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评《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研究》

2023-01-03 20:48姚士谋
关键词:专著规制环境污染

姚士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3)

人类的经济活动会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密集度越高,越会对环境造成更加深刻的影响。产业集聚作为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能够通过前后向关联产生的累积效应形成相关行业的区域集聚。区域产业集聚效应的增强和集聚规模的外向扩展,会造成污染物排放增量的迅猛增长,产业集聚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和更加复杂。环境污染作为产业集聚的负面产物之一,一方面会对产业集聚产生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则会催生环境规制的出现,以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产业集聚深刻影响着环境污染,而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规制又制约着产业集聚。伴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引致的众多结构性因素变化,区域环境的新特征和环境治理的新要求也不断出现,产业集聚、环境污染、环境规制间的关系研究恰逢其时。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依然沿用过去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低层次产业集聚模式,空间地域单元内的产业集聚过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使得许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了产业集聚及集聚的污染效应研究。一些学者从多种视角对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资源错配、环境规制等人类空间上密集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场所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如对产业集聚过程中的负环境效应[1-2]、正环境效应[3-5]等直接环境效应和国际产业与资本转移、国际贸易以及环境公平[6-9]等间接效应,环境污染、产业集聚带来的资源错配[10-11],以及环境规制对区位选择的多角度影响[12-14]。但是,产业集聚影响下的环境效应理论研究性不足,这在产业集聚造成的区域环境变化机制研究中尤为突出, 同时对产业集聚的正、负环境效应的实证研究以及高质量下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尚显薄弱。新时代产业发展集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形成环境高质量产业集聚区,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以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产业集聚环境高质量建设,以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助推美丽中国建设势在必行。

以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朱英明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在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资助下,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于2020年在国家级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了《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为我国区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融合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对推动区域产业集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减轻区域的环境污染,加快中国经济的转方式、调结构,为 “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路径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该专著在环境规制背景下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视角,围绕产业集聚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规制后的产业集聚效应、环境污染的中介效应、环境规制的行业区位选择效应、产业集聚的生态文明建设效应等“效应”命题,对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同时聚焦于产业集聚下的环境污染效应、环境污染的中介效应与环境规制的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等三大方面,试图从理论与实证、经济与地理、环境与经济等多重融合角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产业集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究,以期推动集聚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一、产业集聚下的环境污染效应

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作为该专著的重要关键词,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15]这一重要论断,要求我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正确理念,以正确的产业集聚方式对待生态环境,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美丽中国建设。当前,多数研究认为产业集聚造成环境污染的原理具有多角度性,其中主要包括产业集聚造成的环境污染直接效应与产业集聚造成环境污染的间接效应,而无论是直接效应或是间接效应,又由于空间差异性和区域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具现化出不同角度的变化特征,深刻影响着美丽中国建设的区域进程[16-17]。总之,如何正确辨析产业集聚对环境的影响,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下的集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胜利,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稳步推进,产业经济规模跃升,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不妨来考察一下《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研究》是如何构建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结构的。该专著在这一关系辨析上有着严密的逻辑,严格遵循命题提出—观点论证—实证检验的框架。首先是命题的提出,该专著认为“环境污染减缓效应”是产业集聚合理引导下的均衡排放结果。并以经典的“自由资本”(FC)模型为基础,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依托,以环境规制、污染物排放、跨区域污染和部门间生产等负外部性因素为依据,深度剖析了产业集聚造成的环境污染运行机制。 该专著认为,新时期,产业集聚过程中的空间差异性、区域协调性、产业持续性等问题将得到改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将会转向高质量阶段。在向高质量阶段转变过程中,产业集聚一方面会增强地区经济实力和优化区域产能提升,但这将带来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的显著增长,从而使环境污染排放量呈现刚性增长,产业集聚造成的环境污染效应将持续破坏区域生态稳定;另一方面会提高地区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非必要耗损和污染物的超量排放,伴随着环境规制的强约束性,环保治理的持续投入,生态环境将有望得以恢复,产业集聚造成的环境污染效应将得以减弱,同一地区产业集聚造成的对立环境污染效应进一步证实了产业集聚对环境影响的复杂性,而“环境污染减缓效应”则是正确引导产业集聚对环境影响的科学假说。

