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媛媛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长春 130000)
产教融合在现阶段已成为职业教育落实的重要途径,社会各界都对其给予高度关注,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职业院校的发展,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程度,将其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从各个层面对其给予支持,将产业融合模式作为推进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外对高职教育及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要早于我国,并一直在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模式,进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中将产教融合实现高效应用的国家有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获得的成就在世界位居前列。
根据主导主体的差异性将国外产教融合模式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主导主体为企业,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均是这类模式的代表;第二类主导主体为学校和企业,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为这类模式的代表;第三类主导主体为学校,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就是代表,常见的职业教育学院就是这类模式,简称为TAFE。对国外发达国家产教融合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其中仍存在共性,一是重视立法,在产教融合发展中制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与资金保障;二是结合实践,根据国家发展现状采取合理的产教融合措施,将生产与教育进行整合,实现产业界与教育界的双重发展;三是引入社会力量,构建职业学校与社会的整合,引导学校提高教学效果;四是构建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挖掘企业利益需求,与学校达成合作。我国在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国内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可从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一是以顶层设计为方向,从整体层面构建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基于高职院校自身现状及地区经济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协调育人机制。现阶段,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已达成共识,将产教融合作为践行模式,对产教融合的概念、理论、途径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我国产教融合的研究目前存在一些不足:(1)在产教融合概念研究中,我国学者通过不同研究角度对其加强了解,但仅有广度,缺乏对产教融合概念的深度研究,研究缺乏深入性;(2)在理论模型研究中,我国学者会引用多种理论,并结合其他学科展开研究,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依然存在分歧,理论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3)企业参与程度不高,校企模式在实践中缺乏合作深度;(4)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在落实过程中,关于融合方式、融合机制、相关职责等细节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依然停留在顶层设计层面。本研究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从落实现状、融合途径、协同理论引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产教融合深入发展提出参考性意见。
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要想取得良好成效,离不开合理政策的引领,我国意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但从整体来看,部分政策较为笼统,对产教融合起到的指导作用有限,有效性有待提高。
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通过与部分人员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到企业在这方面的参与意识较为淡薄,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得到企业的支持与配合,许多受访者表示“企业不愿意合作”“企业合作动力不足”“企业得不到激励”。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原因体现在多处:(1)学生的成长需要较长时间,企业出于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风险;(2)即使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但他们将来毕业之后未必愿意留在企业中,企业的投入得不到回报;(3)在制定产教融合政策时,过于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的利益。
在产教融合中,高职院校是另一大参与主体,高职院校的参与热情、参与形式等都会对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从目前产教融合发展在高职教育中的推行情况来看,企业动力不足是一个明显问题,准备不充分。在访谈中,许多受访者表示“学校部分专业找不到合作企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相应的企业工作”“学校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比较少”,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职业规划、科研等方面不够完善。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不只是要在企业的帮助下组织实训实习活动,还应该与企业一起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从多个层次、多个领域进行合作。在访谈中了解到,多数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的优势表示认同,但融合只是停留在浅层。有些受访者明确表示“当前有些专业的产教融合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安排到企业实习,没有发挥出这一模式的价值”“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多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并没有真正形成共赢局面”。产教融合层次不深的原因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未形成协同,没有以共同发展为前提获得利益,合作停留在表面。
本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收集,同时结合实践调研资料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引用协同理论对其协同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为高职教育发展提出推进性建议。本研究存在以下意义:从现实层面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情况展开分析;应用协同理论对产教融合展开分析,发现其存在的协同价值;构建协同理论与产教融合的整合发展机制;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提出推进性建议。
在理论意义方面:第一,丰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的新途径。现阶段,我国学者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中主要以三重螺旋模型理论、治理理论、演化博弈模型理论为主,而本研究提出协同理论这一新的研究路径主要是探索其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作用价值,进而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提出新的理论方向与参照。第二,丰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理论体系。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过程中,采取访谈调查、文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外部环境与内部发展对产教融合产生的作用影响,提出协同育人机制,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进行更多的理论思考,丰富这方面的理论体系。第三,丰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方向。现阶段,学术界认为可从经济或教育层面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展开研究,在研究中可引用这两个学科领域的文献理论。本研究提出的协同新途径是根据应用价值构建协同机制,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多学科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在实践意义方面:第一,加强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现状的了解,采取文献收集、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现状展开研究,从多层面、多领域了解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现状。第二,基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本研究发现目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存在针对性不强、缺乏动力、准备不充足等问题,于是在问题分析中引入协同理论,从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提出改善建议,为解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参考,促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第三,从实践层面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落实指明方向。本研究在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现状进行明确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在协同理论的作用下落实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从实践层面为其发展提出新途径。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占据较高比例,基于产教融合的落实目前已获得诸多成就,但其在落实期间也存在限制性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未在实践中引入协同育人机制。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展开研究时,需将协同理论引入其中,基于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为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研究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基于调查法与文献法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明确理论与实践的匹配程度,了解协同理论,分析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协同特征,明确协同理论在产教融合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具体情况,从外部与内部层面探究协同理论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中的应用机制,并选择相关案例展开分析;根据协同理论与产教融合的结合研究,为其发展提出可行性参考建议。
具体研究思路如下:第一,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充分了解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现状。第二,采取访谈法,从相关人员口中了解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现状。第三,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协同特征展开分析,明确协同理论对其产生的价值影响,从理论方面给予帮助。第四,对搜集的文献资料与访谈内容进行整合,从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探究高职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应用情况进行探究。第五,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性改善建议,深入落实协同育人机制。
在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进行研究时,以实际调查和文献资料作为参考依据,进而提出协同理论这一新的研究路径,其主要创新之处及特色在于:A.研究方法。课题组在研究时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等。通过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现状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以文献理论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并通过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机制构建进行验证与补充,进而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B.研究内容。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中,探究引入协同理论所产生的作用及影响,进而加强对协同育人机制的了解,同时在产教融合发展中引入这一理论,但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性方面探讨的还不够深入。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中,主要以协同特征、协同理论、协同作用为切入点,进而明确其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积极影响。
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中,协同理论的引用对其具有推进性与引导性。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存在诸多协同特征,包括开放性、不平衡性、目标性,协同理论在内部与外部层面均能起到积极影响,这足以说明其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二者适切性展开分析,课题组主要采取文献研究与访谈调查的方法对协同理论所产生的外在和内在影响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机制,从实践层面为其提出新方向,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提出改进措施,让其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为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入落实产教融合模式,将教育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与推进,构建良好的融合发展机制,为高职院校发展规划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