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魁武巧用四逆散经验

2023-01-05 11:02徐思雨周思敏姚魁武
吉林中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枳实少阴枳壳

徐思雨,周思敏,姚魁武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3.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 100040)

四逆散一方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该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破,水渍,炙干)、甘草(炙)4味药组成,组方虽简但配伍精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姚魁武主任医师,临床常将四逆散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属肝脾不和证者,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其经验叙述如下。

1 四逆散证之病机

对于四逆散证的病机,各方医家意见不一,所论迥然。《伤寒论》中四逆散证见于少阴病篇,原文以“少阴病”冠于首句,《伤寒论》第281条曾指出少阴病之辨证纲要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金代成无己言:“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认为少阴病不仅有寒证,亦有热证,四逆散是以散少阴病之热。清代尤在泾曰:“四逆,四肢逆冷也。此非热厥,亦太阳初受寒邪,未郁为热,而便入少阴之证。少阴为三阴之枢,尤少阳为三阳之枢也。”他认为此方证属少阴病,并认为少阴为三阴之枢,四逆散为和解枢机之方。清代医家唐宗海认为四逆散为“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是肝脾同治之方。其在《血证论》中云“若是腠理不和,遏其阳气,则但用四逆散。枳壳、甘草,解中土之郁,而白芍以调其内,柴胡以达于外。斯气畅而四肢通,自不冷厥矣。”后世大多数医家认为本证为少阴枢机不利,气机壅滞,阳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四末所致[1]。

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认为四逆散方证虽在少阴病篇,若能善于加减,可治多系统、多种疾病,但其症四逆的病机却非阳衰阴盛、邪传少阴,而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气不宣通,故以四逆散加减调畅气机,常常收到良好的疗效[2]。导师姚魁武教授师承薛老,长期跟师学习过程中总结薛老学术心得,并结合自己多年运用此方临床经验,提出四逆散的病位主要在少阴经,病机为肝脾不调,阳气内郁,阴阻于阳,阴阳气血失调[3]。方中用柴胡入肝胆经,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养血柔肝敛阴为臣,与柴胡相配,一气一血,一散一收,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使气血调和;佐以枳实行气消滞解郁,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并奏升清降浊之效;枳实与芍药相配,行气活血,气血并治;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益脾和中。4药刚柔兼济,共奏疏郁透邪、调畅气机,宣畅气血之功,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2 用四逆散的经验

2.1 调畅气机,肝脾同调 姚师临床运用四逆散,往往抓住辨证中“郁”之病机,肝脾同调,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健脾和中。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人体气机的有序升降出入是脏腑功能正常运行、情志精神正常活动的基础。而五脏之中,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调达,主疏泄,与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密切相关,脾为先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至周身。“肝脾者,相助相理之脏也”,肝得脾运化输散之精微滋养,疏泄功能才能正常;脾得肝疏泄之功,气机和畅,运化功能才能不受阻滞,肝脾同居中焦,乃气升降出入之枢纽。肝脾在生理上密切关联,在病理上两脏的病变也彼此影响,如《金匮要略》便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肝脾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故在临床疾病防治过程中若遇气机失调、气郁不解等症,常用肝脾同调之法。

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世人多有情志不遂,更有饮酒、暴饮暴食、喜食肥甘厚腻食物等诸多不良生活习惯,以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血失和,甚则邪无去路而病延难愈。若肝脾气滞郁结,疏泄、运化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受阻,阳气内郁,不能受气血的敷布而不达四末,故病人可觉手足不温;若致气血津液升降输布失常,血行不畅,心气不足,心脉痹阻,则见心悸、胸痛等症;脾失运化,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加之多有肝木克脾之象,则可见头晕、头痛。

2.2 遵循经方比例,调整剂量 《伤寒论》原文言:“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南朝陶弘景对于仲景经方颇有研究,所在朝代距仲景时期300年左右,中医药所用度量衡制变化不大[4],其所著《本草经集注》中言:“六株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由此推算《伤寒论》原文所言“十分”即“二两半”。韩美仙[4]基于药物重量实测经方原本剂量,结合古今药量,推算出仲景本原剂量在散剂中的一两单位量值约为1.5 g,与汤剂中计量药量的一两单位量值形成10倍关系。故可换算出古方四逆散中四味药每味剂量应在3.75 g左右。原方所用药量较少,且做散剂,药效稍显薄弱。姚魁武临床运用四逆散,往往遵守其四味等分原则,并用为汤剂,常用剂量为各取10~15 g。

