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石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西安 710300)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各大高校都已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部分学生通过艺术特长、体育特长等途径进入高校学习,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给高校教务工作人员带来了较大挑战,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三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管理人员如何应对繁杂的学生档案,将学籍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是目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教务处未站在学生的角度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导致规章制度不够科学合理。学籍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系统管理制度不完善,分工不明确,缺乏专人监督及问责制度,学籍管理人员责任心较差,工作效率较低。第二,学籍档案管理不规范,学生档案是学生学术生涯中的重要资料,部分学校将学生档案直接交由院系管理,缺乏固定的保存场所,也无专人看管或整理记录,有些档案被随意摆放在柜子中,存在火灾、虫蛀等安全隐患。第三,对学籍异动处理不合理。对于学生转学、转专业以及应征入伍等学籍异动的处理不合理。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绝大多数专业都是之前接触较少的领域,由于未知和不了解,很多学生存在所学非所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转专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和条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获得转专业机会的可能性较低,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课程安排不够合理,缺乏统一规划。
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是“三风”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学记》中曾提到过“教学相长”的概念,是指教和学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提高。但是,部分教师仍侧重于教的方面,不注重教的效果。部分任课教师只是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未做过多的知识拓展,学生不能有效地吸收所学知识,有问题也无法及时反馈。部分学校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没有明确学籍管理教师的职责,未形成完善的系统化管理体系,部分教师忽视学籍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处于被动管理中,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学籍管理工作并非简单的文件整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科学整理并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高校中部分学籍管理人员是临时聘用,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学历水平良莠不齐,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指导,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不利于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部分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缺少服务理念,注重教育忽略服务,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教育的管理对象,而未将其看成是接受服务的对象。随着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管理人员也应紧跟时代步伐,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适应智能化办公模式。但是,仍有部分学籍管理人员不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不会运用数据库进行处理操作,数据采集仍通过手动录入,导致工作量加大,重复性操作过多,准确率降低,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高校学生信息繁多,学校为了长久保存学生信息,会购买或自主研发学籍管理系统,但部分学籍管理系统不够完善,会出现服务器无响应的现象,学籍管理系统开发和后续维护成本较高,管理质量和效果不理想。此外,学籍管理处信息更新较慢,学籍管理工作缺乏创新理念和方法,导致学籍管理制度落后以及业务流程陈旧,学籍管理系统亟待完善。
“三风”建设是一所学校长久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思想的综合体现。学籍管理是学校“三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体现学校的综合实力,加强科学、精细化的学籍管理对明确办学导向,推进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学校的声誉越来越好,生源方面也容易招到更优秀的学生。
目前,高校学籍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管理,会造成学生信息混乱,也不利于高校“三风”建设,面对现存状况,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应当认清当前发展形势,改变落后的管理观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好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配合和服务工作。
学籍管理贯穿学生整个培养过程,健全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教务处是学生学籍的直接管理部门,学籍管理是指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校期间一系列的培养过程(比如学籍变动、考试成绩等)的管理。管理制度不能由学校单方面制订,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兴趣发展以及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学籍管理制度要在规范的基础上,适当提升管理制度的灵活性,注重因材施教,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学生在刚进入高校时,对于部分专业之前很少接触过相关领域的知识,难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因此,建议新生在大一时期多了解所选专业的特点、前景,并结合自身优势,找到专业学习的突破口,提升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对于不符合转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发掘其他方面的潜力。制订和完善相关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有关学籍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例如,将学籍管理制度撰写到学生手册中,使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和规定,将学籍管理制度透明化。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学校对于学生档案应做统一规划,并设专门部门负责,提供档案柜、电脑以及打印机等相关基础设施。认真做好档案出入记录,务必做到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对学生奖惩、升级降级以及学籍异动等做好及时记录,秉持严谨客观的档案管理态度。建立监查制度,相关督查部门应不定时对学校学籍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并责令其改进和完善,进而提升学校学籍管理工作质量。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教师占主导地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学籍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应转变惯性思维和传统理念,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教师要合理安排课程,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要多关注本专业培养目标及选课信息,勤学好问,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重点难点知识,并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效果,方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师也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学生管理。
科学、精细化的学习管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面对大量的学生信息,要想实现科学精细化管理,离不开智能化办公系统的支持。除了开展常规的学籍管理工作外,学校可以购买或者自主研发学籍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登录系统自行选课、查询成绩、了解培养目标等。学籍管理系统为师生带来了便利,但是各高校的信息化程度不同,具体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信息技术部门可以协助高校建设并优化学籍管理系统,使学籍管理真正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目标。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籍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是目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完善学籍管理系统要求各高校听从相关部门统一指挥,协调运转,提高学生及教职工对学籍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保证权责清晰,职责分明,按照规章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提升高校学籍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引入先进的学籍管理系统后,对学籍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高校里有部分学籍管理人员相对比较传统,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不熟悉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操作。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管理人员也要从发展角度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熟悉学校规章制度,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进行自我总结,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一,提升管理人员和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应聘标准,提升教师资源质量,促进高校的发展。因为成本问题,许多高校压缩教师编制,行政部门教师身兼数职,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根据现实需要配备合理的教师编制数量,保证行政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第二,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多组织学籍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学习,熟练掌握学籍管理相关政策及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索学籍管理的优化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管理水平,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完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采用灵活用人、奖惩结合的方式,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服务意识,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学籍管理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培养全过程,科学、精细化学籍管理工作对学生、教师、学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高校“三风”建设的重要环节。新时代下,高校开展学籍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项挑战,更是走向完善的过程。应改进学籍管理手段,转变管理理念,为学籍管理系统的优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打造高水平的学籍管理队伍,为实现教育科学化、精细化奠定坚实基础。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与现状,从实际出发,开展科学、精细化学籍管理,促进高校“三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