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遵循与深化路径

2023-01-06 02:05李帅帅杨尚剑董芹芹柴王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高质量体育

李帅帅,杨尚剑,董芹芹,柴王军

新时代步入新发展阶段,要求继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而高质量发展成为三个“新”内在关联的逻辑主线及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需动态调整的最终目的与发展绩效[1]。为此,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分别就体育产业推进进程及完善产业政策、改善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体育消费与场地设施建设、实施“体育+”行动、强化示范引领与夯实产业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优化设计[2]。这为体育产业进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现实坐标与行动方案。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再次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问题,要求各领域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3]。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4],这使得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的推进工作更加紧迫与深入。

基于高质量发展,学者们从理论建构[5]、静动态[6]、宏中微观[7]、供给侧[8]、需求侧[9]、供需动态适配[10]、理念层[11]、细分产业层[12-16]、区域层[17-18]和数字经济驱动[19]、“双循环”新发展格局[20]、区域异质性[21]、全球价值链[22]等新维度视角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定性的深入研究,另有学者从三大变革与动力驱动[23-24]、高质量发展指数设计与测度[25-26]等方面,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定量的评价分析。这些研究较好地拓宽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与外延边界,对于指导实际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明晰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由来及其内涵特征与模式,系统分析了新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遵循,并提出了深化路径,旨在为我国持续深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由来、内涵特征及模式

1.1 生成由来:高质量发展是域外经验与内生需要的共同指向

体育产业发展满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追求更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域外经验的借鉴与内生要求的指引。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的劳动分工、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技术与人力为核心的内生增长、制度与要素禀赋驱动结构变迁及需求导向型发展的优化经验看,域外经济发展已由生产端的供给侧转向供给与需求侧共兼、由一味经济增长转向经济持续增长与经济增长质量。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演化—生产关系优化—经济基础壮大—发展观改良—上层建筑变革”的双向链条式动态演进,该过程使生产力获得提升,使生产方式获得精细化改良,使经济基础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生产关系逐渐优化,也使得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上层建筑作出适应性变革,最终使社会形成新的发展观念,并指引经济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这均不同程度指向于经济发展在产值内涵、综合效益与追求层次等方面的适应性变革问题。基于此,我国作出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论断,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生需要,使得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而基于一定生产力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国家战略布局要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数据要素驱动等,也催生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2 内涵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与高质量发展一样,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并非一种另起炉灶的全新概念,而是在原有注重量的增加即“有没有”的前提下,开始侧重质的提高即“好不好”,是一种更高水平的优化升级,可理解为由“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组合而成[27]。故有必要在遵从新发展理念、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优化生产结构、效率与质量等高质量发展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参考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即一种具有高级化、合理化与品质化等特点的产业发展新体系[28],结合我国学者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三大变革、体育领域主要矛盾、结构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的内涵共识,以及体育产业长期发展的目标性、阶段性、环境性与特殊性,可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界定为:在一定经济基础与美好生活追求等发展环境下,政府、市场与社会等治理主体,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为中心,为构建体育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理念为遵循,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对体育产业实施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与质量变革,不断提高体育全要素生产率,向大众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体育产品与服务,并通过目标设定与绩效发展的方式,最终实现量与质统一、经济与社会效益最优、目标与现状对应和供需精准匹配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具有效应更大福利化、产值内涵更加丰富化、追求层次更加高级化等特征。(1)效应更大福利化,即体育产品服务供给会更加契合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所带来的社会福利范围正逐渐扩大,且在医疗、养老与就业等社会保障领域的辐射程度更深更细,融合力更强。(2)产值内涵更加丰富化,即体育产业增加额占GDP的比重,从内部与外部、整体与部分、绝对与相对等角度,均不再仅注重于数量多少、数字大小,而逐渐凸显在质量与效益水平上,具体体现在产品与产业构成、有效产出与高端产能等方面。(3)追求层次更加高级化,即体育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合理化与高度化,多元化指体育产业类别更加多样、更加具体地适应于产业供给与需求满足;合理化指体育产业各子行业之间的协调能力更好,关联度更强,业态整体呈动态均衡发展;高度化指体育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转向高水平状态,在技术与数据等创新要素的作用下,体育资源得到新开发与最有效利用,在文化、资产、人力等结构方面表现出高级化发展趋势。

