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诸 云
(南京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1]“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为更好地回答“钱学森之问”、解决“卡脖子”问题,高校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丰富的科学家精神内容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学生。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因此高等院校要将思政元素融入所有课程,尤其是思想政治课以外的专业课,使所有课堂都具有育人功能。上海市在践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实践中,将这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概括为课程思政。
现阶段,中国高度重视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促进数字经济、新基建、人工智能等领域快速发展,不断解决我国“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快速发展,致力于培养大量“社会中坚、工程精英”。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言,理工科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更具有难度[4],理工科专业教育教学因为课程性质,更多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重点探究事物发展规律,人文精神教育元素相对缺乏,同时理工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不强,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尤为严重。如何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当下高等院校探索教育教学领域实践改革的重点、热点之一。教师作为课堂主阵地的坚守者,要充分将立德树人和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起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5]。对于高校理工科专业来说,融入科学家精神教学实践内容,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最佳切入点,有利于提高学生政治品质、道德情操、能力素养以及职业生涯格局,促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新格局的构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新人。
科学家精神经历了百年多的演变和发展,是从科学精神中不断积累和凝练,形成具有实体代表的精神升华。早在19世纪末,德国的物理学家、哲学家马赫(Mach)就曾指出“学生亲身体验部分科学的发现过程,其中蕴含的有影响的科学思想有利于学生思想的成熟发展”[6]。马赫认为充满挑战和科学规律的研究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理应加入到专业学习的环节,能够促进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养成研究习惯。进入20世纪,科学发展史的教育纳入到英国的课堂教育,并逐渐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史课程体系。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提出的“2061计划”中建议,在进行专业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事件和具有人格魅力及奋斗精神的科学家[7]。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集中体现,是从抽象化到具象化的演变和丰富,科学家精神体现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8],同时科学家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内涵主要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激发强大创新动力,必须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2]科学家精神有其丰富和深邃的内涵,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重要的精神力量。科学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是科学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气质集中展现,是引领建设科技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面临着内外部环境改变带来的巨大挑战,新发展阶段以及在更长时期的发展对科技强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高等院校要以科学家精神为抓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社会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风气,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和学术氛围,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地、科技创新人才产生的根据地,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时代需要、是思政教育的应有内容、是形成“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路径、是提升专业课程质量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下我国高校中,作为生产者,对科技工作者本身而言,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缺乏向高校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动意识;作为传播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目前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尚不深入,反映科学家精神案例还未充分挖掘并融入课程教学,如何活学活用,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的能力有待提升,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表现、运用新媒体等贴近青年学生形式传播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方式需要进一步探索;作为接受者,广大青年学生目前重心更多放在第一课堂上,践行体悟科学家精神的机会较少,缺乏参加科学家精神宣传活动的热情。因此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尤其重要与紧迫:
1.科学家精神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需要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代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科学家精神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敢为人先、筚路蓝缕,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付出中隐姓埋名,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用“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等科学家精神在党和国家的精神谱系上画下精彩一笔。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学校继续弘扬好“西迁精神”。该校围绕以“西迁精神”为代表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专门开设“西迁专栏”,师生代表、各界校友从“新时代新贡献”“向西迁致敬”“给总书记说说心里话”等角度,宣讲西迁故事、弘扬新时代风尚,厚植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号召青年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追求、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科技报国,作科学家精神新时代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中国许多理工科特色高校都凝练出了科学家精神文化并融入专业课程,例如南京理工大学凝练的以中国火炸药王、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为代表的“军工精神”。这些与时俱进的科学家精神,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举措与特色成果。
2.科学家精神教育是践行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路径
“三全育人”,“全”是关键,在高校中要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实效,而在科研育人中,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是重要途径和载体,充分发掘校友及师生员工在科技工作一线的感人事迹,邀请和鼓励他们参与全员育人过程中,用亲身经历讲好中国故事,用个人修养引导学生,用严谨学风熏陶学生。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始终以“强军兴国”为使命,切实以亲身经历践行“三全育人”。王院士常常带队奋斗在条件艰苦的试验场,在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中与学生们风餐露宿。他不仅规划并引领了火炸药领域的发展,其个人修养和严谨学风日复一日地感染着学生,培育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多数在国防领域工作,成为火炸药领域的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在实践中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是实现高校全过程育人的必要环节,能使青年学子更好地认同科学家精神,从而培养造就一批青年科研工作者。