该专著接着进行了观点的论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8]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着力点在实体经济,而创新是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动力,工业行业作为传统产业,其改造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而该专著认为,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任何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相关的,只不过相近的事物关联更紧密),工业集聚的污染排放将造成本地区的环境破坏,并可通过空间关联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近邻地区的工业集聚水平与发展前景,造成环境污染的空间近邻效应。一个工业集聚区的环境污染与周边其他工业集聚区存在紧密联系,且空间近邻的工业集聚区之间存在环境污染的交叉影响,这使得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工业集聚区间环境质量具有显著共生性的特征。 因此,工业行业对于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探究极具代表性。故该专著从空间经济学视角出发,构建Copeland-Taylor空间模型,从工业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对环境污染的两种复杂效应—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进行探究,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前后工业集聚的环境污染效应存在一定差异,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工业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模式均有改善区域环境的倾向。

随后,该专著研究重心转为与产业集聚密切相关的城镇化并进行实证检验。该专著认为,城市是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区域劳动力、区域信息以及技术的空间集合,城镇化其实质是资源禀赋的向心性凝结。由于区域自然禀赋的客观约束,城镇化发展模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聚集的量变积累,最终实现集聚质变的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严重破坏大气层、削减农耕用地、产出大量生产生活垃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下降等区域性环境问题,因此,我国应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区域工业化与集聚城镇化的伴生发展是环境污染问题出现的客观条件。可见,选择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作为背景,辨析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既是该专著逻辑完整性的体现,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故该专著在分析产业集聚水平对环境污染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将城镇化水平纳入研究体系建立拓展模型,分析不同城镇化水平下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多数省份仍处于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向新型城镇化转型过程中,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同样,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呈显著增长态势,但新型城镇化的转型需要基础设施配套性的同步增长,因此城镇化进展与区域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既是当前区域发展的关键,也是以高质量集聚助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

可见,该专著在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效应的论证中,采用命题提出—观点论证—实证检验的框架,在3~7章中首先对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随后再进行实证讨论,每一部分都建立在逻辑推演基础之上,逻辑紧密,条例清晰,在这一过程中,专著的主题得以明晰,核心问题得以凸显,理论体系得以梳理。

二、环境污染的中介效应与环境规制的产业集聚效应

在该专著完成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理论与实证之后,又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中介效应这一研究主题,这不仅是该专著关键词之间的连接点,也是该专著框架结构的重要过渡点。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具有减缓作用,但这种减缓作用无法根本上避免区域环境污染的形成,彻底形成高质量集聚,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尤其是该专著主要从产业集聚出发的实证分析,更是论证了这一观点。如何深入该专著的研究,以及完善该专著的逻辑框架,专著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式,即环境污染的中介效应,这一中介效应,即是环境规制的晴雨表,决定环境规制的力度与规模,又是产业集聚与环境规制之间的中介。

在这一部分,该专著首先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10—2013年数据,以污染排放作为中介变量时,产业集聚与资源错配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污染排放作为中介变量时,其中介效应的晴雨表作用十分显著,引出环境规制这一概念,为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研究打下基础。将环境规制概念引出后,专著作者明显做出了进一步的思考,环境规制作为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其是否对产业高质量集聚产生影响?又该如何去论证?

