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植物造景技术课程为例

2023-01-06 12:12张伟娟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专业

张伟娟

(大庆职业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再到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重要教育文件的发布,足见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职院校培育的是能够跨界的高质量技能人才,因此要全面推进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本文在研究近年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并以植物造景技术课程为例,深入探索基于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2]。2017年可以称作为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元年(要求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笔者采用调研、访谈等方法,综合分析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发现存在一些妨碍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

(一)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深度不够

课程思政要求结合各专业特色,将课程思政目标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一部分专业课教师甚至专业带头人并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功能,还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专业课教师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施课程思政会占用课堂时间,但是迫于学校要求,不得不进行课程思政,因此谈不上重新撰写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目标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重新进行课程设计。由于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其他专业课教师各自进行课程思政,所以,思政目标较为零散,无法形成专业基础课、核心课、拓展课课程思政效果合力,缺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利于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还有一部分专业课教师主观上愿意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但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素质不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较少,所以在结合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思政目标不明确,思政要素挖掘深度不够,停留于表面,思政教学的形式也较单一,使课程思政教育显得较为机械化,不够有温度,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体验较差,理解得也不够深刻,无法形成价值的引领。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精准度不够

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全员”“全方位”育人,各学科、各专业、各门课程均要进行课程思政,虽然各专业课教师均能参与到课程思政教育中来,但是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表现为思政元素的挖掘停留于表面,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思政元素不能和专业知识相契合或者契合度不够,处于分裂状态。另一方面表现为有些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过头,时时想“思政教育”,一节课下来总在考虑“课程思政”了没有,表现为思政目标零散,思政元素过多,占用的时间较长,专业课变成迷你版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达不到教学目标,价值引领不到位。总的来说,专业课教师没有根据学科的属性,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的内容去挖掘思政元素。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没有清晰的逻辑,学生课堂体验不好。

(三)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度不够

课程思政协同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同一门课程,课前、课中、课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程度不够,多数专业课教师只重视“课堂”主渠道,只考虑在课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没有做到全教学环节课程思政,忽略课前与课后辅助渠道的作用,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同一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协同度不够。结合专业属性,同一专业不同课程会涉及相同的思政元素,相同的资源用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又相同,没有层级递进,从而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学生课堂体验不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教师之间的协同度不够,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还有辅导员之间各行其道,协作不够,专业课教师有意识去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但是由于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不透,所以不能很好地融入专业知识,而思政课教师没有起到辅助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想政治认识深度,课程思政的效果也有限。辅导员认为自己主要负责学生工作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将学生课后的生活状态传达给专业课教师或者思政课教师,没有形成教师之间协同,课程思政效果不能达到最大化。

(四)教师激励机制与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

各高职院校只是推出了要求各专业、各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缺少其他的激励政策,比如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评价、教师评优以及职称评定之中,或者提供物质、精神奖励。少数专业课教师从科研项目立项这一角度出发,深度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而其他专业课教师只是单纯完成学校的任务,没有真正触动教学主体的内心,课程思政建设停留在表面,不利于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知识点和技能,忽略了德育目标的考核,或者考核的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检验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程度,也就是课程思政建设没有形成闭环管理,无法检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课程思政目标就形同虚设,更不能使课程思政建设可持续发展,违背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初衷。

二、基于专业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重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4]。基于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开展的现状,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基于专业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

高校管理部门应统筹规划课程思政建设,起到引导、管理、监督的作用,激活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观意愿和积极性[5]。学校党委应统领课程思政大局,研读党和政府下发的有关教育的文件,制定好课程思政总体目标,把握好大方向。教务管理部门要督促各专业将课程思政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特色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目标体系,以此为依据,制定每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帮助教师研发课程思政教案模板,引导教师将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督导部门要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各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查找在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及时解决,使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增加教师课程思政的信心。人力资源部门将“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效果”纳入职称评定和评优、岗位聘用等中来,有效增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还要组织专业课教师定期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提高教师思政建设能力,帮助教师组建课程思政团队,有利于全员协同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二)“产教融合”共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职业院校是人才的供给侧,产业是人才的需求侧,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高质量技能人才,结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恰好契合企业的需求[6],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之中。“产教融合”要求职业院校依据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活动要与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结合,专业的特色离不开产业的特色。所以结合专业特色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首先,行业、企业的管理层与院校协同制定相关专业育人目标并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从国家层面、个人修养、科学观三方面聚焦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三观塑造、专业精神。其次,各专业带头人与教学主体根据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不同属性,比如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设置每一门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每一门课程的育人目标侧重点不同,课程与课程之间应该相互支撑,协同育人,才能强化本专业育人效果。最后,教学主体也就是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重构教学内容,把思政目标融入课程标准,在利用好课堂主渠道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专业课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职业道德,能遵守行业规范等,企业指导教师主要参与专业实践课程,注重知行统一,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创建课程思政团队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是否能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进行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可见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是必要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广大教师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3]。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以德立身,以身示教。为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专题,建立经验交流平台,使专业课教师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化思政教育素养,从而提高思政教育意识。

