设置误会。2.激疑:(1)误会发展:围绕导火索渲染人物心理行为语言等,呈现人物的误解引起读者的误会。(2)误会加深:围绕一方举动变化渲染另一方的误解,或随情境转变和一方的观察不断设疑,引起读者的误解。(3)误会高潮:答案呼之欲出处设置一个似乎能解释误会的答案(与事实相反)。3.解疑:情节突转,借助道具或由第三方道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课堂活动和学习的有效方式,而评价的目的在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潜能,展现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同时行成学生的作文审美能力。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展开有效评价?围绕实际课堂,找到具体有效而又角度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活动中,笔者结合设置误会的要点和作文评分标准,制定评分表格。这一活动和评价表制定如下。
此评价表格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中明白: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程度,达到了哪一等级,该在哪一方面着力。表格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多角度形成量化考核,使得课堂能在交流探讨和思维碰撞中实现思维的火花闪现。课堂上呈现不同思维和观点的碰撞、争论、评价,学生才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的得与失,逐步行成自己的文章审美力。
作文课的意义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更是要通过课堂形式来建构以语言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基础的语文核心素养“四位一体”能力框架,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