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机器人循经往返灸得气效应特异性的研究

2023-01-06 15:04李巧林谢丁一李海燕黄仙保王绥卓陈日新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肢端时程施灸

★李巧林 谢丁一 李海燕 黄仙保 王绥卓 陈日新(.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艾灸强调得气,气至而有效是艾灸疗法的精髓,也是灸法发挥疗效的关键[1]。针有针法,灸有灸法,适宜的施灸手法是高效激发艾灸得气的必要条件[2]。根据艾热在施灸过程中相对于施灸穴位有无位移运动,施灸手法分为静灸与动灸两大类。静灸主要指温和灸,即对准某一穴位,距离皮肤3 cm左右处施灸,以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3]。动灸根据灸热运动方向的不同,分为雀啄灸、循经往返灸和回旋灸。雀啄灸是对准腧穴一上一下地施灸,如鸟雀啄食一样;循经往返灸是匀速地沿经脉循行路线往返移动施灸;回旋灸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匀速地施以回旋运动[3]。动灸由于在操作过程中保持长时程的运动状态,能够一张一弛地鼓动气血,有利于激发艾灸得气,因此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施灸手法[4]。动灸手法的精准性由动灸速度、频率、运动轨迹等参数的长时程稳定性决定,然而人工长时程操作容易疲劳,难以做到全程标准化操作。因此,动灸手法在激发艾灸得气方面有无效应特异性,尚无研究证实。近年来,现代AI技术的发展与协作机器人的发明,为解决上述动灸长时程精准性操作的技术难题提供了科技支撑。作者团队将艾灸得气技术与现代AI技术结合,成功研发出6轴热敏灸机器人,可设置任何手法参数,实现临床各种动灸手法进行长时程标准化的精准操作。本研究以阳虚体质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敏灸机器人施灸,以得气效应为评估指标,观察任脉腹部区段循经往返灸的得气效应特异性,试图揭示该项手法的临床优势,为临床个体化施灸手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取2021年9月1日—2022年8月30日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的符合阳虚体质诊断标准的受试者20例,每位受试者均隔日接受任脉腹部区段循经往返灸与神阙穴温和灸两种方案施灸,分别为循经往返灸组与温和灸组。受试者按照纳入顺序随机抽取信封,依照卡片上的提示确定接受两种方案的施灸顺序。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阳虚体质量表确定[5]。根据判定标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原始分=各个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阳虚质转化分≥40分,其余7种体质转化分<30分。由两名医师分别评定,当对阳虚体质认定结果不一致时,由第三名高年资医师校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20~70岁;(3)神阙穴为热敏态;(4)无严重器质性疾病;(5)受试者自愿配合本研究;(6)能正确表达得气灸感。

1.4 排除标准

(1)妊娠或哺乳期者;(2)近1周处于疾病急性期者;(3)晕灸者或惧怕艾灸者;(4)参与其他相关临床研究者。

1.5 脱落、剔除标准

(1)不配合试验,中途退出者;(2)基础资料及得气记录不完整而影响结果判定者。

1.6 中止标准

试验过程中突发严重疾病者。

1.7 方法

1.7.1 循经往返灸组 (1)部位:选取任脉腹部区段,上至下脘穴,下至气海穴,穴位定位参照《针灸学》教材[3]。(2)操作:被试者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其余部分充分保暖。选用直径3 cm、长度6 cm、绒质比为15∶1的艾条。艾条放置于热敏灸机器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制)的灸头中,灸头直径为10 cm,内有半球形艾热反射罩。见图1。沿着任脉腹部区段以4 cm/s的速度进行循经往返灸,灸头与皮肤表面保持5 cm左右的高度,以患者感受热而不烫为度,每次施灸40 min。

图1 热敏灸机器人施灸图

1.7.2 温和灸组 (1)部位:选取神阙穴为施灸部位,穴位定位参照《针灸学》教材[3]。(2)操作:被试者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其余部分充分保暖。选用直径3 cm、长度6 cm、绒质比为15∶1的艾条,放置于热敏灸机器人的灸头中,由医生手持灸头对神阙穴施以温和灸。灸头与皮肤表面保持5 cm左右的高度,以患者感受热而不烫为度,每次施灸40 min。灸疗操作由同一位有5年以上灸疗操作经验的灸疗师进行。

1.8 观察指标

1.8.1 得气潜伏期、得气累积时间及得气总积分 得气潜伏期指开始施灸至得气感应出现的时间;得气累积时间指在施灸过程中,从得气感应出现的时间到治疗结束的时间减去其中得气间断的时间;得气总积分参照陈日新教授发表的热敏灸得气量表[6],记录A、B、C 3个部分及合计分值。

1.8.2 得气类型频次 (1)舒适情感体验维度,表现为肢端热、身烘热、喜热;(2)自主神经反应维度,表现为皮肤扩散性潮红、面红或额汗出、胃肠蠕动反应;(3)热感传维度,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记录3个得气维度出现的频次。

1.8.3 肢端升温阳性率 (1)检测仪器:采用优利德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Uti260K型红外热成像仪;(2)检测环境:检测室安静,温度控制在22~30 ℃;(3)测量姿势设定:患者取仰卧位,双手自然放松掌心朝下放在身体两侧,以便采集双手背在施灸过程中的红外辐射强度;(4)检测流程:患者进入治疗室内,对其说明测量姿势及相关注意事项,仰卧静候15 min后开始施灸,分别在灸前、灸中10 min、灸中20 min、灸中30 min采集双侧手背红外热成像图,并记录4个时点的肢端温度值,将灸中与灸前温度比较≥2 ℃的变化定义为升温阳性。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循经往返灸与温和灸得气效应比较

与温和灸组比较,循经往返灸组得气潜伏期更短、得气累积时间更长、得气总积分更高(P<0.05)。见表1。

表1 循经往返灸与温和灸得气效应比较(±s,n=20)min

表1 循经往返灸与温和灸得气效应比较(±s,n=20)min

注:与温和灸组比较,*P<0.05。

?

