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会安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贵州 贵州 550000)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内容层次,且基于不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思路和方法,也需要灵活把握和有效调整。只有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落实好管理工作的方法和路径,才能确保在面向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体现出更加显著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得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基于管理工作的开展获得思想上的科学引导和实践中的有效指导。
1.1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路拓展提供参考
面向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具体的管理工作落实,在内容要求上也相对更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教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要求能够基于宏观政策和要求的提出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引进更加丰富的资源素材,促使教育管理工作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获得思路和实践上的全方位支持。从具体实践效果的角度上来说,有了创新思路的支持,实践效果的取得也就更加具有便利性和有效性。在现代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综合素质培养要求逐步更新和变化的背景下,应用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管理思路指导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1]。
1.2为取得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成效提供支持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非常讲求方式方法,不仅要对大学生群体表示出充分的尊重,也应当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提升学生自主意识方面对规范和制度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规范制度的依从性。在这一宏观目标的背景下,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在思路和方法上实现同步的创新,以便确保具体的管理工作成效能够突出地体现出来,所应用的管理方法也能够更加适宜于现阶段的高校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需求[2]。当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大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宏观的教育目标匹配度更高时,也意味着教育管理依然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1.3及时发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完善,这不仅是突出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科学方法,也是对比分析传统管理模式与创新性管理模式差异和优势的重要路径。当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得到充分应用后,传统管理模式背景下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可以被及时地发现。经过创新管理模式的指导和改良,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效果也能得到提升。对于当代的教育管理者群体来说,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实际上也是帮助大学生扫清其受教育过程中的障碍的有效途径。教师只要注重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调整和创新,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为大学生受教育期间的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服务和支持[3]。
2.1教育管理改革缺乏思想指导和充分准备
虽然在思想认知维度上来讲,现代高校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意识到不断创新和改良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在思想上的进一步拓展延伸力度不足,导致其并未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找到科学的创新路径和方法。目前,仍然有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上依旧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致于对教育改革和创新缺乏信心和动力。另外,从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具体落实方面来讲,一些创新的教育管理体系和方法的应用需要相应的客观资源条件做支持。部分高校在具体落实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工作时,由于未做好前期的系统性规划建设及相应的客观资源条件也迟迟不到位,导致教学管理改革在具体实施的效果上受到影响。为了更进一步的做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工作,首先从前期准备阶段入手做好相应的资源条件准备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4]。
2.2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
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维度上也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且这种方式方法本身也需要基于实践的需求而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5]。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师对于创新性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辅助工具、技术平台等缺乏充分的掌握能力和自主的掌握学习意识,因此一些创新性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无法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得到及时有效地落实与应用。这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使得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过程出现形式化较强的问题且不能发挥出教育管理提升给高校教育质量带来的明显成效。
2.3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的制度支持
创新性的制度支持是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虽然制度本身具有固定性较强的特征,但鉴于制度框架开展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保障其系统性制度框架本身的构建过程,也能够为教育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落实提供一定的思路。由此,也可看出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6]。当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加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等方面后,相应的管理制度也需要同步进行更新和完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存在有效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部分管理制度仍然仅有约束和控制为目标的项目内容。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本身的灵活性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足,缺乏了合理有效的制度支撑高校的教育管理过程,工作成效也必然会受到不良影响。依托管理支持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目标在实现上也会遇到更多的阻力和问题。
2.4基于思想维度的管理教育缺乏有效性
思想维度的教育和引导是提高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依从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但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仍然是以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为主要目标的管理工作的方法,也多以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为核心追求进行制定,并未充分发挥出思想上进行引导和管束的作用[7]。另外,基于现阶段的学生教育管理灵活性,要求思想维度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也需要在方式方法上讲求创新,避免单一的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的路径完成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这种思想上的管理力度和引导力度缺乏的现状,必然会导致一些实践性的教育管理要求无法顺利落实执行。
3.1为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条件做支持。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的特色办学核心内容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开展进行规划和分析。一方面找准创新教育管理的切入点和有效路径,另一方面也要从客观的资源条件入手,分别从师资团队的质量水平、客观上的教育管理资源条件、设施设备等多方面出发为创新完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一些先进管理系统的引入应用和创新性管理思路的改良实践,都是需要在前期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准备之后,才能在后续的实践应用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作为高校具体从事教育管理的教师和管理者来说,应当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为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的工作落实提供基础支持。
3.2注重教育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教育管理工作在具体执行落实时依托系统性和精确性更强的制度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高校方面不仅要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教育目标任务的完成要求制定指导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日常管理的全方位制度,还应当结合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一些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细节制度体系。通过激励性的制度或灵活性更强的制度的颁布,使得学生从主观上提高个人对教育管理制度的依从性。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逐步提高其思想认知状态,使其认识到自主管理重要意义的科学方法。作为教师,一些细节制度体系的创新和完善过程也能够激发教师在管理工作思路上的创新。针对具体的制度内容上来讲,为了全方位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可分别从专业学习维度和日常生活维度两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并且将制度与学生的日常绩效考核体系实现挂钩,发挥出制度的激励性作用,体现出创新后制度体系的积极作用。
综合本文的分析可知,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创新不仅要依托制度体系完成创新和优化,具体的工作落实中,从思想层面和客观环境条件层面为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高校教师应当认识到创新教育管理方法和思路对于取得更高层次的教育管理成效和状态所具备的重要意义,从而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不断执行落实创新背景下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求,促使新的管理工作方法和思路在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