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组建基于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团队,思政课教师协助专业课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深入理解思政理论知识,专业课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才能找到切入点将思政元素融入知识点,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信心,同时提高思政教育的意识。企业指导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立足专业特色,用企业文化强化职业精神教育,深挖结合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并建立思政元素资源库。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辅助课堂主渠道,将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及时反映给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根据学情学况进行个性化育人,使课程思政育人状态处于螺旋向上的状态。

(四)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要求“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目前各专业课教师把重点都放在挖掘思政元素,寻找结合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的洗礼。而忽视了课程思政实施成效,也就是没有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或者评价形式单一,就无法检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不利于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评价不同,从评价过程来看,评价是动态的、长效的,评价的形式是多元的,可以分为过程评价和期终评价[7]。过程评价主要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评价,能及时反馈价值引领的有效性,并以此为据调整教学活动,考核的形式可以是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行为、态度等,也可以是思考题,也可以是对某个热点问题的看法等等。期终评价主要是一门专业课程完成所有教学内容后的评价,可以是完成一个项目,从项目完成的效果,观察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程度。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使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一个闭环管理,有利于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有利于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

三、基于专业特色的“植物造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植物造景课程立足园林景观行业,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的课程中融合思政要素,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企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有职业道德、遵守行业规范,有创新精神,德技双馨的高质量技能人才。

(一)基于工作岗位,结合课程属性,精准设置课程思政目标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集自然科学、艺术设计、美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科学精神、求实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具备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从事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和谐人居环境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类课程四部分组成,也可根据就业方向分为园林植物种植方向、园林设计方向、园林工程施工方向、园林工程预算方向。各类课程思政教育互相支撑,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从国家层面、精神层面、科学观层面构成课程思政体系,如图1。

图1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植物造景技术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就业方向是园林设计,课程直接与“植物景观设计师”岗位对接。根据岗位需求,结合课程属性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构建课程思政体系,以高职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从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情怀,能爱岗敬业,有尊重自然的意识。

(二)重构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

为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植物造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以岗位工作流程为依据,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模块、教学任务中,总共分为五个教学模块:走进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基础知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分析、植物景观设计程序、项目实战训练,如表1。课程思政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通过以下路径进行实施。

表1 植物造景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模块与内容

1.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深挖与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1)讲好“中国故事”,聚焦家国情怀。例如,在讲到水生植物造景的时候会提到拙政园,园中还保留着一个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由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题写),引出文征明与拙政园的故事,培养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与政治认同。(2)讲好“名人故事”“励志故事”,聚焦铁人精神、工匠精神。例如,在讲解“植物景观设计流程(场地勘察与分析)”时,通过讲铁人王进喜的事迹,学习他“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讲“励志故事”引导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态度。(3)讲行业经典案例,聚焦创新发展理念。例如,在讲解植物造景组团形式时,引出山水画《四景山水图》,分析画中植物配置特点,提出我们要继承先辈留下的经验,结合现代的造景需要,创新设计形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能够建设美丽祖国、美丽家乡的信心。(4)设计教学场景,用好实训课,聚焦铁人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发展理念并进行劳动教育。通过学习植物造景基本原理、设计技巧,教师给出设计任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能勇于创新,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注重细节的品质。(5)从知识点出发,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讲解植物生态习性,引出植物造景设计选择植物要因地制宜,比如近年来行道树不选择榆树、柳树雌株的原因,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利用好课前、课后教学辅渠道,使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每个教学模块将载有“思政元素”的视频案例等上传至智慧树平台,以课前任务的方式导入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思考,写出感受,师生共同点评,增加学生参与度与获得感。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后作业,以思考题的形式,或案例的形式,加深课堂主渠道的思政效果。还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家国情怀、创新发展理念、铁人精神、工匠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等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探索。

(三)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动态的,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主要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二部分组成,其中,过程考核占60%,期末考试占40%。详细组成如下:(1)线上学习成绩占10分,其中思政教育占2分;(2)实训图纸占40分(思政部分考查工匠精神、创新发展理念的体现,占8分);(3)“我为建设美丽家乡出一份力”主题论文占10分(思政部分考查家国情怀、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占5分);(4)期末考试成绩占40分,其中设置一个思政选择题占2分(考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过程评价可以随时检验思政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利于促进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

四、结语

本文探索了基于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并以植物造景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了分析。在具体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很重要,容易出现太刻意的现象;动态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团队协同,持之以恒地全程评估,才能与教学目标形成闭环,并持续改进。笔者结合专业特色进行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尝试阶段,在思政元素融入方式、课程思政评价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进一步实践,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