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学校团队成员聊起偶然得知的一个外校发生的真实案例,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事情发生在两位年轻的中层管理人员身上,这两位女老师均在学校教职工宿舍住宿,其中A在宿舍内开通了网络。另一位住在隔壁的B教师知晓后便与其商量一起使用,并愿意平摊费用。沟通的结果是同意,钱不多当即付款并获得了密码。哪知一周后,B向A反映:网速不行,用起来不方便。A主动说不愿意用可以退款,并将钱如数退还给了B,且更改了密码。事至此本无可厚非。但事后A却将此事给同事说了, 以至于这件事在学校教师中逐渐传播开来了。
大家主要围绕学校到底该不该出面干预和调和,展开了比较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这纯属私事,不该干预。而且,该校领导在得知此事后,也是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觉得不便介入。
而另外一種意见是,学校领导可以不干预,但该介入的时候还是需要适当介入。但该如何介入?这不容易把握好分寸。
结果有人话题一转,问及如果这事发生在我们学校,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大伙愣住了,一时竟没人发言。人之常情,当我们谈论别人的时候,大家都可以随意的指点;但直面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就变得谨慎起来。
经过一番对话,最后我们达成几点一致的看法是:
要介入。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两位是培养中的年轻干部,对其要求肯定要高一些;二是事情是在学校发生的,且两人都是学校教师和干部,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介入,因为看似小事,其实关乎学校的文化氛围。如果学校教师团队之间经常因为这样的“小事”纠缠,耗费精力和心智,实属不值得。
当然,有老师可能会认为小题大做了。我们希望这样的案例在学校是极少数现象,并不会影响学校的大的文化和价值观。但遇到了这件事,将其作为机会正面引导,是每个保持敏感度校长的应然为之。况且,他们是学校的中层管理干部,更应该出手干预。无论是在事件发生过程中,还是发生之后,得知消息就应该介入。
究竟如何介入呢?这个可以因人而异。有的可以婉约,有的可以直接。可以直接面谈,也可以非正式沟通。无论哪种方式,都有一个原则不能偏离:指出问题,明确期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事件中明晰努力的方向和汲取前行的动力。
如果是我来处理,我的方式可能会粗暴一些:直接分别找两人谈话。因为在我看来,你简单,别人就简单。内部的事,不必过多转弯抹角。而且,是两位正在培养的年轻人,有高的期待,更应该坦诚沟通。
找A谈话的流程可能会是:先请A描述事件过程;再请A自己思考有无不妥之处,可以怎样改进。使其明确:不该将消息传播出去,不利于团结和共事,其他都无伤大雅。对A的更高期待是:如果可能,同伴提出需求时,在不伤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尽量提供免费帮助(当然,这个不能作为硬性要求)。找B谈话的流程可能是:先描述事件过程;再思考对方哪一点让自己不舒服,为什么?如果再发生一次,自己会如何选择。帮助其认识到:A并无大的过错,可以理解。对B的高期待是:已付款,就不该收取退款,即使不用了,待续费时不再续费即可。
教育无小事,学校管理无细事。校长应该保持敏感之心,利用一切机会呵护学校的文化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周小益
王昌胜
2014年度中国课改杰出校长,中国教育学会“未来教育家公益项目”培养对象,首批“荆楚教育名家”;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小学发展办公室执行主任,“我们工作室”负责人;现兼任神农架林区创新实验学校质量促进中心主任,湖北宜都创新实验学校、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