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敏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福州 福建 350117)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为主动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从大到强、从扩大规模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刻,从1949年至今累计培养了约1000多万名硕士、博士,2020年首次突破300万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除了培养研究生扎实的学术水平之外,更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较高的政治觉悟[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2018年5月,教育部在出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办法,提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因此,高校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将“三全” 育人融入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开拓出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学生教育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3]。
当前,高校研究生的年龄层主要分布在20~25岁之间,清醒的认识并了解新时代研究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对于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4]。“95”后研究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青春、多元、先进的特点,并且还具有多变性等多种特征。研究生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文化素质,心理需求趋向于获得较高层次的成就需要然而,因为研究生的学习相对独立,教学和科研活动并不集中,使得研究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不充足。此外,大多数研究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对于即将步入社会、承担家庭重任的他们也面临着就业、经济、婚恋等多方面实际的困难和压力,研究生存在着明显的抗压性问题[5,6]。因此,
2.1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势在无形中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压力
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西方势力长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高校研究生这一大人才资源成为西方国家争夺的目标[7]。当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促使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对研究生的学术要求也日益提高,“宽进严出”成为常态。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随之而来的学习、就业心理危机也不断涌现,而这些都影响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因此,如何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国内外的形势,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信息的侵蚀和渗透,提高研究生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重要任务。
2.2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潮流[8]。因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研究生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度很高。网络新媒体汇聚了大量的信息,以丰富的形式为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这也带给了研究生们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但新媒体技术信息内容传播的快速和随意,使得用户获取到的信息大多数是碎片化信息,缺乏深度和条理,难以形成网状的相互衔接的知识体系,同时还会出现信息偏差,无法辨别真伪。网络上不良信息和敌对势力的渗透也在冲击着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因此,若未能及时、有效地对研究生用网进行引导和教育,极易引发高校研究生的网络舆情危机。
2.3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也给每位研究生带来了不同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力。在大多数高校,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人员配比不足等问题,队伍人员配比几乎无法达到1:200的要求,专业人才也相对较少。同时,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聘、考核、培训等诸多环节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思想认识、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此外,高校研究生辅导员除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需要承担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学业指导、就业指导等多项工作,在辅导员工作中极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3.1优化“三全育人”教育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9月,由教育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之中[9]。对于高校务必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布局,充分发挥高校党政的领导作用,统筹校内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优化“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队伍的选聘、任用、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建立健全考评、奖惩制度,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在全员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研究生导师这一重要角色。2020年《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也强调了研究生导师要言传身教,不仅要做学生的学业导师,还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8]。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建立导师责任连带机制,尤其是学术诚信问题。同时,要积极邀请导师与研究生群体共建,加强日常生活中的联系,让导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了解并相互融入。
3.2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全方位教育教学体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贯穿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的情况下,不能仅仅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研究生进行思想价值引导,这样将无法紧随社会发展脚步,无法提供研究生的思想健康发展的需求。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梳理现有课程的育人成效,将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般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的各环节,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课程即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比如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等,这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隐性课程包含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加强对主流价值的引导。与此同时,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反馈评价机制,使专业课程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全方位的教育教学体系[10]。此外,隐性教育也体现在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加强研究生党团和班级建设,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赋予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让研究生在活动实践中根植理想信念。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网络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变革,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引导、综合评价等。一是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充分挖掘研究生在日常微博、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二是要积极搭建网络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线上平台作为日常课堂教学的延申,对学生的疑惑给予及时解答,力争做到“虚拟”与“现实”教育的相互融合。三是要积极开辟具有校园特色、服务于研究生发展需求的新媒体阵地,内容涉及学术研究、党团班级建设、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个方面,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四是加强研究生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网络认知能力和甄别能力。五是要健全研究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教育引导机制,不断加强研究生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建设,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干预并进行适当处置,切实保障高校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