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华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速度越来越快,各个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重要。2019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表明:全力打造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性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而使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1]。2020年教育部九部门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完善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健全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强调: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快“双高计划”的实施,大力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能进一步促进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双高计划”是指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的计划。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明确办学定位,转变育人模式,弘扬工匠精神,提升文化内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不仅能为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础,更能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动力。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相对薄弱,普遍存在着对未来迷茫,缺乏自信以及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等问题[3]。“双高计划”的启动,能够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深层次改革,加强社会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其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在就业过程中为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目标提供保障。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地位是同等的,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职业教育提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4]。而当前的职业教育缺乏内涵建设,办学定位不清晰,专业布局不合理,形式主义盛行。“双高计划”的建设,在提升高职院校总体办学实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产教融合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这对职业院校的整体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实现了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3社会层面:推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之一,“双高计划”中明确指出了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等十项改革任务[5]。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育人过程与社会需求脱钩,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等问题。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成为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2.1教学质量评价角色简单,质量监控发展滞后
教学质量监控是指以教学质量评价为基础,专门的组织机构按照特定的流程,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整,从而保证教学工作能够按照正常的计划进行,并且能够达到教学质量目标要求的过程。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教学质量监控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教学质量评价角色简单,评教体系仅仅反馈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评价方式过于简单,缺乏过程性评价;二是教学质量监控内容落后,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监控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三是教学质量监控手段较传统,部分高职仍以设立教学信息员等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反馈。
2.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专业水平较低
教师队伍建设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任务,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采取了相关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问题。一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校内专任教师多,外聘企业教师少,教师队伍中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专业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二是师资专业水平较低,校内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较差,缺少在行业内具有一定权威的顶尖型人才;三是教师教育理论背景缺乏,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与科班出生的师范生相比较而言,教育理论背景缺乏,教学技能有待提高。
2.3课程体系缺乏选择性,人才培养方式单一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是产教融合,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普遍存在育人过程与社会实际用人需求脱节、校企合作浮于表面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一是课程体系缺乏选择性,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素质课的学习,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二是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基本依然以书本知识学习为主,即使在校学习期间会开设一些实训课,但受制于实训场地的限制,基本局限于学校的小打小闹,无法真正引入企业项目。等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由于知识更新过快,从而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
3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的路径研究
构建成熟、完善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对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健全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进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以及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相关标准的建设;二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就业质量的好坏和校企合作水平的高低,打造多层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对课程教学策略实行动态调整以及实现个性化教学,强化质量评价,构建过程性评价机制,创新多元化多角色评价体系。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在软件资源上,应该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在线教材等资源建设,为教学提供高质量资源保障;在硬件资源上,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将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等内容融为一体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强化信息技术基础能力建设,构建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高职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基地,积极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实践的规定,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事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等相关措施的实施。
没有深度的产教融合,就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没有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会更加容易与原本的目标和方向发生偏离。当前的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一直停留在“参观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这样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教育的公益性和企业的盈利性价值观念存在冲突,这也是一直制约着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的原因所在。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一是要坚定面向市场、服务发展的办学方向,依靠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实现多主体办学,树立起以“以服务求支持、以合作促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建立校企共建、共享、共赢、风险共担的工作机制;二是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丰富职业院校办学形态,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拓宽职业院校办学空间,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内容,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引导企业设立一定数量的学徒岗位。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能过促进学生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以及推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上,应构建成熟的教育教学标准,创新角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实施“线上+线下”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坚定面向市场、服务发展的办学方向,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引导企业设立学徒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