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2023-01-04 15:34雷加鹏盛新勇雷嘉蕾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3期
关键词:高素质双师双师型

雷加鹏,盛新勇,雷嘉蕾

(1.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2.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聊城 252000)

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行业产业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对人才需求的提高,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1]。“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体力量,是实现此目标的动力源泉,更是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培养一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对推进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产教融合视域下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1.1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内涵

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旨在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2]。2022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职业岗位,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3]。深入推进高职教育与行业产业的产教融合,大力实施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适应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1.2 产教融合视域下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为了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建设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等。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必备选项[4]。

“双师型”教师是表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存在合理性的标志之一,对于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结合高职教育的服务对象和发展目标,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其次应该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最后应有优良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3 产教融合视域下 “双师型”教师的情况

1.3.1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扎实

“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双师型”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意味着必须要有敬业爱生的职业道德,能够做到热爱高等职业教育,喜欢高职教师的这份职业,进一步爱护高职学生。但是目前从事高职教育的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一定的认同感[6]。其次“双师型”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目前“双师型”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在“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育心理学”却有不足,造成教法单一,课堂中对于学生的不活跃、不积极的情况应对不足。最后“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但由于教师任务重、工作量大等情况,其专业实践能力尚待加强。

1.3.2 “双师型”教师来源结构不够优化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7-8],是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教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依靠力量[9],为行业产业培养优秀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过程中,存在追求高学历、不注重实践经验的现象[10],这类教师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对与行业企业对接、技术应用等领域缺乏认识,较难将理论知识和行业产业相融合,无法做到直接服务产业升级深层次的“双师型”。而企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受到学历、职称、年龄等因素限制,无法全职引入高职院校。久而久之,造成“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无法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

1.3.3 “双师型”教师考核与激励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并不统一,部分以“双证书”为界定,部分以“双职称”界定[11]。然而无论以哪种形式界定,目的都是为了能服务于行业,促进产业发展。目前来看这种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比较少,首先受限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规模,高职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较大,难以抽出太多的精力去进行技术服务或应用。其次,现有企业亟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高职院校受限于资金设备,无法保障解决问题的相关软硬件,导致教师技术服务或应用的实际行动也大打折扣。最后,“双师型”教师评定后,若是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没有后续的考核措施,那么“双师型”教师难以完成自我提升。1.3.4“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双师型”教师有多种培养途径,但是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的途径却不多。一方面,现有的“双师型”教师定义模糊,认定标准尚未统一[12],导致培养模式不同。现有的培养多以双证书或双职称为导向,而且颁发证书的机构较多,无法有效鉴定“双师型”教师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产教融合的另一主体单位——企业,在涉及企业产品的关键技术、保密要求等问题上,仍然无法对参与实践的教师全面公开。

2 产教融合视域下 “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的研究

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是“双师型”教师锻炼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教师自我素质能力的有效方案。笔者在产教融合基础上,探究了以下几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2.1 丰富入职培训内容

丰富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入职培训内容,不仅限于学校规章制度,更应该邀请国家级、省级教学水平比赛、技能比赛获奖教师、高水平的行业带头人、优秀的企业高技能人才,通过丰富的案例传授经验,对新进教师进行正向引导,培养新进教师的专业道德,拓展新进教师的视野,提升“双师型”教师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自身专业素质的持续提升。

2.2 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高职院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认定方法。要考虑到高职教育中不同的专业、不同阶段的教师,采取不同的认定方式。如电子商务、制造、艺术设计在认定上应有所差别,助教、讲师、教授在认定上也应当有所差别。

2.3 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完善引入制度

2.3.1 完善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入制度

高等院校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应完善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入制度,大力引入高层次人才。或以国家级、省级技能荣誉为主要依据,引入企业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员;或以国家级项目为依据,引入前瞻性和实用性兼备的博士研究生。这种高层次人才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加以优良的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能力进行技术应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出适应行业产业的高素质人才。

2.3.2 完善“双师型”教师引入制度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通知,要求自2020年起,除“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外,基本不再从未具备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

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招聘都需硕士研究生学历,而在行业企业工作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可申请认定中级工程师资格。高职院校若要快速转型发展,吸引更多企业行业优秀人才,需改革招聘制度,使符合条件的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优秀的能工巧匠来校应聘后能获得相应的职称。

2.4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

高职院校须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并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完善的奖惩制度作保障。比如检验制度、项目实施后的过程监督制度、项目完成后的走访制度、项目的激励制度(起始过程激励、中间过程激励、验收通过后的激励)。在评定成为“双师型”教师后,也要有一系列的措施进行督促和激励,比如职称评聘倾向于具备“双师型”资质的教师;完成技术应用项数或者服务金额等条目,以此督促“双师型”教师真正服务于社会。

2.5 自主培养“双师型”教师

2.5.1 学校内部老带新

为了让新进教师或缺少技术应用实践的教师更好地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可以由高素质、高技能“双师型”老教师进行引导带入[13]。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老教师的带动,新教师以参与横向课题、技术服务等合作形式,增加实践经历,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5.2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集散结合,柔性安排

(1)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教师的企业实践与所在区域的行业产业应该相关联。鉴于行业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教师对于实践场所的需求,在两者融合度不高的前提下,可以政府为媒介,行业企业为主体,与学校搭建实践平台,实施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模式,规定实践内容和实践时间,引导教师完成自我提升。

(2)集散结合,柔性安排。以集中实践和分散安排学习相结合,着重利用暑假时间进行技能学习与提升,利用其余时间与企业洽谈合作业务。暑假时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期大部分时间在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深度学习先进知识。后期少量时间在中小微企业实践,完成中小微企业认知并准备就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升级、技术应用等寻求合作的机会。

2.5.3 自主培养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

鉴于高职院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现状,学校内部应当深化机制改革,完善博士层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大力推进博士生自主培养模式。

2.6 拓展“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

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拓宽“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聘请行业领军人才开办讲座,进行学术交流,拓宽视野;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等比赛,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提升自身的技能;积极与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吸收先进经验,弥补不足之处;利用好国培、省培,学习行业产业的先进技术;深度实施校企合作,积极与企业交流等。通过一系列不同的培养渠道,尽快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水平。

3 结语

产教融合是指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依托各自优势资源,以协同育人为核心,通过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4]。高职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促进行业产业的升级发展,离不开“双师型”教师,更是要着重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出发,结合行业产业,多措并举,拓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在培养过程中使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14],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同时反哺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高素质双师双师型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