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因材施教”理念和培养能力的病理教学改革—以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课为例

2023-01-05 02:19林思彤张凤友潘如冰叶新青杜春平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组织化学实验课理论课

林思彤,张凤友,潘如冰,叶新青,杜春平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广西南宁 530021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肿瘤病理学诊断中日益广泛应用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不同肿瘤细胞所表达的特异性抗体,了解肿瘤细胞的真正来源。近年来,随着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抗体的不断研发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病理诊断、鉴别诊断,为肿瘤的预后及用药指导提供了客观依据[1]。因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不仅是病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病理科接收广西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见习生、实习生、轮转研究生及病理规培生,并设置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培训课程。 面对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基础及不同层次的学生,探讨病理科如何在繁杂的工作中保证带教工作质量,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应付带教任务。近年来,为了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能胜任”的医学人才,该科不断自我反省,对带教工作不断探索改革,深化“因材施教”教学理念,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生,为其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并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方式的调整,激发学生的创作力、想象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1 免疫组织化学课现状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课授课模式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是以授课教师为主体,通过语言描述及PPT演示进行授课,该模式能够保障课程的严谨性[2]。但医学系的学生接受的理论课繁多,免疫组织化学的知识体系与生物化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密切相关[3]。 而生物技术专科实习同学由于相关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知识的繁杂极易让同学有模糊、不理解的感觉,因此很容易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及主动性不足。此外,在对轮转研究生的实验带教中,发现许多同学在老师带领下能进行比较简单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流程操作,但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实验室时,就会出现许多问题,更不懂如何改进方法和解决问题,而且对老师指导中强调的注意事项及每一个步骤的作用, 也没有充分掌握。反思带教工作,可见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很好地评估同学的理论基础,增加同学们学习压力。 理论课的授课存在教学内容僵化等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是单纯地输出,将知识点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验课仅按实验步骤简单指导,不能让同学印象深刻,不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2 免疫组织化学课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免疫组织化学课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深化“因材施教”理念,实施个性化教学,并对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授课内容、方法和方式都进行了探索式的改革。

2.1 深化“因材施教”教学理念,针对不同专业,制订不同学习目标

“因材施教” 既是一种教育思想, 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在于以学生为本,通过对学生准确、全面的了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对个体差异和学习情况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符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以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4]。

2.1.1 制订不同目标 通过初步考核, 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病理本科专业的同学和病理规培生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在病理科实习前均经过见习,对病理科每个环节均有所了解。未来他们大部分将从事与病理相关的工作,不管未来从事的是病理诊断或是病理技术工作,都须对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与结果判读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教学中对他们的要求会更高,给其设定的目标包括掌握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结果的准确判读,熟悉技术操作流程等。 生物技术专科的实习同学相关专业知识比较薄弱, 未来可能从事病理技术相关工作,对其设定的学习要求则是掌握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原理和技术操作流程,并为其建立对病理知识整体框架的熟悉。轮转的研究生在其科研实验中均需要独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操作,对其要求是不仅要掌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这门技术及解决实验差错的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独立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科研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5]。

2.1.2 侧重点不同, 合理分配带教老师 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侧重点不同,分配不同的带教老师及不同带教任务。病理本科专业的同学和病理规培生主要以诊断医生带教为主,侧重于阅片实践中,熟悉免疫组织中每一个抗体的意义,比如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作用,在疾病诊断中抗体组合的意义;技术带教为辅,熟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流程,并能识别技术差错,如常见的“假阳性”及“假阴性”。 生物技术专科实习同学则是以技术带教为主,掌握好免疫组织技术的操作流程,每一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及意义,同时应具备处理解决实验突发事件的能力,比如对于免疫组织化学中常见性问题,让他们找出原因、解决方法及防范措施;诊断医生带教为辅,掌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简单判读及抗体的意义。 而对于轮转研究生,重点要培养其独立自主的科研实验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需由经验丰富的免疫组织技术带教为主,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查阅相关文献,思考实验原理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6];此外以诊断医师带教为辅,掌握简单的结果判读。

