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筋理论探究强直性脊柱炎的针刀治疗

2023-01-05 11:02王西西赵言鹏王仁一王翰洲朱光昭杨征征王海隆
吉林中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经筋针刀经脉

王西西,白 健,赵言鹏,王仁一,高 扬,王翰洲,朱光昭,杨征征,王海隆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阳 550025;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4.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5.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免疫介导、主要侵犯中轴关节的风湿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腰背痛和晨僵,中晚期可伴有脊柱强直、畸形及严重活动受限等症状;除侵犯中轴关节及外周关节外,还具有关节外的多系统损害,如眼睛、皮肤、胃肠道、心血管等[1]。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青壮年,患病率约为0.1%~0.5%,该病起病隐匿,病程冗长,致残率高,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严重影响[2-3]。本病与免疫遗传学、感染因子、免疫反应以及炎症介质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其免疫与遗传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该疾病临床治疗目标为改善炎症指标、延缓骨质损害、改善关节活动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4]。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及非药物疗法,药物治疗虽能一定程度缓解病痛,但仍存在一些弊端,如生物制剂临床疗效显著,仍存在诱发结核、肿瘤等风险[5]。非药物治疗主要以物理疗法为主,如中医针刺疗法或体育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近几年,王海隆主任医师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发现,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刀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通过改善椎旁肌肉张力状况,可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6]。

1 经筋理论

经筋出自《灵枢·经筋篇》,其中“十二经脉俱禀三阴三阳行于手足,故分为十二,但十二经脉主与血气,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头身四肢。十二经脉内行胸腹廓中,不入五脏六腑。”指出经筋作为连属系统,始于四肢末节,行于体表躯干,结于骨骼关节处,不入脏腑。根据其“结、聚、散、结”的分布原则循行于机体不同部位,将骨与筋集合,使机体具有运动功能。

1.1 经筋致病的原理 “经筋”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是人体运动和维持正常体位姿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古代医典十二经筋图线形成原理,结合人体动态活动的考究认定,当机体的动态活动度超越十二经筋牵拉线力“阈值”时,可导致应力点形成病理性筋结点。而经筋发病病因复杂,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机体致使经脉不畅,《灵枢·经脉篇》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驰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或过度劳累,亦可损伤筋肉组织,故《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行伤筋”。

1.2 经筋理论的应用 “经筋”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如经筋理论与针刺手法结合治疗关节顽痛、经筋理论治疗筋性经络、内脏疾病等,具有改善局部循环、改善病损神经及病理性肌肉电生理等作用。

强直性脊柱炎与经筋致病的发病机制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强直性脊柱炎相当于中医学“大偻”“竹节风”“骨痹”,其多因风、寒、湿等邪气留滞经脉,病久伤及营卫气血,瘀血痰浊阻滞经脉,留滞腰背,致痰瘀停滞而痛。而针刀疗法具有松解肌肉粘连、舒筋活血、调整关节紊乱,改善机体动态平衡的功能。因此,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刀疗法成为了强直性脊柱炎物理疗法的首选[7]。

2 经筋理论指导下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应用

针刀疗法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以经筋辨证确定结筋病灶点,运用针刀关刺法或恢刺法分离结筋病灶点表层粘连,或分离结筋病灶点周围横络,或对骨膜下积血、积液进行近骨膜处“横络”切开减压处理[8],其作用能够解除对经脉的卡压,减少或消除因卡压后而引出的津液涩渗反应,从而改善关节痹痛。

2.1 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辨经诊断

2.1.1 循经辨“点” 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经络气血不通,关节筋骨不荣的病机,遵循针刀治疗点通常是损伤部位的原则,结合临床症状及经筋循行,进行循经辨“点”[9]。《灵枢·经筋篇》中记载:“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上循胁,属脊。足太阴之筋……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因此可知,足阳明和足太阴之经筋均入脊;夹脊穴位于督脉旁,又与膀胱经相通,具有振奋阳气,疏通全身的作用。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多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为治疗经脉进行辨证[10-11]。

2.1.2 取“点”原则 针刀疗法选取的治疗点与针灸学中的“阿是穴”同理,是局部力学变化产生的异常应力点,导致局部的功能障碍或者瘀滞,使得肌肉出现了废用性退化。按照“关为经之阻、骨突筋之结、结为痛之宗”的理论,在循行经筋线路上的所有骨突均可作为治疗点。

2.2 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针刺手法 根据经筋具有气血均由经脉、络脉灌输的生理特点及邪结于筋,筋伤阻络,不通则痛的病理特点,可知经筋的治疗原则以舒筋活络为主;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刀疗法应结合强直性脊柱炎局部附着点的病变特点,对皮下组织、筋膜、肌肉、韧带及骨膜进行切割和分离,起到疏通经络、调节人体气血的作用[12-13]。

据《灵枢·官针篇》十二刺法中的恢刺法:“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五刺中的关刺法:“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 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又名‘岂刺’”,即关刺法通过调节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可直刺至结筋病灶点表层,并进行左右横行刮剥,以松解表层粘连;恢刺法作用于直刺肌腱旁侧结筋病灶点粘连组织中,直至深面,再用针尖向上举针,挑拨结筋病灶点周边粘连,以松解减压,发挥促气活血、疏通筋络的作用,因此在采用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时,针刺手法以关刺法、恢刺法为主[14-15]。

在具体操作时让患者保持肢体疼痛的姿势或躯体活动,寻找阳性点,做出标记,从痛点进针,直达病所,采用关刺或恢刺手法进行,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主。在治疗时需要将《素问·禁刺论篇》铭记于心,尤其是“刺脊间,中髓则为伛”“刺膝髌出液,则为跛”“刺关节中液出,则不得屈伸”[16]。另外还需要注意:1)寻找痛点(阳性点)要耐心细致,进针准确;2)压痛点的进针方向应与手指按压的方向一致;3)中病即止;4)严重的筋腱断裂伤、骨折及内出血的病人禁用。

3 小结

针刀疗法以中医经筋理论为指导,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通过局部治疗调节人体的力学平衡;而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复杂,与免疫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目前没有治愈的方法,临床治疗以缓解关节疼痛、维持骨稳态为主。

王海隆主任医师在近几年临床治疗中发现,基于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刀疗法采用各种带刃针具对病灶点进行刺激、切割、分离等操作,以最小的物理干预调整脊柱及其附属组织力学平衡,以求获得活血止痛,化瘀除痹之效,有效缓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症状。但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需要经过临床不断探究、观察总结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疼痛和功能障碍效果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扩大针刀疗法的应用范围。

猜你喜欢
经筋针刀经脉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