我们知道,迄今为止的较长时间范围内,环境规制政策的正向作用并不为主流经济学家们所看重,直至“波特假说”的提出,这一固有观念才得以被打破。1991年,Porter首次将环境规制政策的正向作用与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相结合,认为传统观念上的环境规制不仅不会产生负向作用,反而将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在这一观点提出后的不久,Porter和Linde在1995年联合发表了《关于环境—竞争力关系的新观念》一文,以企业为载体,详细论证了环境规制迫使企业增强技术创新后反而增强了企业的产业链竞争力,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绩效这一现象。Porter引用并论证了大量的实例,使得该文章的可信性得到了主流经济学家们的认同。例如,他采用横向对比的方式,将区域环境规制强度不同的国家进行对比,以高环境强度规制的德国、日本与低环境规制强度的美国作为对照组,论证发现尽管德国、日本与美国相比具有高强度环境规制发展模式,但经济增速却并未在对照组中显现出明显差异,实际上,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负向效应并不会持续存在,而这主要得益于高强度环境规制国家相对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Porter认为传统的“成本假说”并未真正认识到环境规制的重要地位,相反其“环境规制会增加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绩效”这一说法大大偏离了现实情况,而这一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性主要是由于新古典经济学静态分析框架所决定的。但将这一现象的时间尺度扩大并采用动态性的视角分析,这一观点应有所改变。环境规制政策颁布初期要求企业创新生产技术水平,减少生产耗损,降低生产污染物的冗余排放,短期内的高强度技术创新会影响企业资金链流动,扩大企业研发成本从而增长企业固有成本,造成短期内的收入降低。但长期范围内,环境规制政策的要求会逐步提高,企业在颁布初期就进行技术创新能将长期成本降至最低。同时,科技研发创新所带来的“创新补偿效应”将与环境规制政策影响下的生产成本上升产生对冲效应,可有效弥补成本的相对增量,不仅能降低企业污染水平,还可提高企业的产业竞争力。

因此,该专著提出了环境规制的产业集聚效应理论这一观点,从环境规制导致产业区域重新分布的现象在现实中已大量存在这一既定事实出发,在自由企业家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构建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集聚的理论模型,以图从生态环境供需两侧发力,阐述环境规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随后,该专著依照上文逻辑框架,在对环境规制影响产业集聚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16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构筑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的变化关系,并研判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构筑条件下的环境规制政策如何动态影响产业集聚,并继续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延续该专著的逻辑构架和论证严谨性。该专著认为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将提升产业集聚合理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化,维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平衡,促使产业集聚转向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稳步攀升。

与前文类似,在完全阐释环境规制的产业集聚效应后,本专著再度将视角缩小,将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的重要依托点即区位选择作为研究对象。事实上,我国环境规制的历程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2—1991年):环境问题得到深刻认识;第二阶段(1992—2001年):环境规制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2—现在):环境规制成熟阶段。在这些阶段中,环境规制政策一方面倒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创新补偿效应”在多数企业中生效,从而从长远范围内提高企业利润,对企业区位选择产生正相关效应;另一方面则会影响企业现有资金流份额,强制性占据企业生产性投资成本,从而带来“成本增加效应”,降低企业的整体利润获得率,对企业区位选择产生负相关效应。 因此,该专著将区位作为研究对象,不仅符合产业集聚发展特征,也是提升环境要素的供给质量,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供给,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该专著在这里以2005-2012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工业数据为基础,将生产流程作为判别尺度,对环境规制的类别进行划分,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种类型,以三种环境规制类型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为切入点展开,随后选取污染密集型企业为样本,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污染密集型企业迁出区域与污染密集型企业迁入区域,以判别环境规制政策对高污染型企业的空间区位选择是否存在区域差异,最终以门槛模型为工具,结合三种环境规制类型与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行为,探究环境规制对区位选择门槛效应的存在性。

正如该专著作者所论述的那样,当资本和劳动力配置均过度或均不足时,产业集聚能够改善资源错配,但此时污染排放量的提高会削弱产业集聚的改善效果。同时,当行业处于轻度污染区时,产业集聚度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善资源错配;当行业处于中度污染区时,产业集聚则呈现出非常严重的加剧错配情况;当行业达到重度污染时,产业集聚度提高会带来污染排放量的下降。高污染型产业集聚区发展同样受到环境规制政策的制约,而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工业产业集聚区对环境规制的反馈则具有波动特征,具体表现先推动后抑制。同时,命令型环境规制政策不利于工业产业集聚,将在宏观层面对集聚产生显著负相关性,以经济利益为手段的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和秉承自愿原则的自主型环境规制政策会对工业产业集聚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但集聚作用有效性随着环境规制政策强制性提高而不断衰弱。 本专著得出这些研究结论,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该专著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不仅将环境污染的中介效应阐述得十分清晰,且将书中的主要研究对象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产业集聚影响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作为中介会引出环境规制,而环境规制最终又会影响到产业集聚。该专著的论证到此,逻辑形成闭合,研究对象间的关系明晰,为接下来提出全面论证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助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三、产业集聚背景下的美丽中国建设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1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两个15年”的战略目标,作出了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正处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定。生态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生产发展水平的低质量化,推动生产发展水平向高质量提升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步。产业集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既是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健康性的内生要求,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形成了包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为核心价值观的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环境保护治理,以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自进入21世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引入大量工业企业,以助推区域经济增长,但有限空间范围内的工业企业过度集中,加剧了区域环境污染、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高度集中带来的过度竞争使得要素成本逐渐攀升,工业用地不足进而侵占其他用地类型等问题层出不穷,而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人民群众对满足美好生态环境的的追求与向往日益强烈,对产业集聚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他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以工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产业集聚[2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要求。

