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宇
数字经济新时代,市场多元主体的日益壮大加剧了各行业之间的竞争,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又逼迫产业加快更新换代的速度,致使优胜劣汰[1]。体育用品作为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并在其中占据一席之位,已成为体育用品产业关注的重点问题[2]。
根据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即为谋求产业自身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主体通过在产业内部寻求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改进产业技术、提高产业总体劳动生产率等措施,以吸引不同消费群体投入消费,从而实现站稳市场根基的目的[3-4]。关键共性技术在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产业效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能调整产业发展结构,还有利于营造健康高效的产业环境[5]。对于体育用品市场主体而言,掌握了关键共性技术,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此前提下,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技术创新作为推动产业从低成本竞争优势向差异化竞争优势嬗变的动力源泉,同样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及社会创新氛围的构造[6]。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能够带动多个相关产业实现技术升级,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在某些关键产业领域形成竞争与发展优势,从而发挥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的最大化。以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为例,研发是体育用品企业发展存续的生命源泉,也是反映及衡量行业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关键共性技术的数字化创新发展对于体育产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主动创新求变并切实掌握关键技术,才能实现及突破体育产业的总体升级发展。
基于此,为明确相关主体行为在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引入三螺旋理论,立足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的多元主体基础,探讨多元主体对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的螺旋结构及效果,且着重分析了多元主体对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影响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的螺旋互动图及理论结构关系图,回答并解决“在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过程中,多元主体的螺旋互动影响效用何以发挥”等问题,从而为多元主体参与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的实践过程提供理论参考。
三螺旋理论源于生物遗传学,起初被用来解释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最终验证得出三者是会像三条螺旋紧紧缠绕在一起、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随着理论的深入细致发展,该理论被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和勒特·雷德斯道夫(Loet Leydesdorff)援引至管理学领域,用以探讨政府、产业及大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7]。三螺旋理论认为,政府、产业与大学之间的合作能够推动知识之间的共享与技术的创新。在将相关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三大参与者在创新螺旋体的整合上升中起到合力推动作用,从而实现知识技术创新目标的达成。该理论模型能够捕捉三方协作即将出现的发展趋势以及帮助不同参与者认清协作的未来发展方向[8]。随着三者创新关系研究的不断开展,该理论模式在协同创新领域不断发挥着理论特色,逐步发展为创新体系研究的新范式,并最终取得了广泛应用[9]。
在体育产业领域中,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由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说,离不开政府政策引导、宏观调控,企业供给、激活市场,学研机构创新人才培育。然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各主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实施、合作、互补的作用关系。所以,厘清多元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有助于明晰不同主体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采取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发现体育产业高质量的协同策略。体育用品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性技术开发是提升体育用品技术创新,发展体育用品产业规模经济,扩大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内在驱动力。关于共性技术在20世纪80年已经出现,后续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其定义为基础研究之后、在竞争性的开发活动之前所形成的用以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服务,或对已有的产品、工艺或服务作实质性改进的技术知识集合[10]。然而,现阶段面临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关键共性技术探讨已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就体育用品产业而言,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是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关键共性技术是以整合国家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思维呈现的,它能够为开发产业链共性技术带来强劲推动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关键技术,亦可被视为开拓国家整体技术创新道路的一类关键平台技术[11]。因而,体育用品产业更需要知识信息转化与核心技术研发,尤其是掌握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当前体育用品生产制造过程中诸多“卡脖子”问题。基于以上分析与认知,研究认为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是指基于运动与产品特性规律,能够在体育用品领域中广泛应用,并具有关键作用和较大社会经济价值的前沿知识与数字技术集合。它是产业共性技术在体育用品领域的应用,是技术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体育用品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厘清其发展能够有效推进体育用品产业管理系统的深入,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1.1 政府的引导协调与支持作用
