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咏燕 韦恒宇 胡琴
刘咏燕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共兴山县委党校副校长(挂职),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持完成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乐园村的“医”靠》等多项课题。率先探索思政课与智媒深度融合,以网评写作为突破口,将思政理论与时事热点、日常生活进行“超链接”,引领学生“做时代新人,为时代发声”;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教学创新,“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案例登上学习强国平台。领衔组建的工作室聚焦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大思政课、“五个思政”等课题,被三峡大学党委授牌“刘咏燕网评工作室”,是促进思政研究的重要载体。
美丽乡村是“大思政课”得天独厚的实践基地,乡村面貌的变迁史、村里致富的带头人、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的生动实践,都是多元的“大教材”,为我们搭建了思政教育的“大课堂”。走出教室的“封闭圈”,来到田间地头,让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双向“握手”,烙下鮮亮的时代印记,使教与学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伍家台村位于湖北省宣恩县,这里正上演着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在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曾经贫瘠的家园如今茶香满园。在茶香漫漫的时代“活水”中,我们走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彩大课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经过认真的思考得出结论,写出调查报告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伍家台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思政课提供了“大教材”
水光山色与人亲,万亩茶园乡村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时光正好,在湖北省宣恩县伍家台村的茶园,村民们正忙着采茶。层层梯田,依山而上,美丽山村掩映其中,头戴花帽的茶农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风景区内,腊香味远远飘来。杨大姐农家乐院子里挂满了红彤彤的腊肉,以前没有用来贮存食物的冰箱,鲜猪肉不易销售和储存,土家阿哥阿妹们就选用新鲜的猪肉制作成腊肉保存,现在已经变成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不少游客前来享美景,饱口福。神奇秀丽的伍家台,背倚群山,气候宜人,民风淳朴,让游客玩得舒心、吃得放心、颐养身心。
一个个惬意而又美好的茶山故事,背后是村干部和村民们的不懈努力。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伍家台乡村休闲旅游区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伍家台风景区做到了“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当地正推进因地制宜的绿色生态产业。伍家台村正逐步实现生态振兴,走出了彰显优势特色、凸显生态魅力的发展之路,为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贡献了力量。守住了小小茶园便是留住了大山里的绿色生态,更带来了绿色环保的旅游经济。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绿水青山为底色,以生态宜居为本色,严把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能否有效达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深走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伍家台村,我们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真正体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深刻领会生态文明教育的真谛,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嵌入大学生的头脑和心灵,引导学生实现生态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化,成长为崇尚生态文明的“绿色公民”。
生态保护关乎着乡村振兴。大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和综合学习能力,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田间地头,推动乡村事业创新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农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涉农学科,生物技术、智慧农业、智能装备、农业遗产、休闲农业、共享农业、航天农业、互联网农业以及农业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新兴学科,还有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都是硬支撑,拥有广阔的舞台。
乡村治理的综合提升是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之一,需要教科文卫等各方面的人才。师范专业学生可以服务乡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文化水平;医药专业学生可以提供卫生健康服务;土木、环境类专业学生可以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特色景观制作,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体育类专业学生可以参与乡村文旅事业发展。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大学生正在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着积极的力量。
在伍家台村,人才振兴的作为为思政课提供了“大教材”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村人才的振兴,就是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伍家台村曾经有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始终坚信:“生在这个地方,就要发展这个地方,坚守这个地方。”他就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郑时兵。
二十年前,通往伍家台村的只有崎岖的山路,交通不畅使拥有“贡茶”美誉的伍家台茶叶销路受阻,茶农们对于未来不抱希望。郑时兵作为党支部书记,他不辞辛苦,不畏冷眼,卖掉了家里唯一维持生计的小卖部,开始拯救茶厂。就这样,他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复兴茶产业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和村民们靠着执着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茶场到现在的省级重点企业。郑书记说:“我们现在不收门票,以后也绝对不会收,让游客了解贡茶文化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深深感受到郑书记眼神里的坚定。从大山中走来,他练就一身本领;走出大山,摆脱了贫困。然而他又向大山中奔去,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把乡村振兴路当作“心中的长征”。在家乡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郑时兵书记的奋斗拼搏,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绽放了为民造福的青春光华。他奔波于大山之间,深入群众之中,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全国留下300多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数百万基层干部的足迹,一个个感天动地的奋斗故事,汇聚成奔向民族复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我们该如何保持共产党员的初心?如何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对人生价值的坚定选择,对初心与使命的笃定坚守,在田间地头,这一堂“大思政课”让我们知道了答案。郑时兵书记把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走百家、进百家、知百家,了解乡情民情,以农民为师,和农民交朋友,真正知乡村、爱乡村、融入乡村。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主动扛起历史责任,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在恩施这片土地上,正是每一位家乡建设者们“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艰辛、乡村产业提升中“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执着,才能期待乡村未来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面貌巨变。如今的思政课借助师生智慧变得越来越“鲜活”。学生也由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从中国故事的倾听者变身讲述者,成为多元“大师资”中的一员,获得满满的成就感。这堂从教室到茶园的思政课教会我们,要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与时代同步伐,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不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青春之歌。
责任编辑/杨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