2.1.3 针对性教学 免疫组织化学的原理涉及生物化学课程,生物化学是医学系列一门比较枯燥难以理解的课程,针对病理基础薄弱的专科生物技术同学,多增加其病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 提炼病理学的重点难点知识,帮助基础“薄” 的同学消化吸收, 强化记忆与理解,增“厚”其病理理论知识[7]。 病理专业同学和病理规培生则侧重增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判读的准确性,尤其涉及到患者用药的指标,要进行反复强化,并定期阅片考核,提高病理诊断水平,同时让其意识到自己的一点偏差,可能会导致患者失去一种治疗方式或者付出昂贵的费用却得到无效治疗的后果,在潜移默化中向他们灌输诊断医师严谨性的意识。 而轮转科研型研究生,后期其将独立进行自己的实验设计和操作,针对其在自己的实验中,经常由于细节的不注意和解决问题能力差的共同弱点,多安排实验操作课,增强其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比如科研抗体的浓度、修复方式均需要自己摸索, 方法不同或操作不当都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因此研究生在实验前需对操作的抗体用途、作用及染色条件进行充分的查阅了解,提前做好方案,当实验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能自己找到问题的关键,解决困难。此外,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为师生间搭建平等、自如及互助的微信平台,使个性化的问题得到专门专业的解答,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升教学实效性[8]。

2.2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方式及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力、想象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课不能是实验操作流程的简单讲解,照搬课本知识,要让同学掌握技术原理,熟悉每一步操作步骤的作用、 注意事项及如何判读实践结果,还要让实验课回归其本质,激发同学们的探索能力,提升其想象力、创新力和团结协作能力[9]。优质的实验课不是简单地按部就班传授操作流程,实验流程是无数研究者们不断实践操作验证并改进创新形成的操作流程,也是无数次失败后的总结。如果只向学生传授成功的方法,而没有指明错误的原因,那么课程是缺失的。此前的实验课重在传授简单的实验操作流程,过于枯燥简单,为了让学生对免疫组织化学课有更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问题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中对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授课方法和方式都进行了改革,融入了多年工作过失经验及教学心得体会,并对病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1 引入优质微课, 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探索 为了让这一教学课程深刻而通俗易懂, 生动而富有活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理论课进行了启发式、对比式课堂教学探索,并引入优质动漫微课,为同学生动地展示免疫化学变化过程,通过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让同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深刻理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理及实验操作内容,同时,将不可见“抽象的内容”转变为可想象“通俗的物品”,比如免疫组化原理中涉及到的“抗原与抗体结合”是肉眼无法看见的,“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变成是 “探测卫星寻找靶向目标的过程”,把组织细胞中“抗原”比喻为卫星探索的“靶向目标”,滴加的“抗体”比喻为“探测卫星”;结合遇到的阻碍即是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形成的“大分子网络”,如何打开这个大分子网络,暴露目标即“抗原”,则要进行免疫组织技术“修复”。如此,引导启发学生步步深入,不断求索,让教学内容更为生动鲜活,让同学们深入理解免疫组织化学原理。

此外,对大量实验失败操作引起错误及技术改良后的染色图片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对比正确与错误操作步骤而产生的不同结果病理图片,让同学对操作步骤的“雷区”印象更加深刻,对优化流程后产生的更好实验结果的染色图片进行展示,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而在诊断阅片带教中,通过误判病例引起后续诊疗的差错为导入,为同学们未来从事这项工作敲响警钟,深化医务工作人员要扎实理论基础、端正工作态度的理念,避免工作差错给患者带来危害。

2.2.2 回归实验课探索本质,提升创造力、想象力和团结力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除了“厚基础”外,也要重视实践及思维能力的培养[10]。 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课是医学生实践的一门课程,更是科研中常用的一门实验技能。 为探究如何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及思维能力,实施了教学授课改革,实验课开展分组教学,实施启发式、提问式及互动式的教学,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开展基于问题和案例学习的讨论课,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11]。 在实验课中,进行分组实验,每组实验的条件不一致,通过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比较实验结果的差异,同学们就会主动地去反思,“为什么会得到与别组不同的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思考,彰显了“以人为本”“提高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课堂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探索,对病理知识的认识变得越发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也逐步形成[12]。 “分组对比”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 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整改效果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课是病理学中一门专业课程,为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病理学提供基础支持,非常重要。 正视学生个体差异, 根据其内在特点与需求的差异化,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实现基础素质协调发展,深化“因材施教”理念,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13]。 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同学们不仅充分掌握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而且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知识理解能力、求知能力、创新能力,使“知识传授”与“探索精神”同向同行。为了保障融入效果,有待建立更多评价模式,探索创新精神引领、实践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于一体的教学目标,让同学们掌握所需知识,达到学习目标,以满足不同医学岗位的需求。

猜你喜欢
组织化学实验课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卷丹的显微及组织化学观察
勘误声明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有趣的实验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植物地上部位叶的组织化学研究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