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其研发本身的复杂性与风险性严重降低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造成研发效率低下。数字时代对技术发展的革新成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发展的动力,也为关键共性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方向引导。政府通过政策指引和有效的监管监督,避免产业在研发过程出现市场与组织双重失灵的现象,故亟需政府引导介入到数字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过程[14]。若缺乏有效引导,则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将可能会面临无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两难境地[15]。此外,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具有调控宏观发展、协调社会各方利益、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缺陷等职能[16]。体育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政府积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并赋予体育产业发展一个新的战略定位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政府在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通过制定政策、提供服务、监督管理等手段推动技术提升和产业的健康发展[17]。政府传统的管理范式是垂直化管理,但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变革,为政府提供了多平台的横向管理模式,更有效地促进跨部门的衔接工作。此外,关键共性技术是技术研发的重要成果,是非营利机构和营利机构的交叉地带,容易导致双方均不供给状态的发生。体育用品企业本身契合体育特有的元素,其监管需要依靠多部门的协作。政府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不仅能为参与的组织提供资源协调配置,还能为组织里的体育科研人员提供配套服务,支持其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18]。数字经济时代下政府对于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具有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作用,政府的合理调控有利于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创新扩散效用带动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创新。
2.1.2 企业的主体参与与纽带作用
企业对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作用具有自主性、共享性、公共性以及长期性等特征[19]。然而,关键共性技术属于竞争前的技术攻关阶段,企业的短视行为导致研发方向不明晰、供给缺失和创新资源受限等问题,严重阻滞其创新突破进程[20]。华为通过自主研发摆脱美国技术前置,成为通讯行业的巨头。企业若想通过技术创新保持活力并获得预期收益,需承担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研发成本。其中,预期收益是企业参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源动力,企业对关键共性技术的需求越迫切其预期收益越大。企业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为整个创新过程提供基础供给和市场导向,有效激活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体系。体育企业的关键技术创新涉及材料、机械、控制、环保、建筑、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企业的自主研发以及对于研发团队建设的投入是其技术创新和攻关的关键。同时,将应用技术提升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上,并将其推向市场为企业获取商业利益。例如,安踏体育虽然推行自主研发,在2021年研发投入约为11.16亿元,占总收入的2.3%,而国际品牌耐克、阿迪达斯等研发费用一般占比10%左右。企业若想利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带来持续商业利益,应满足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与信息支持,推动关键共性技术转化为应用技术。可见,企业与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之间满足供需互动理论体系,且两者之间是螺旋上升的互动运行机制。
2.1.3 学研机构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作用
学研机构是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的结合体,作为培养及输送体育人才的主要阵地,二者对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的转化能力与提升科研成果的创新能力是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两大突破点。将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先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换,实现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体系中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并在成果转化方面实现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无缝衔接[21]。此外,科研机构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优势,有效突破技术创新瓶颈,实现先进科学技术的实践应用[22]。学研机构是承担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重要新生力量,是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产业链形成、推动科技与资本结合,可持续运转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23]。在整个创新研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学研机构是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是实现体育用品业科技创新、品牌塑造的重要主体。其在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通过输送相关人才、提供技术指导等手段推动其技术提升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智囊团、人才库的功能,为整个创新研发过程培养高素质人才,并针对产业发展要求,将理论知识及科学研究与产业技术相结合,促使产业能够更为便利地获取相关技术成果,并为技术创新与实践发展提供指导,从而形成人才共享、知识溢出和成果辐射[24]。此外,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的技术创新发展需要培养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其主要涵盖体育、控制、材料、信息、管理等学科。与此同时,学研机构通过解决技术难题、突破技术瓶颈、提供技术支持等手段推动体育用品共性技术提升和产业健康发展[25]。与此同时,学研机构能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各主体间的有效沟通机制,建立合理的成本收益分配机制,加强知识管理,以长期协同利益拉动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突破[26]。
三螺旋理论强调,政府、企业、学研机构三者都可以是数字信息化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主体、参与者与组织者[27],三者保持自身边界与独特性,相互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在动态螺旋中发挥其他组织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推动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深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三者之间的三螺旋接口组织逐渐建立,承担三者互动职能。三螺旋接口组织是在螺旋主体相互交叠形成的双边或者三边区域内的混生组织[28],是推动数字信息化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在本研究中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学研机构、企业与学研机构之间的螺旋接口组织是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主体三螺旋机构互动的表现。
2.2.1 政府-企业上下双向互动