1.3 推进模式: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诉求

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体内容与产业统计分类等再梳理发现,体育产业的实际推进已逐步形成了按产业链、细分产业、区域、运动项目、供需侧与其他维度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模式(见图1)。其一,产业链模式,指体育产业根植于其本体产业的发展壮大,根据“1体2翼”的内涵与思路[29],以体育健身休闲产业链和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链为主导的发展将会逐渐支撑起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其二,细分产业模式,指体育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其整体力量的提升依赖于我国现行的“1+2+11”类细分子产业的具体高质量发展。其三,区域模式,指体育产业发展涵盖从大到小的区域空间,按国内区域划分,包括有东、中、西与东北部,省市与城乡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省市或者跨省市、县域或地区发展联盟,包括有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粤港澳大湾区等体育产业一体化和省市级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特定地理空间,特指体育产业新空间或载体,如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园区、体育主题公园等的高质量发展。其四,运动项目模式,指体育产业最根本、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内容型高质量发展[30]。其五,供需层模式,指体育产业在人力、资本、土地、制度、技术与数据六要素资源的供给、需求与其适配性高质量发展。其六,其他模式,指体育产业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与治理内容的宏中微观维度的创新式发展,如当前倡导的“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引领”“双碳目标”等视域下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模式图

2 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遵循

2.1 三个“新”的内在关联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遵循的关系主线

依据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统一性和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与发展观的变迁规律可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与特殊性逻辑所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31]。而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也必须是坚持高质量的发展,这就要求新发展阶段下的经济发展理应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始终以人民的动态需求为重要依归,通过高质量发展来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其实际推进的逻辑主线。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即又一高水平发展的实现,必然会迎来下一个新发展阶段如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向现代化发展阶段,同时,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格局是一种发展方式与推进目标的双向促进关系,这也合乎逻辑地成为高质量发展需参照与遵循的基本推进关系链条(见图2)。

若具体到新发展阶段下的体育产业,即在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需准确判断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发展环境与内在特征,同时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际,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设定阶段性推进的可操作性与尽可能量化的目标,从而选择最优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推进体育产业实现新发展格局。

图2 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关系链条图

2.2 宏观与阶段性政策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遵循的目标及行动要旨

满足什么前提条件可进行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及达到什么效果视为实现了高质量,分别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与核心问题。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文本为依据,可发现,进入新时代,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说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该阶段人民有了一定的体育经济基础,人民对体育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凸显,2020年要求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基于此,可将2020年末作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准入节点,即凡是达到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期目标要求视为有资格、有条件进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形成消费引领、创新驱动、主体活跃、结构更优的发展格局[32]。而2035年要求形成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即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当体育产业满足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形成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等要求时,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得以实现,此后体育产业发展将步入下一个新的量变到质变阶段。这说明了2021—2035年,三个五年即“十四五”“十五五”和“十六五”三个时期均视为我国体育产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深入阶段,而这个发展过程也使得我国体育产业分三步走实现由弱式、半强式到强式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为下一步新发展阶段推进体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见图3)。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及区域推进中具有差异性与渐进性,故其目标设定也应动态优化,且实际发展中也应结合现实需求,从运动项目、产业链、区域一体化、细分产业与供需协调等角度进行因地化推进。

图3 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进程图

2.3 统一的度量评价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遵循的绩效工具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仅停留于对理论认识、目标设定与行动思路上,还应体现在具体发展的完成效果中。而任何单一、单维指标都无法对经济发展质量作出科学的评判[33],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不同于其他普通评价分析,是一种更为综合的评价工作。这就要求体育产业的高质量评价需以体育统计分类体系等为靶心,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标志[34],通过核心要素(人均幸福感与满足感等)主观评价与系统要素(产业基础、结构、效率、规模与效益等)客观评价以及两者交互的方式[11],在充分考量产业发展时代背景与所处环境下,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参考与创新相结合等为遵循,如从内涵逻辑与外延特征中凝练指标、从政策文件中梳理指标、从国内外发展经验与研究现状中获取指标、从实践探索中创新总结指标等,动态系统地设计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也需要结合评价的对象,从部分与整体、绝对与相对层面,通过定性、定量及其组合的方式,采用适宜的评价思路与方法,对应设定具体或者较为统一的度量标准,如百分制度量标准或高质量发展指数等,而这也将成为考核与评判体育产业阶段性与多元化实施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对下一阶段推进提供参考预测的重要工具。

3 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化路径

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深化高质量发展需客观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大国竞争加剧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等外部环境[35],以动态变化的多元化美好体育需要和灵活适配的多类型体育资源要素配置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借助实用研学,以体育产业治理主体(即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与有机社会)、治理方式(即从供需侧利用好国内国外的两种市场与两种资源)与治理目标(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关系链条,构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联动机制(见图4)。具体在研学、政府、市场、企业和消费者层面,通过“强智囊—强体系—强机制—强基础—强动力”的方式,逐步对应形成体育产业高质量的指导理论、政策体系、市场机制、产品服务和消费动力。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指导与规制下,发挥企业与消费者等的有机社会力量,坚持以体育产品服务与消费为核心的供需双侧发力,力求形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循环合力。