2.2 循经往返灸与温和灸得气类型比较

循经往返灸与温和灸均能激发出3种不同维度的得气类型。与温和灸组比较,循经往返灸组激发舒适情感体验的频次更高(P<0.05)。见表2。

表2 循经往返灸与温和灸得气类型比较(n=20) 次

2.3 循经往返灸与温和灸肢端升温阳性率比较

循经往返灸组与温和灸组均在灸中开始出现肢端热效应,但循经往返灸组更易激发肢端升温(P<0.05),且在灸中30 min时表现更明显(P<0.05)。见表3、图2。

表3 循经往返灸与温和灸肢端升温阳性率比较(n=20)%

图2 肢端红外热成像图

3 讨论

艾灸的核心是什么?《医宗金鉴》言:“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黄帝明堂灸经》载:“灸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而病未能愈矣。”《医学入门》言:“艾火灸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身热透……骨髓风寒暑湿,五劳七伤尽皆拔除。”可见,古人非常强调艾灸要得气,气至而有效。但长期以来,灸疗临床仅强调施灸局部热感和皮肤红晕,并不重视艾灸得气,以致于灸法的疗效潜能尚未充分发挥。热敏灸创始人陈日新教授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在热敏腧穴施灸时会出现透热、扩热、传热等艾灸得气现象,这一现象与针刺得气类同[1]。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病症开展了临床研究,证实了艾灸得气现象的普遍性[7-10]。基于此,陈日新教授提出了艾灸得气的新概念,明确了艾灸得气的内涵,制定了艾灸得气量表[6,11],强调艾灸的核心是得气,即调动人体自身的正气,艾灸必须得气才能提高灸疗疗效[12]。

针灸手法是针灸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激发针灸得气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针灸学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然而,针有针法,灸有灸法,而艾灸手法的临床研究一直是空白。循经往返灸任脉腹部区段是临床治疗腹部脏腑病症的常用方案,但是由于人工施行循经往返灸难以做到标准化长时程的操作,因此该手法是否具有得气效应的独特性尚未得到研究证实。作者团队结合现代AI技术研发成功热敏灸机器人,为开展动灸手法的系列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以热敏灸机器人为施灸工具,首次开展了标准化长时程循经往返灸的得气效应研究,并与临床治疗腹部脏腑病症的温和灸神阙穴常用方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循经往返灸与常规温和灸比较,具有透热快、透热强、更易激发舒适情感体验与肢端升温的独特效应,这是本项研究的首次发现。这种独特效应可能与循经往返灸的艾热脉冲式刺激及机器人能够长时程保持标准化施灸的特点密切相关,对于临床治疗脾胃病症、腰痹病症及肢冷阳虚病症具有优选价值。

目前,临床上尚未开展长时程动灸手法施灸,是因为人力成本高、长时程精准化操作难度大,以致未能发挥长时程动灸“得气快、得气强、后效应长”的效应优势。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协作机器人的发明,为解决动灸长时程精准性操作的技术难题以及降低人力成本的社会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作者团队将艾灸得气核心技术与现代AI技术结合,成功研发出6轴热敏灸机器人,可通过设置手法参数,实现各种动灸手法的长时程不疲劳、标准化、精准化操作。如循经往返灸,热敏灸机器人能够在施灸全过程中保证循经往返速度完全一致;雀啄灸,热敏灸机器人能够在施灸全过程中保证脉冲型各项参数完全一致;回旋灸,热敏灸机器人能够在施灸全过程中保证运动半径参数完全一致。临床研究已表明,艾灸得气持续时间是提高艾灸疗效的关键因子之一,而不是常规认识的施灸时间,机器人的精准操作以及艾条在反射罩中燃烧因弹簧的弹力自动下降至设置的平面高度而自动去除艾灰,能够充分保证得气时间的持续性与得气强度的稳定性。目前临床上以人工手持施灸为主,人力成本高,是导致很多医院无法普及灸法的原因,热敏灸机器人施灸可以做到一对四服务,人力成本显著下降。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热敏灸机器人的标准化长时程施灸,首次证实了循经往返灸手法具有得气快、得气强、更易激发舒适情感体验等独特的得气效应,揭示了该项动灸手法的临床优势。今后应充分重视循经往返灸等动灸手法的临床应用,高效激发艾灸得气,发挥中医灸法的疗效潜能。同时热敏灸与AI技术结合,开展标准化、智能化施灸,必将是灸法技术发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肢端时程施灸
肢端肥大症并发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彩超表现
肢端肥大症并发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反应谱兼容的时频非平稳地震动合成及其对结构非线性响应的影响
肢端肥大症患者糖代谢异常和相关指标分析
缘结推拿献此生
中暑
考虑增量时程贡献趋向和误差排序的多阻尼目标反应谱拟合*
模拟汶川地震动持时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