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湘宇 姚雨竹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202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设置劳动教育课程”“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考核评价”。[1]2020年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劳动教育评价中提及:“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2]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的重点任务。[3]2021年11月,湖南省结合实际印发《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明确了关于“加强劳动教育评价”的3条举措。[4]
1.1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全面性
人员重视度的弱化和缺失,是导致高职劳动教育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全面性的主要原因。学生自我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中出现了较多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愿意参与劳动、不能感受劳动之美的现象,工作上不愿意选择脚踏实地的基础劳动性较强的工作,更倾向于一些类似网红、影视明星等,追逐利益较为轻松、崇尚享乐的劳动模式;教师的不重视,导致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劳动育人的价值很容易就被忽略、淡化,教师没有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未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更倾向于在专业课上资源的建设,缺乏劳动教育上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及资源内容上的更新。
1.2评价注重结果,轻过程发展
结构设置尚不完善不科学,是让高职劳动教育评价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发展的重要原因。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能力,劳动教育是为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劳动技能,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具备较强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立足岗位、乐于奉献的劳动品质的重要过程环节。目前,高职劳动教育缺乏自己的系统性,采用“可视”的重结果形式考核评价方式,只关注学生在专业课程、实训课程、日常打扫等环节中的结果表现,忽略了他们过程中的经历、体验和领悟,继而导致一些原本认知不同的学生没有得到正向的激励,其实这部分学生在劳动习惯的养成上是有发展性的提高的,反而促使他们在行动能力和行动态度上存在一定程度上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1.3评价形式单调,缺少体验感
理论层面缺乏系统与特色,是构成高职劳动教育评价形式单一,缺少体验感的原因之一。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系统性的发展相对稍微滞后,但随着“五育并举”教育体系艰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迎来了它飞速发展的关键期。当下,高职劳动教育评价层次上太过单调,内容抽象又泛化、开放且多元、复杂而物化,缺乏深层次体验,存在“走走过场”“点到即止”的现象,难以真正的实现劳动教育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劳动教育其自身特色的育人价值,增强学生的参与体验感,针对区别于“四育”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完善,帮助青年成长成才,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1全员参与评价,改革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
劳动教育评价主体的“全”需要全员的参加,具体可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劳动自我体验;教师辅助评价,参与监测与记实性评价;企业参与评价,连接个人与社会的纽带。教育评价出现问题就说明教育将得不到有效反馈,就无法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方式,能有效解决单一主体的片面性,帮助学校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在评价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自律的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及态度,从而达到提高自我劳动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的效果。
2.2全程参与评价,改革重结果为导向的问题
劳动教育评价结构的“全”需要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完善性与科学性,通过劳动评价结构的设置促进学生产生更深层的劳动情感体验,把教育与评价“嵌套”“融合”起来,渗透到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综合素养评价,形成对劳动及劳动者的深厚感情,具体设计可以从:设劳动专题必修课过程中开展评价,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明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融入学科专业教育过程中开展评价,加强学生的敬业态度,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组织集体实践劳动过程中开展评价,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树立自强意识、自觉态度,让学生在劳动实践的体验中,懂得更尊重劳动者,更珍惜劳动成果,更明白劳动意义。
2.3全方位参与评价,改革内容形式单调的问题
劳动教育评价内容的“全”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协同展开,同时又离不开评价内容的精准,还需拥有自身独特性。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文件中提出的要求,劳动教育评价需要在内容上信息明确、拓展优化、简繁适度、便于实操,再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真正做到让评价“实效”起来。具体可以系统的从如下方面构建:立足日常生活事务,从日常生活劳动中开展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立与自强意识;掌握专业技能技术,从实习生产劳动中开展评价,有效提升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树立志愿服务意识,从志愿服务劳动中开展评价,努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使命担当感。
3.1开设劳动教育的专题课程
劳动教育专题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提高劳动教育专业性。我校根据学生生源特点,针对在校生每学期开设4课时,每年共计8课时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的通识理论部分,劳动教育的“德育”素养部分,劳动教育的日常打扫部分,劳动教育的集体实践部分,共计四个部分。课程主要以高职学生对应班级辅导员承担,发挥其育人与管理的双重身份,引导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担当责任使命的能力。其中劳动教育课程的成绩考核则可由学生自评(20%)、班委参评(40%)、教师综评(40%),这种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方式,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对劳动意识内在价值情感的共鸣。
3.2劳动教育融入实训专业课
劳动教育需要强调社会性,在实习实训课中进行劳动教育的评价考核,可以让学生在课中更好的了解岗位的需求,树立劳动意识,更好的适应职场。我校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教育的融合,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课程中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考核,融入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等方面,挖掘专业课和基础课中劳动教育的内涵元素;注重实训专业课的开设,科学的设计教学理论、实践、训练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
3.3开展劳动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劳动教育是需要通过实践和服务的外在形式来体现的。而志愿服务活动中有关劳动教育实践的部分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劳动内驱力的,帮助真正建立“非功利”“非压迫”“游戏化”“体验式”立场和态度的有效形式。学生能自由的发挥自己体力与智力的同时,让自己在劳动中感受“幸福感”“自满感”,让劳动教育评价形式走向过程化,从“逸”趣活动中受“益”。我校结合专业特色以及学生兴趣,为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已组织的相关志愿活动主要包括:红色湖湘“义工”志愿服务活动,对教学区域班级教室进行美化修补,还大家白净墙面的校园;遮风挡雨“小红伞”志愿服务活动,在下雨天为同学们提供雨伞租借服务;文明督导“禁烟”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去吸烟区吸烟,有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心传递进社区志愿活动,为福利院、敬老院等特殊关注群体送去关爱与温暖,等等。
针对前期研究的实地调研情况以及数据搜集,团队展开的一系列,实践研究在劳动教育“三全”评价改革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劳动教育评价制度的建设需加强。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付出行动。目前,劳动教育的研究范围偏向宏观方面,较少从微观层次探讨,实践层面也缺乏科学独立的体系,相关制度的建设更需加强。
劳动教育评价结果的应用需提升。劳动教育评价的重视度已经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在结果的运用上还需加强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衔接。对于学生在评优评先、推优入党、奖学金,等方面作为重要的参考,深化劳动意识,发掘学生中的劳动模范,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以劳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