在政府与企业互动过程中,政府与企业是二者双边组织接口的发起者,政府通过政策、资金等输出,企业通过R&D资源、税收等输出参与到互动中。在此过程中,政府为数字信息化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通常以建立数字信息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产业园、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孵化器、关于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政府科技部门为接口组织。二者之间相互交叉重叠,一方面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的开展离不开政府政策以及税收、补贴等优惠措施的支持[29],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成本及金融风险,激发相关企业的创新热情,以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30-31]。另一方面,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相关企业作为体育产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其技术创新质量及水平发展影响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状态。通过影响体育产业的业态得到相应反馈,相关政府部门及时获取企业反馈的信息资源,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编制体育用品业发展蓝图,从而反作用于政府行政效率及政府形象的提高及塑造环节。体育用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要谋求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支持、体育用品企业科技研发部门的全力投入。在实际互动中,政府与企业之间互动时期较长,相互之间的竞争博弈状态值得关注。政府对企业给予政策支持的目的在于促进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因此给予企业支持的同时也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约束与监管。体育用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在企业增值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得技术突破的先行企业进行知识及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就为成就二者协同提升提供助力。
2.2.2 企业-学研机构聚焦成果转化
在企业与学研机构互动过程中,企业与学研机构是二者双边组织接口的发起者,企业通过商品、风险资本等输出,学研机构通过衍生公司、科研成果等输出,参与到互动中。在此过程中,学研机构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专项研发工作,学科机构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成果转化,通常以建立数字信息化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究实验室为接口组织。二者之间相互交叉重叠,在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往往充当科技、信息及资金等资源的提供者角色;学研机构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与研发基地,向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输送科学技术人才、科研成果,以保证创新工作的高质量开展[32]。在实际互动中,二者明确的利益划分与目标导向是数字信息化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工作开展的兴奋剂,企业与学研机构的互动相比于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常常表现为时间周期不定、利益产出较快的特点,是促进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但现阶段企业与学研机构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阻滞数字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发展。首先,存在成果转化衔接度低的问题,学研机构在知识与人才培养方面注重研究课题成果、数量,往往忽视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过程;其次,研究资金的持续性问题,学研机构以更前沿的科研成果为工作目标,而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生产目的,这就造成企业在资金分配中会优先保障产品生产运作,从而可能无法充分满足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的需求,造成科研工作开展受阻。因此,如何纾解企业与学研机构合作中成果转化与资源持续性问题十分关键。
2.2.3 政府-学研机构共筑创新保障
在政府与学研机构互动过程中,政府与学研机构是二者双边组织接口的发起者,政府通过公共服务、政策等输出,学研机构通过人力资源、技术成果等输出,参与到互动中。2011年“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中心”获批,表明政府通过建立研发机构推进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发展。政府促进学研机构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共享以及专项技术研究,通常以政府委托实验室、科技协作平台为接口组织,以课题研究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二者之间相互交叉重叠,学研机构作为智慧机构,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密切互动行为。学研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在数字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各司其职、合理分工的联合互动模式[33]。一方面政府利用财政支持与在技术创新方面具备相对优势的学研机构积极联动,支持鼓励引导学研机构开展数字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学研机构在输送创新人才培育和创新源泉上与政府密切互动,更好满足于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需要[34]。但现实层面政府与学研机构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依然存在阻滞因素,例如政府与学研机构缺乏直接沟通与对话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学研机构自身技术能力优势不明显、政府对体育科研及体育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这种互动模式难以推广,导致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且难以突破的发展局面。因此,如何优化政府与学研机构合作中的关键环节十分重要。
2.2.4 企业-政府-学研机构协同合作共促
在企业、政府及学研机构互动过程中,三边接口组织的发起者以自发性组织较多,例如中介组织、派生组织、顾问咨询等等,服务于企业、政府及学研机构。在此过程中,接口组织促进三螺旋结构运行,推动成果研发、共享、转化,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促进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工作深入。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过程需要多元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使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得到有效调配与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作用不仅对整个创新过程分别具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协同配合更会使得彼此间的最大协同效力得以发挥,从而促进数字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过程。与两两双方的互动作用相比,将多主体有效联系起来,可以形成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协同配合的系统产业链,有效提升科学技术的研发及转化能力。美国建立了由企、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等构成的多元互动国家创新体系,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在整个创新体系运转过程中,政府作为顶层设计者,负责拟订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的系列方针、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的深入实施,从宏观把控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发展趋势。学研机构充分发挥自身智囊团和人才库的功能,攻克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智力难关,突破技术瓶颈,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产业链提供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人才支撑,加快其科研成果向商业应用的转化。企业则实现理论技术与实践技术的高效转化,有效促进数字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三者表现出的有机互动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发挥出三者互动的协同效应,共同推动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创新的发展脉络及进程(见图1)。
