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诗雨(辽宁省新民市于家窝堡学校)
史料指与历史相关的实物、文字等在研究或讨论历史时所用的信息资料。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建立全面的认知,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展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应当灵活引入相关史料。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核心素养,以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必须调动学生自身学习动机。有些史料具有情节性、趣味性,有助于触动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猎奇心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镶嵌绿松石的饕餮纹铜牌饰的照片,展现了夏朝的工艺水平、审美标准和文明进程,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产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又如,在教学教材“远古的传说”这节课中尧舜禹的禅让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舜受父亲、弟弟多次加害而都脱险,且仍然坚守孝悌”的故事,印证禅让是以德、贤、能而为,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再加上故事的传奇色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激发兴趣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教师在引入史料后,需要向学生说明其性质,让学生区分正史和野史,树立严谨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脉络。初中历史知识庞杂,厘清历史脉络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记忆历史知识。但是,历史教材受制于篇幅,不能完整展现历史的全貌,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史料,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历史脉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教材“秦末农民大起义”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依次为学生讲解“秦始皇陵”“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刘邦斩白蛇起义”“火烧阿房宫”等历史事实或故事。这组史料反映了秦始皇因修骊山陵、阿房宫而增加赋税、徭役、兵役的问题,还对应了历史的发展时间线。因为这些史料具有直观性、情节性、生动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记忆这段历史,理解本节课的历史知识。
丰富的史料是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深化学生历史认知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丰富的历史素材,让学生辨析真伪。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也需要为学生提供能够激发其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材料。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史料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例如,教材“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这节课,教材只用“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简短介绍了西晋建立的背景。对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阅读《三国志》中“三国鼎立”之后的章节。通过拓展阅读,使学生充分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了解魏国的实力如何增强,以及吴、蜀怎样日益衰落,从而实现对历史的深化认知。
历史教学应当由知识本位转为素养本位。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应当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发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教师使用史料,可以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在教学教材“秦末农民大起义”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组史料——“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时鱼腹藏书”“刘邦斩白蛇起义路遇老妪夜哭白帝子”,然后提出问题:大家觉得这两个历史故事是真实可信的吗?试判断这两个史料的真假,并说明理由。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辨析史料,使学生认识到迷信是反科学的,但在科学水平不高的古代,民众确实是可以被这些迷信行为、现象所蛊惑。因而,可以判断鱼腹藏书、斩杀白蛇等可能是真实事件,而老妪托梦夜哭白帝子则是捏造的。通过史料辨析的过程,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材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可以帮助学生认知历史,有效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教师应当灵活引入史料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梳理历史脉络,拓展历史视野,深化历史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