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亦陈
小学阶段,数学是学生的主要学习科目之一,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数学属于理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同时其理解难度也要高于文科。学生只有学好数学知识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与德育,不断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开始逐渐强调数学学科的文化价值,新版的数学教材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在编排教材内容时将以往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知识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在趣味性及生动性较强的教材内容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虽然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出现了许多有趣生动的内容,可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并不紧密,导致学生只是单纯接受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难以有机会参与实践运用,而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情况,也导致小学数学融合德育的教学开展不理想。因此,为了有效融合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教师需要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实际生活案例,使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进而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接受数学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与“小数点”有关的内容时,很多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有理解困难的情况,学生理解不到位,导致完成与小数点有关的题目的正确率较低。因此,为了帮助小学生快速掌握“小数点”这部分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小数点的由来,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能够了解到原来我国数学家早在1700年前就开始运用十进制分数。了解知识形成的历史过程能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心底的民族自豪感,使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能够得到有序开展。总之,借助具体的数学故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具体的认知,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在习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道德品质上的提升。
小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且最密切的人就是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将数学学习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知识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能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轻松、快速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有助于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为了有效促进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德育内容全方位渗透进数学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理论知识,获得较强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获得较高的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中与“统计”有关的内容时,如果只是单纯地为学生传授理论内容,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心理。因此,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引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完成对统计相关内容的学习。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统计自己所住单元楼门口停放的电动车及自行车数量,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统计的数据。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发现自己小区的发展情况,进而了解自己所处居住环境的变化。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持续性统计的任务,让学生持续统计在科技及经济不断发展进步情况下的小区环境的卫生状态,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再结合学生的统计数据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灌输给学生,落实小学数学课程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小学阶段的学习,除了让学生有效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外,还需要重视让学生形成道德素养。因此,小学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要兼顾学科知识与道德教育之间的融合,并且要将德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只有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在今后取得更好的发展。教师要想有效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工作,就需要深刻认识到德育的开展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准确定位德育的核心地位,运用好学科教学素材,不断改革与优化教学方式,及时转变教学思维,促进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获得道德水平的提升。数学学科中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在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开展德育工作时,不能只是单纯为学生传授一些“干巴巴”的德育内容,而是需要教师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素材与教材知识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德育知识,稳步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中有关“周长”的知识内容时,为了降低理解难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测量操场周围树木的周长。在实际操作中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讲解在校园操场周围种树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树木建构了绿意盎然的校园,而树木的消失会造成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教师的讲解能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形成爱护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进而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地球环境的良好习惯。
课堂学习评价能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快乐感以及成就感。教学评价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动力。小学生还不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思维能力,学习数学可能会感到吃力,因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为了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结果,还需要把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要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例如,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时如果出现了失误,教师不仅要分析学生出现失误的原因,还要对学生做出中肯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让小学生获得继续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评价融合进来,以德育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精神,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中也蕴含了许多有关美的内容,如数学中具有顺序美、结构美、对称美、统一美等。不仅如此,数学中出现的大量符号、图案、色彩、简洁的解题方式等,均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而这些美也能将数学学科独特的内在美及外在美体现出来。教师可以将审美教育引入日常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身处一个充满数学美的环境,感知与发现数学的独特魅力。
例如,教师教学小学数学中“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时,将一个图片平移、对称和旋转后,能够得到一个全新的图形,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图像变化带来的独特美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完成图形变换操作,真切地感受图形变化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充分展现出数学知识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式美及本质美,同时,要让学生将感受到的数学美感映射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随时发现美,进而对世界美好的一面产生真切的感受。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介绍数学历史的方式增加学生的阅历,让学生认识到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数学创造出了一个个动人的奇迹,而人类就是在这种奇迹中不断前进与发展的。又如,教学小学数学中“比的意义”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黄金比例”,引导学生了解“黄金比例”,寻找自己生活中满足黄金比例的物品或建筑物,在寻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有效落实数学教学德育目标。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还需要借助数学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有效嵌入德育相关内容,不断优化与改善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借助引入德育实例、结合实践活动、开展教学评价等多元化的手段,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合德育,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