图1 多元主体对数字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图
在实际互动中,政府、企业、学研机构三边互动表现为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协调的特点,有利于数字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但在三者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阻碍:(1)三螺旋结构中产权不明,一些中小型企业在处理社会利益问题时,往往以牺牲社会环境为代价扩大体育用品生产,忽视了体育用品数字化创新与生态资源环境的有效统一,导致成本收益与资源利用分配机制不清等问题长期存在。然而,政府作为调控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转型创新的引导主体,鼓励体育用品技术研发。显然,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调控助力的初衷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三方互动机制的确立。(2)互动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更是影响其创新发展的重要阻碍。以往我国体育用品生产多为加工、代工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国际经济环境动荡,体育用品企业在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过程中难以及时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理解与认知缺乏深入的分析,未能较好地感知与实施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3)体育用品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大于市场法规、机制,导致一些恶性竞争、违法、违规的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仍存在于体育用品生产制造市场供给中。所以,即使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在整体上取得进步,但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质量空间将逐渐缩小。
在实际互动中,政府与企业之间互动时期较长,相互之间的博弈状态值得关注。(1)政府对企业给予政策支持的目的在于促进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同时也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约束与监管。而体育用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在企业增值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得技术突破的先行企业由于考虑自身技术知识和所获利益,大都不愿意进行知识及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就为二者互动提出了挑战,不利于二者互动过程的开展及延续。(2)缺乏容纳企业与科研机构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平台。当前市场上已经存在诸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专业机构或组织,提供知识信息收集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但一般均是专门为解决企业单端问题而存在,难以协同学研机构合作研发创新,加之我国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居多,更不能有效辅助或应对不同企业或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3)现阶段企业与学研机构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过程存在成果转化衔接度低的问题,阻滞数字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学研机构在知识与人才培养方面注重研究课题成果、数量,往往忽视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过程;企业需要在实际生产中能够创造利益的科研成果转化,二者之间的衔接度低造成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效率偏低。
政府与学研机构互动表现互动周期短、经济利益较低、科研成果较明显的特点,有利于提高信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推动创新行为、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实现途径及动力源泉。但现实层面政府与学研机构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过程依然存在阻滞因素,例如政府与学研机构缺乏直接沟通与对话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学研机构自身技术能力优势不明显、政府对体育科研及体育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这种互动模式难以推广,导致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且难以突破的发展局面。另外,研究资金的持续性问题,学研机构以更前沿的科研成果为工作目标,而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生产目的,这就造成企业在资金分配中会优先保障产品生产运作,从而可能无法充分满足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的需求,造成科研工作开展受阻。最后,部分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由于企业资产总量较小,会面临一定的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也是一个长期工程,每年向贷款机构支付利息,给中小型企业带来了资金压力。此外,也会承担一定的融资风险,若关键共性技术不能在有效的周期内应用到生产中,成本投入与利益收入失衡,导致抗风险能力进一步降低,从而使部分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不敢尝试与学研机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
一直以来,人的主体性作用是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重要议题。无论是学研机构知识成果转化还是企业技术应用生产,均需要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现阶段虽然各大高校与体育用品企业签署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战略协议,但仍存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重视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人才培养集中在大型龙头企业,比如泰山体育产业集团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发明新技术和新专利。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而言,在人才联合培养与校企合作上仍是薄弱环节,人才培养资金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环境难以匹配,导致人力资源培养后劲不足。另一方面,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人才缺口较大,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2021上半年度体育产业人才供需简报》显示,截至7月25日,平台的体育产业有效发布职位超过7.7万条,平均薪酬集中在6至8千元和0.8至1万元,占比达67.1%,招聘需求更倾向综合型技能,体育产业人才结构有待平衡。同时,大部分体育用品创新型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一般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不利于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与学研机构均衡培养人才,部分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数字化创新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协调。
