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囡
(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在十四五建设之际,高等教育教育教学供给不断丰富,新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激烈的碰撞,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寻求着划时代的创新和变革,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如何实现双向互动、多态势融合已成为改革的核心关键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塑造、学生管理等价值发挥,使得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生命周期生态化发展。
1.1有利于提高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开展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大纲,也是立德树人的优质“主库”。但是课程教学资源如果不及时丰富、补充,不及时与时代、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相联系,不和管理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就容易使得思政课堂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将鲜活丰富的学生管理素材与教材核心知识内容充分结合,预设与育人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导艺术生形成对党史国史的正确认知,使得思政育人过程充满活力,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整体提高艺术生民主政治意识,促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蕴含的历史必然性。
1.2有利于坚定艺术生民族自信
随着全球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演进,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趁虚而入,试图利用各种拙劣手段否定历史,尤其是通过否定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来否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合法性等等,以所谓的“真相”歪曲历史真相,引起社会尤其是出于价值观“孕穗期”的高校艺术生对党史国史的质疑。所以,作为思想主流价值教育阵地,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和管理工作双向同轮,加强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浸润和渗透,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反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用正确的历史知识和思想武装艺术生头脑。
在《中国制造2025》大国制造战略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的远景目标要求下,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应切实“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自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革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机制的构建尚在起步探索阶段,诸多因素制约着立德树人的有效性,教育方式僵化、师资队伍不合理、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技能专精但文化底蕴失调等问题凸显。
2.1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机制偏颇
虽然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已逐渐认识到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性,以塑造艺术生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才培养主要任务之一,但是其重技能训练轻思政育人的思想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其人才培养体系仍以技能学习、实操为主,以专业课程的教学为重,并未将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全员、全方位放在首位。另一方面,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方式单一化,并未实现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全面契合,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概论》等课程中、主题班会、班级活动中单一、机械的进行思政教育内涵的灌输,并未在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文化建设等方面将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高度融合。
2.2教师队伍创新意识不足
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是艺术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其整体水平决定着思政教育的宽度、管理工作的高度,决定着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但是思政教师并不能厘清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情感培育,只是一味照本宣科,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组织课堂教学,对于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机制、环节、时机等几乎没有慎重思考,导致目前高校艺术生对国家大事、政治时事的关注意识不强,出现对未来职业认知不清晰、职业素养偏低、职业道德要求不高,职业奉献态度不主动等问题,影响了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成效性,制约着融入思政教育的宽度、管理工作的高度。
2.3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资源整合问题
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资源的整合度不高、各部门配合协调性较差制约着艺术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协同育人、同向同轮。高校将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任务下发二级学院,二级学院思政教师各自开展工作,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高度一体化的管理,导致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各自为政”,融合机制不够清晰、资源整合不够全面,育人效果无法衡量,使得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成为了形式化的硬性任务。
3.1全面统筹,建立机制
只有逐渐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文化育人、大环境育人”的良好机制,才能发挥牢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整体功能,将教材(承载艺术生政治信仰的实质载体)与育人价值目标(凝聚艺术生理想信念的精神载体)合二为一,让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在树立艺术生的政治认同中从纯粹的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首先,要形成师资队伍培养机制。高校要重点打造好党政团干部、思政教师、辅导员这三支队伍,以专兼结合、动态互补的原则,切实提高过硬三大队伍过硬的政治素养、熟练的业务能力、正派的工作作风;其次,形成和谐的思政育人和管理育人机制,将管理与育人有效结合,三大队伍需要择取优秀典型的党史国史材料,激发艺术生的情感共鸣,让家国情怀从艺术生的真情实感中流畅出来。如在组织“建国英雄”、“民族英雄”等活动时,可以当代英雄的典型事例导入,如卫国英雄陈红军,为艺术生讲述陈红军儿时的军国梦,到后期的与印军的英勇斗争,深刻体会陈红军保卫祖国、戍守边疆的军人信念,发自内心的认同现代军人用实际行动捍卫疆土的中国军人革命本色。这种育人方式能够升华艺术生的个人情感,将对中国军人的敬佩之情转化为个体生命感悟,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和管理育人正能量。
3.2合理规划,充实内容
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如果只是一味说教,并不能真正引导艺术生改变生活学习作风、树立正确的政治认同。所以,高校应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开展不能只拘泥于课堂或常规活动上,可以利用艺术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渗透思政育人内容,合理规划“教材资源”和“生活资源”,建好思政网,确保思政育人和管理育人信息的实时性,不断充实思政教育和管理育人内容,将国家、社会、学校最新思政动态、工作成果及时更新,让艺术生能够全面的了解到思政教育和管理精神、内涵,激发其产生“感谢党、感谢祖国”的情感共鸣,有效培养了艺术生的政治认同、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学科核心素养。
3.3延展空间,提高学生主体性
高校艺术生的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以活动型为主的,其内容庞博、类型多样,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个管理队伍要将政治理念、家国情怀等浸润渗透至每一个环节之中,融合“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空间,切实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相统一。如,在深入学习“民族主义”为主题的教育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历史小组”和“现实小组”,开展从历史和现实两大主线出发的小组讨论,两大论据证明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还可以以活动方案的形式组织艺术生进行党史国史知识竞赛,竞赛当天邀请高校、当地优秀党员代表、老一辈革命战士参与其中,以实践活动激发艺术生向党献礼、向党靠拢的热情和决心,提升艺术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课内和课外两大教学空间的统一。其次,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管理模式,促使艺术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践行。所以,基于对话—民主理论视角,高校应将艺术生主体地位提升,以自我管理为主、教师监督为主的双主体育人模式,对艺术生行为规范进行引导、监督,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出现。如,高校可为艺术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号、微博或直播账号,将管理、运营等工作交于学生,在此过程中,艺术生不仅能够深度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且能够在实践中持续提高个体思政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3.4智慧育人,拓宽渠道
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在高校艺术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渠道的灵活度,开拓了智慧教育的新局面。但是,高校不能因此违背了育人规律本质问题,片面夸大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价值,而是应时刻关注艺术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要求明确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渠道,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形式。其次,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资源设计内容,将鲜活的家国知识设计成文字资源、视频资源、动画资源等,提高艺术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组织以“爱国主义”等相关主题教育内容时,将本地区的民族发展史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以鲜明胜多的形式鼓励艺术生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学习党史国史知识,因材施教,“谆谆善诱”,激发艺术生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积极性,切实解决核心素养中“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方向问题和“如何培养人”的方法问题。
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主要目的,管理工作则是在充分考虑艺术生个体差异性上,以引导其不断约束自我行为、规范个体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为目的,所以二者之间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以思政教育激发艺术生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以管理工作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够增强艺术生政治意识,形成科学的三观、养成以史明今的思维习惯,持续规范艺术生行为规范,谆谆善诱其不断强化政治认同素养,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