姚魁武临床运用四逆散时常辨证使用枳实及枳壳。仲景时期临床只有枳实一物,五代时期《药性论》首次将枳实和枳壳功效做了区分,至宋代《开宝本草》才首次将枳壳从枳实条目下分离出来,独立作为一种药物记载,最终确立为2种不同的中药[5]。枳实功效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元代《汤液本草》[6]认为“若除痞,非枳实不可”,且“壳主高而实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主气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本草求真》[7]中言:“是以气在胸中,则用枳壳,气在胸下,则用枳实。气滞则用枳壳,气坚则用枳实。”可见二者虽功效相似,但药性趋向不同,姚魁武常根据患者气滞病位及是否成“痞”,选用两药。

2.3 临证化裁 随着四逆散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四逆散作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并化裁、创造出了诸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因而被誉为“疏肝祖方”[8-9]。姚魁武将此方广泛用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胃痛、失眠、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等疾病证见肝郁气滞、肝脾不和者,皆可临证化裁。

《伤寒论》四逆散证条下言:“悸者加桂枝五分。”姚魁武临床治疗心悸,常用四逆散调和肝脾,调达内外,并遵照《伤寒论》的加减原则,取原方加桂枝通阳化气,其用量常为5 g,与甘草相配又可“辛甘化阳”,补阳气不足,平气机之逆乱,使得气机升降有序,木复生火,而心悸自止。

姚魁武以调肝运脾法治疗中期高血压病,多有良效[10],常用四逆散合天麻钩藤饮、越鞠丸加减。以越鞠丸加强疏肝解郁健脾之效,再以天麻钩藤饮清降肝火,又有活血、安神、化痰之效,刚柔并济,攻补兼施。

治疗高脂血症,常以四逆散合黄芪赤风汤、越鞠丸加减。高脂血症常见病因病机为长期思虑过重而致气血拂郁,四逆散合黄芪赤风汤和解枢机,条达周身气血。王清任谓黄芪赤风汤“流通周身气血,无处不到”,尤适于此气血拂郁之候。且脾在志为思,神思太过,多损脾运,合用越鞠丸,不仅加强解郁之效,更可健脾助其运化水谷。

治疗胸痹,常以四逆散合丹参饮、黄芪赤风汤,或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胸痹患者胸痛发作常与情志相关,在丹参饮、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活血化瘀、宽胸散结的同时,加以四逆散疏肝理气,事半功倍。

治疗月经不调,常以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姚魁武认为,调经重在调肝脾。白芍合生地黄、当归、川芎可敛阴养血柔肝以补体阴;柴胡合香附、枳壳可疏肝理气解郁以调体阳;白术、泽泻、茯苓、甘草补脾气、除湿邪;热盛者可加用丹皮清热凉血;烦躁者可加一味百合,清心安神。

治疗失眠、更年期综合征,常以四逆散合交泰丸、小柴胡汤、百合知母汤、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等。对于肝郁气滞证见胸胁胀满、嗳气不舒、善太息者,常加香橼、佛手、醋香附、乌药,以加强舒郁、理气、和胃之功。

3 病案举隅

3.1 胸痛 赵某,女,50岁,2019年11月13日初诊。主诉:胸痛持续发作2天。现病史:患者2 d前因情绪激动后出现胸痛,以左前胸及肩背部为主,伴气短,持续发作,休息后不缓解,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胸痛持续发作,伴气短,欲手按其胸口,平时进食可,大便正常,夜眠质量可,月经正常。刻下ECG正常。舌淡红,苔薄,脉沉。诊断:胸痹心痛,气滞血瘀证。治疗:方用四逆散、丹参饮合百合地黄汤加减。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18 g,炙甘草10 g,丹参30 g,厚朴8 g,葛根15 g,桂枝10 g,续断15 g,杜仲10 g,百合10 g,生地黄12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予患者行冠脉CTA检查。二诊冠脉CTA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诉胸痛明显好转,服中药后汗出,影响睡眠。舌淡红,苔薄,脉细。治疗:上方白芍18 g改为10 g,去桂枝、丹参,加五味子12 g,麦冬12 g,炒栀子10 g。继续服药7剂,患者胸痛未再发作。