3.科学家精神教育是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有利抓手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是时代的新要求,也是教师的新使命。理工科专业面向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国防现代化和“军民融合”发展需求,培养的毕业生担负着科技强国的重要使命,更需要学习科学家精神。可以结合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紧跟学生时代特点和精神需要,抓住青年学生关注科技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兴趣点,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将更多鲜活的、能够体现科学家精神的案例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融汇百年党史,以赓续红色血脉为主线,号召青年学生投身科技创新,结合历史素材、校友事迹,回顾中国科技发展、提炼特色鲜明的高校科学家精神,既关注提高专业课实效,也着眼打造一批思政特点突出、受到学生喜爱的理工科思政课样板。只有踩准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节奏点,才能够提升专业课的教学质量,才能够提升青年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使命感,提升思政课与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成效。
4.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是高校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是关键,高校应该聚焦和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培养科技人才,体现高校在科技强国中的责任和担当,就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教育作用,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改革开放以来,以黄大年、南仁东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争做时代楷模,爱国发于心、报国融于行,不忘初心、至诚报国,勇探科技前沿,铸就国之重器。可以打造突出典型,建设诸如“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科研教学团队,带领青年学生矢志创新,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组建师生团队共同参与高层次、高挑战的科研实践,以先锋团队的活跃创新引领青年,以教师榜样的锐意进取感染学生,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产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理工科专业适应高技术发展,主要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人,对于高校而言就是教师,要依托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两个平台,将科学家精神与理工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入融合,全力打造理工科课程“学科基础+专业技能+应用实践+创新实践”四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
1.注重顶层设计,抓住科学家精神融入理工科专业教育教学的主心骨
教师不仅仅是学习科学家精神的客体,更是传播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心骨。高校应精心设计科学家精神教育方案,将钱学森、黄旭华、于敏、黄大年、王泽山等科学家精神教育列入教师培训的必备内容,提倡教师要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家精神,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严谨治学,严守学术道德底线,潜心学术研究,致力于解决当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及国防工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作用,做科学家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行者和示范者。
2.优化课程设计,打开科学家精神融入理工科专业教育教学的主窗口
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探索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达到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资料重建、教学单位重设、教学方法改变。要分不同阶段和内容融入专业授课过程中去,共建共享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充分挖掘本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人员及校友的精神资源和典型事迹,提炼到教材和课程教学当中,将理论学术成果与价值观有机融合讲授。在课程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取代表科学家作为经典案例,打造一批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时代呼唤科学家精神的精品课程,例如入选国家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创新设计实践》,面向国防现代化和走向制造强国的战略需求,对研究生开展学习与创造互为交融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集中开设、宣传“科学家精神教育”主题思政课,让学生走近科学家,结合专业特点,用“活的理论”“活的教材”创新形式让学生受到精神感召,成长成才。发挥联盟效应,提升理工科课程思政集群效应,例如2021年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在南京理工大学成立,致力于提高军工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新事物十分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结合时下与课程相关的科学发展热点事件和科研工作者进行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的热情和兴趣。
3.浓厚校园文化,巩固科学家精神融入理工科专业教育教学的主旋律
高校校园文化中传递、彰显了丰富、鲜活的价值内涵。其中所凝聚的优质文化为当前学生学习、成长提供了充足动力。[10]加强校园文化硬件建设,通过科学家精神展示长廊、科学家雕塑等形式,在校园中形成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丰富高校中反映科学家精神的文化活动,通过科学家宣讲、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典型事迹展览等,感受科学家精神的魅力;运用微电影、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和话剧等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地展示科学家的光荣事迹,并达到青年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组建理论型、学习型、宣讲辐射型的学生社团,依托校园思政实景,进一步梳理学校历史中涌现的科学家以及背后的精神内涵;组织宣讲团队,贯通线上线下渠道,让校园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此外,还可以联合区域内特点相近的理工高校举办科学家精神主题征文等竞赛,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让“学习科学家、崇敬科学家、感恩科学家”的新风尚在大学生中蔚然成风。
4.精心组织实践,发动科学家精神融入理工科专业教育教学的主引擎
科学家精神的教育离不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精心组织理工科学生参加专业领域竞赛,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在竞赛过程体悟和践行科学家精神;要有计划地组织引导青年学生组队走访行业杰出校友,深入行业发展一线,了解行业发展背后的故事,调查行业科技创新的痛点和难点,将行走的思政课堂与专业学习、价值引领充分融合;组织高校学生深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成为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推动者,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在宣传科学家精神的同时,在实践中促进青年学子对于科学和科学家精神的领悟与传承。
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理论精华和实践经验,将其融入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对于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科技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指出“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积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11]。新时代必须正确认识并准确把握教书育人规律,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下,充分营造人人热爱科学创造,事事讲科学家精神的氛围,在理工科专业的育人阵地和文化环境建设中,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作用,形成科研工作者忆经历、教师讲精神、学生有成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