数字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包括数字信息化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的识别、研发和应用等三个阶段,各阶段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但是,多元主体互动之间角色定位不清、产权利益冲突、研发投入不足、科创成果转化率低等成为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过程的困境阻滞。如何在多元主体互动创新过程中,破解诸多困境是实现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的关键。因此,研究基于三螺旋互动结构,结合多元主体对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的作用机制,从各主体自身角色协同、产权交易、资源渠道、人才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组成。在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过程中,搭建政府、企业和学研机构三螺旋互动支撑结构,实现主体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互动交叉,需要各主体明确角色定位,以创新为引领,以协同为方式,实现数字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的主体协同。首先,政府要明确自身的监管角色与服务属性,不断为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和学研机构等技术创新主体提供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和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1)发挥政府政策引领作用。制定与出台体育用品标准化政策及产权政策,成立国家级数字信息化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与支持体育用品制造相关企业、学研机构大力开展体育运动可穿戴设备、体育智慧场馆设施、体育用品制造信息化平台等数字信息化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研发工作,对于技术创新企业或学研机构给予财政补贴与奖励。(2)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单螺旋结构的宏观调配与科学规划的制度力量,运用行政审批权力,均衡区域内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或学研机构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项目申请,加强体育用品共性技术的创新治理体系建设,避免企业或学研机构重叠形成恶性竞争。(3)政府要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作用。针对我国数字体育用品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鲜明特征,政府应运用“有形之手”,适度平衡区域发展的资本、人力和物力等要素投入。其次,企业要明确自身的生产角色与盈利属性,不断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体育用品或服务,以获取存续发展的财力资本。(1)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要发挥资金支持的优势。企业应摒弃单纯地追逐利益和积累资本目标,为获得存续发展增加体育用品竞争前的研发成本与科技设备投入,加速企业间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35],建立技术创新奖励制度,激发员工创新能力。(2)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要发挥市场信息获取的优势。企业作为一种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的平台资源,能够高效地嵌入消费市场之中,快速获取市场消费需求,通过建立市场信息技术部门或研发中心,打通体育消费市场与生产市场通道,实现市场信息与企业技术创新联动。最后,学研机构要明确自身的科研角色和育人属性,不断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生产提供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培养与输送高科技人才。(1)学研机构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学研机构要科学合理布局与规划专项资金投入,大幅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重视体育用品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输出。鼓励社会资助与捐赠,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平台开放共享,为人才培养与共性技术研发提供基础支撑。(2)学研机构要重视技术开发与应用。将原始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作为技术突破的重点,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开发。
在科学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是发明者、创造者等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所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无论是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基础技术还是专有技术的识别、研发和应用阶段,都涉及知识产权冲突问题。而产业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冲突的内在机理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各创新主体的利益之争。所以,在创新链整个过程中必须考虑产权归属问题,通过积极搭建公开透明的产权交易平台,打造知识产权联盟,使得各主体在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识别、研发和应用整个流程中明确产权归属以及利益分配等问题。首先,政府要大力支持与提倡企业或学研机构的知识产权保护,为知识产权的科学流动提供规范的交易平台。(1)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制定与出台“体育知识产权保护法”“体育知识产权交易法”等,从法律层面为知识产权赋权保值。(2)搭建体育产权交易平台,为知识产权交易流动提高平台资源。(3)出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规章制度,运用制度力量加以规范与引导平台交易。其次,企业要大力支持政府体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和知识产权联盟打造,从企业层面加速知识产权的正常流动,促进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的数字化创新。(1)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内部要建立知识产权机构或部门,外部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联盟建设,对接政府和学研机构。(2)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要正视“竞合”关系,打破原有“技术垄断性”思维,在知识产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加强与政府、其他企业、学研机构的合作交流。