按:患者2 d前情绪激动,情志不遂,则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情志失和,则见胸痛;气郁胸中,胸阳被遏,经络失养,则疼痛连及肩背部;气逆于上,则兼见气短。患者情绪激动后出现胸痛,肝气郁滞之象明显,故选用四逆散,透邪解郁,调和肝脾。患者胸痛持续发作,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易致血瘀,加丹参,入心肝血分,性善通行,活血化瘀。加入厚朴,苦降下气除胀满。患者胸痛连及肩背部,加入葛根,味辛能行,通经活络;气遏胸阳,故加桂枝辛散温通。患者脉沉,续断、杜仲味甘性温,补肝肾,强筋骨,续断又有活血化瘀之功。肝阳有余,化热扰心,以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全方攻补兼施,阴阳并调。二诊患者胸痛好转明显,故去丹参;服药后汗出,影响睡眠,系桂枝辛散温通之力过强,故去之。加麦冬、五味子敛阴止汗。栀子泻心火而除烦,又可清泻肝火。

3.2 高血压病 蔡某,男,28岁,2019年4月6日初诊。主诉:发现血压升高1个月。现病史:今年3月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最高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希望中药治疗降低血压,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头昏沉感,进食可,大便正常,夜眠因昼夜换班而睡眠质量一般,刻下血压145/90 mm Hg。舌脉:舌偏红,苔薄,脉沉细。诊断:眩晕,肝脾气郁证、肝阳上亢证。治疗:方用四逆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天麻15 g,钩藤10 g,葛根15 g,炒栀子10 g,黄芩10 g,杜仲10 g,桑寄生10 g,茯苓12 g,炒酸枣仁18 g,百合15 g,吴茱萸3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诉血压本周稳定在140/80 mm Hg水平,自觉精神佳,刻下血压135/90 mm Hg。舌稍淡,苔薄腻,脉稍弦。治疗:前方钩藤10 g改为15 g,加珍珠母30 g,继续服用7剂,患者诉血压平稳,未见明显不适。

按:年轻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因素,使肝失疏泄,气机不调,脾失健运,痰湿内蕴,上蒙清窍,发为眩晕;阳闭于内,内郁日久则易化热化火,肝火上炎,虚阳上亢,其气更易郁逆,故血压升高难降。姚魁武以四逆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疏调气机,平肝潜阳,为其肝脾同调治疗高血压的思路体现。二诊患者诉精神佳,但血压仍偏高,故加大钩藤用量,并予珍珠母加强平肝潜阳之功。

3.3 心悸 吕某,男,35岁,2019年5月22日初诊。主诉:心悸心慌1年后再发作。现病史:患者自诉1年前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经治疗后好转,近期情绪激动后心悸心慌又再发作,伴眩晕。刻下症见:心慌心悸,伴眩晕,平时进食可,大便正常,夜眠差,胆怯感,多梦。舌淡红,苔薄,脉细,未及结代。诊断:心悸,肝郁气滞、心肾不交证。治疗:四逆散合交泰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生脉饮加减。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黄连6 g,肉桂3 g,桂枝10 g,煅龙骨15 g,煅牡蛎15 g,麦冬12 g,醋五味子12 g,百合15 g,丹参20 g,炒栀子10 g,炒酸枣仁20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诉症状明显好转,仍有胆怯感,舌淡红,苔薄,脉细。治疗:上方加珍珠母30 g,党参20 g,炙黄芪15 g。继续服用7剂。

按:少阳三焦塞遏,气机升降失常,影响心气可为悸;阳为阴郁,胸阳不振,影响心阳亦可为悸[11]。患者因情志不遂后心悸复发,治宜选用四逆散疏肝理气、调和肝脾,加用丹栀二药清热凉血。又有眩晕、夜眠差、胆怯感等症状,合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补心阳,安神定悸;生脉饮去人参,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交泰丸交济水火,取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其润下。全方阴阳通调,寒热并用,水火既济,以达到平律定志之目的。二诊心悸症状明显好转,加党参、黄芪加强益气补中之功,珍珠母滋肝阴,清肝火,平肝潜阳,安神魂。

4 小结

姚魁武认为四逆散证病机为肝脾不调,阳气内郁,阴阻于阳,阴阳气血失调,治宜调畅气机,肝脾同调。运用此方时,当遵循经方比例,调整剂量,并根据患者气滞病位及是否成“痞”,选用枳实或枳壳两药。姚魁武将此方广泛用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胃痛、失眠、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等疾病证见肝郁气滞、肝脾不和者,皆可临证化裁,又常与其他经方、时方合用,常获佳效。

猜你喜欢
枳实少阴枳壳
江津枳壳发展历史现状及对策探讨
中药枳实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我国枳壳产业发展现状与江津枳壳发展前景分析
“太阳-阳明-少阴”传变分期下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机要探析
张仲景运用厚朴、枳实探析*
从少阴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探析
枳实名中医的健康秘药
识别真假枳实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伤寒论》第282条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