图4 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联动机制图

3.1 研学层面:创设体育产业高质量指导理论

3.1.1 加强相关学科范式的创新应用,丰富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预设

专家应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母学科的基础上,紧抓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以国内外相似支柱性产业为参照视域,加强相关经典型学科范式在体育领域中交叉与融合等的创新应用,如利用配第—克拉克定律、包默尔病理说、要素禀赋理论与新结构经济学等预设,积极探究体育产业在发展变迁中存在的深层次复杂性结构问题,在改善与保持原有增长规律的前提下,指导与启示体育产业在高速增长下进行部分高质量发展,以及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持部分高速度增长。此外,新发展阶段需以双循环模式作为理论基石,在国内大市场下,积极创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类型,如创新扩散理论下的运动项目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异质性理论下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

3.1.2 遵循产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创设体育产业特有的指导理论

学者应厘清体育产业中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辨证统一关系,深入解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从朝阳产业到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到国民经济重要力量再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演变规律[36],将这一过程指向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中的四大阶段特征进行对标比照,并参照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经验,有效审视现阶段各地域及城乡体育产业的实际状况,作出较为客观的阶段性判断。同时,应在实践中用好博弈、案例、实证与预测等分析范式,通过理论与实际、定性与定量结合等建设体育产业特有智库,如形成统一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测评标准指数等,逐步创设与规范体育产业的现代理论体系,并加强指导其高质量的推进工作,以破除体育产业发展阶段的“混杂性”[37]等困境。

3.2 政府层面:建设体育产业高质量政策体系

3.2.1 完善高质量指引的标准化建设,增强体育产业政策的过程性效力

政府应打破政绩驱动的任务型政策制定,加强与研学合作,结合已施行体育产业相关政策的实际运行与反馈效果,以顺应区域体育产业规模壮大与持续推进高质量要义为中心,革新与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在框架设计、任务内容、描述与统计结构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并从东部、西部、中部与东北部区域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制度体系,力求使体育产业在具体执行中有参照依据与量化标准,逐步建立一套针对体育产业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统一性考评体系,以摆脱以往模糊性探索、冲突性执行与简单性评价的“虚假”指引,增强体育产业政策执行与检验的效力,促进体育产业政策再制定—再执行—再检验的合理有效衔接与可持续发展。

3.2.2 发挥体育治理工具的支撑力,优化体育产业政策制定的机动性

各级政府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22年修订版)》中增设的体育产业章节内容为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工作的重要依据,持续深化体育产业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借助研学、科技与金融等工具支撑,遵循实事求是、问题导向、目标和现状有效对应与可量化皆量化等原则,从横纵向与多维度视角,协同客观地进行异质性目标设定与绩效发展,多主体参与对区域、城乡资源要素更为深入细致的优化设计与适宜利用,在激励保障、区域特色布局等方面进行重点优化,逐步形成能够有序推进体育产业阶段性与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的更接地气的灵活性政策规划,发挥有为政府功效,从而有效破解盲目追求“唯体育服务业占比高”[38]等的表现型结构困境。

3.3 市场层面:构筑体育产业高质量市场机制

3.3.1 强化市场监管与规范体系,营造体育产业优质市场环境

市场需与相关部门主动协作,依据领域经验、产业特性与区域特点,继续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体育市场黑名单制度”等的实施细则,强化对体育市场中产品服务价格、质量、投资、财务、税收、安全保障等方面行为的有效协商规制。结合体育产业的多样化形态,优化设计细分市场领域中体育企业的进出壁垒及选用适宜的监管手段,如利用信息数据库等在具体实施中进行流程性、指导性、激励性与惩戒性监管,逐步形成全面科学的约束规范体系。同时,以各体育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或集团为实践先导,逐步形成示范,最终辐射引领中小微体育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体育产业共商共建共享的优质市场环境。

3.3.2 适配性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打造体育产业高效运行机制

发挥体育市场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作用,利用产业指导理论、资源交易平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助力各类细分市场因地因时因类型适配性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并结合区域、产业优势与布局运动项目特点,把握人力、技术与数据等关键要素驱动力,优先次序地设计区域体育产业特有资源配置体系。同时,畅通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及其之间自由流动的多元有序渠道,改善体育市场的软硬件设施,注重“软”发展的蓄力与倍增效应,逐步降低生产成本,重塑体育产业整体发展的投入与产出比例,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拓宽体育全产业链条,构建更开放的体育市场新格局。在有效市场的作用下,不断优化体育市场集中度,平衡其发展的竞争、价格与利益分配机制,最终形成适应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

