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提问,不仅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优化提问,设计出更具实效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全面的成长与提升。
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之中,直至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把握提问基点,有针对性地引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十分感兴趣,于是趁机向学生提问:“如何看待鲁庄公这一人物?他是昏君还是明君?说说理由?”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由于鲁庄公目光短浅,对战事一窍不通,一些学生可能认为他是昏君。而鲁庄公虽然不懂得兵法,却善于用人,有的学生可能据此认为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分析问题,从而有效挖掘其思维潜能。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后,自然会自主、认真地参与学习,并且从文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而深入理解课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还要把握提问的时机,针对学生的思维困惑设计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创造良好的平台,这样才能够带领学生突破课堂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上册《背影》这篇课文时,学生大都知道第1段具有开篇点题的作用,但对于第2,3段的写作意图却存在困惑,笔者由此设计问题:文章通过写“我”和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看似与文章主旨没有多大关系的第2,3段呢?它起到了什么作用?该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能够引导学生理解这两段是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状况,为写“背影”烘托氛围,为凸显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并与父亲送儿子时的满腔温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思维困惑的解决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由于学生的性格、爱好和成长环境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开放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将重心放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上,而应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过程。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例如,教材七年级上册《春》这篇课文的作者借助春天的事物抒发情感,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笔者据此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有没有认真观察过春天呀?春天是什么样的景象?”学生对春天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所以回答自然也各不相同。于是,笔者继续引导:“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它和你想象中的春天是一样的吗?”以此来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促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对文本内涵及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更加立体的感知。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创新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找准提问基点,确保提问的针对性;把握提问时机,确保提问的引领性;开放提问内容,确保问题的启发性三个方面入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和探究,并从中收获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为后续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