(3)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要重视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试验到生产的全过程数字科技创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最后,学研机构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体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和知识产权联盟打造,从学研层面让技术创新成果“活起来”,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数字经济所带来的生产力。(1)学研机构要重视产学研一体化,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对接知识成果与企业、政府创新需求,使知识成果流入社会生产领域,实现成果的实际效益转化。(2)学研机构要积极融入知识产权联盟第三方力量,不定期上传或展示最新的技术创新成果,获得政府、企业关注,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等资源优势,破除数字化创新成果或缺乏转化的积极性和动力或不具备转化条件和力量等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技术创新的识别、研发与应用,每个环节每个流程都离不开资金要素的大力支持。对于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来说,资金支持是实现其技术创新的必不可少的驱动要素,但资金链断裂或经费支持不足等也会成为其技术创新的核心制约。首先,政府要为企业和学研机构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搭建便捷的资金流通渠道。(1)数字经济的变革,为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提出新的要求,政府应借助数字政府简化企业在体育永平共性技术研发中的资金保障问题,通过云平台我数字体育搭建业务流程办理的“快车道”。(2)政府推进体育用品技术研发基地的建设,提升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并鼓励企业坚持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创新难题。其次,企业以先进性作为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的第一属性,通过合理的资金分流,完善企业融资体系以及资源要素投入体系建设,并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加强体育用品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以及产业化应用。(1)企业合理调配资金,以体育用品需求方的效益为基础,提升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竞赛表现和运动成绩,其次满足群众体育进行全民健身效益的需求。(2)企业既要走政府融资渠道,也要自建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前提是在合法范围下,比如企业鼓励员工入股持股。最后,学研机构要积极对接政府和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建设,为实现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经费来源提供融资方案、风险防控预案。(1)以高校、科研机构等所构成的学研机构要积极为融资渠道的建立健全建言献策,例如积极承担与申报国家咨询或委托项目,承担企业委托项目,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2)学研机构要积极与政府、企业搭建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为数字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投资提供风险防控预案,尽最大努力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减少成本浪费。例如,联合企业打造风险投资机构中心,为企业技术数字化创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保障,减少知识产权摩擦。
人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力的来源。要实现数字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更是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数字信息化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三螺旋主体结构要主动完善人力资本的社会保障,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培养与输出,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才能,实现数字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的高质量创新。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数字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政策层面为企业或学研机构的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1)政府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鼓励校企合作,促进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在政府的统筹引导下,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与企业需求相对接,满足市场需求,完善人才晋升制度。(2)政府设立相应的研发基金项目,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物质与经济保障以激发人才创造力,例如加大对重大研究创新成果转化的奖励,尤其攻破技术壁垒或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基础核心研究成果。其次,企业要重视高素质科创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双通道人才途径,为企业的存续发展积累人力资本。(1)建立高素质创新人才保障机制,为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解决其医疗、养老、教育等担忧,专心投入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工作中。(2)制定高素质创新人才引进制度,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注入新活力。(3)加强企业内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委培、培训等方式对企业内部优秀人才加以培养。最后,学研机构要从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两方面促进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为政府或企业输送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人才。(1)高校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重视以实践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强化学生的理论创新意识,所开设的课程应密切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2)推进大学生数字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小微企业数字化创业基地等实践项目建设,促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感得到有效实践。(3)学研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具备的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在对技术创新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创新的发展潮流,培养对口性强的专业性数字信息化人才,以不断满足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过程中的人才、技术之需。
历史召唤未来,数字时代呼唤创新。新时代增强“四个自信”的关键就在于要不断以数字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勇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数字信息化体育用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展技术及服务等多方面多因素的创新是谋求发展的未来趋势。在此过程中,重视发挥政府、相关企业、学研机构的重要作用,使其三者合作状态达到最大效益,明晰三者互动机制对体育用品关键共性技术数字化创新转型的影响路径,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