3.4 企业层面:供给体育高质量产品服务

3.4.1 培育体育企业家精神,转型升级体育企业价值定位

加强国内如腾讯、阿里集团等龙头企业对体育领域的广泛深度布局,增强我国体育企业家及其管理者在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实守信、承担社会责任与拓展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精神素养[39],培育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有体育企业家精神,利用“体银商学”等平台,打造体育企业家战略联盟。同时,体育企业应结合自身实力与产品服务价值理念,选择适宜的细分市场,以服务具体人群为核心,在定位服务价值链中,通过发挥体育企业家的工匠、敬业等精神,扩充提质地方经济,并主动承担带动区域就业与促进居民健康生活等的社会责任。此外,以立足产品服务质量为基础保障,不断提升体育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如通过与国际性赛事达成高级合作,转型升级体育企业的价值定位,从而激活我国体育产业的内循环动力,并为进一步推进体育高端产品服务出口与优质资源引入等积蓄外循环动力。

3.4.2 革新体育企业商业模式,供给体育高质量产品服务

商业模式作为企业运营的基本机制与核心内容,是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将企业运行的内外部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高价值与强竞争的运行系统。为此,体育企业需以定位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整合现有的技能、品牌、关系、渠道、技术与数据等关键资源要素能力,灵活应用价值工程理论中的“价值(V)=功能(F)/成本(C)”,处理好商品价值空间中价值创造与价值耗散的关系,利用“上云用数赋智”等方式,以满足于开发企业的有效需求为重点,不断提高体育产品服务的供需匹配效率和商品周转率,减少库存成本压力,并为体育企业释放部分资源要素。同时,应结合时代发展变化,坚持对现有商业模式的改革创新,从体育产业发展的可能性中找趋势,将释放的部分资源要素转向拓展新业务、开发新产品与服务中,进而先一步挖掘潜在需求和引领未来需求,使得体育企业形成持久供给耦合消费者有效需求的体育高质量产品服务。

3.5 消费者层面:形成体育高质量消费动力

3.5.1 多层次规范体育消费观念,营造体育可持续消费生态

美好生活视域下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使体育参与成为“全人群”身心活动,催生出了“全人群”体育消费观念。从实践角度看,“全人群”并非是全民一个不少地参与健身,而是实际参与涉及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居住特征与健康状态等维度的不同健身人群[40]。这些群体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学历、所获取的可支配收入与余暇时间等存在差异,对体育参与存在不同理解,故所形成的体育消费观念也具有层次性。这就需要以无、低、中、高为等级,对标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消费需求,通过政府倡导、市场刺激、社群传播、平台赋能、基础设备保障等方法,分类与重点引导体育消费,促成健康投资、生活体育等观念的生成与发展,如利用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等,逐步形成体育消费观念动态等级的长效机制。同时,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体育消费观念中的嵌入,培育理性、绿色与共享等健康规范的体育消费观念,从而营造体育的可持续性消费生态。

3.5.2 多方式激活体育消费行为,形成体育高质量消费动力

体育消费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41],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需要分等级、分步骤、分种类对区域异质性下的不同人群,以运动项目为核心,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刺激区域体育旅游、规范体育服务综合体消费环境、培育虚拟体育、发展夜间体育经济、推行线上+线下交互式消费、推动社区健身驿站与文化、医疗等融合的一卡通消费服务等方式,依据所开展的多维场景空间,对应设计适宜多元化体育需求的体育消费新模式,逐步激活体育消费行为。同时,从消费信用、质量等角度,培育更为完善的体育消费内需体系,推动健身观望人群、健身参与人群、健身爱好人群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向体育消费人口转化,从而扩充我国体育消费人口基数,使体育消费真正成为“全人群”的生活必需,以持久习惯化即惯性促成体育高质量消费文化,进而形成体育高质量消费动力,并为进一步提质增效体育产业结构规模与外向扩张提供强劲的内循环动力。

4 结 语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顺应经济转型升级与适应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举措。基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进入了关键时期,推进的广度、深度与力度将更加精准。但考虑到我国体育产业在指导理论、市场机制、政策与内需体系等方面的滞后性,其高质量发展必然具有渐进性,同样需要经历不断进行量的积累、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动态发展过程。这就需要深刻厘清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由来及其内涵特征与模式,推进中将三个“新”的内在关联作为其关系主线、将宏观与阶段性政策作为其目标及行动要旨、将统一的度量评价作为其绩效工具,通过“强智囊—强体系—强机制—强基础—强动力”的方式,推动体育产业早日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高质量体育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产业之篮球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