针对这一背景,专著作者选取由点及面的研究路线,同样构筑树状逻辑框架,由雾霾这一热点话题切入研究。我们知道,2013年,中国出现了罕见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尤其是中东部地区最为典型,代表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质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区域环境承载力即将突破自然资源禀赋带来的上限值。因此,“十一五”首次提出节能减排的命令型环境规制政策,并将之与经济发展全面挂钩,自此环境规制强度伴随经济发展逐渐上升,而这带来的是中国整体环境治理的良性复苏。但有学者注意到,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时点化”倾向,即围绕某一重要时间点,短时期高强度统一治理,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较强的环境治理效果,北京的“APEC蓝”、杭州的“G20蓝”就是这一“时点化”特征的现实具象,而此类阶段性的超常规治理一旦超过其原有时点,约束性将极大降低,伴随而来的就是雾霾在短时间的二次复发。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环境污染治理同样迎来新篇章。自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确定为新时代的重要发展理念后,“灰色经济”模式代表的低质量发展必将向“绿色经济”增长模式代表的高质量发展快速转化,在可预见的时间尺度内,这一转化是不可逆且是中国未来不可撼动的发展方向。该专著作者以雾霾作为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助推美丽中国建设的首要突破口,以技术对雾霾的贡献度为依据,划分出低污染型的绿色技术与高污染型的非绿色技术,构建污染排放方程与绿色技术结合的理论模型,着重考察了绿色技术提升及其双重外部性特征对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机理,充分把握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

随后,该专著将这一研究点在空间中放大,选择扬子江城市群和宁杭生态经济集聚带作为研究对象,从发展优势、发展劣势、发展机遇、面临问题出发,针对扬子江城市群既是江苏发展工业的“主战场”,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的发展现状以及宁杭经济带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入手,为区域产业集聚下的政府政策制定提出针对性环境规制建议,认为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扬子江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同时政府在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不仅要为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在此基础上,该专著作者扩大了政策适用普遍性,结合前文中的产业集聚、环境污染、环境规制间相互关系,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低质量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故从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助推美丽中国建设研究出发,提出从生态环境供需两侧上同时发力,从新旧动能破立上同步发动,从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协同推进,从治理和制度体系上双重保障,遵循产业集群污染排放规律推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决策咨询成果。

结 语

该专著有两大主要建树。第一,学术价值方面,该专著借鉴集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从产业集聚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以及区域环境对产业集聚的响应两种研究思路,从产业集聚的空间环境效应和非空间环境效应两个方面,构建了新常态下产业集聚对环境影响的作用机制理论、空间效应理论以及区域环境对产业集聚的响应理论。相关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促进相关学科的融合与交叉,而且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质量发展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

第二,在应用价值方面,该专著始终把握学科前沿新动向,关注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在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应用对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决策咨询成果,先后被党报党刊以及重要媒体刊发转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实现产业集群与生态环境“双赢”》刊发在2018年12月4日的《新华日报》思想周刊上,之后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江苏智库网、中国江苏网、理论之光、群众网、《群众》等做了转载。

总体而言,该专著是一部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著作,研究内容跨越多个学科,涉及到新常态经济理论、集聚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环境经济学、环境地理学、国际经济学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等,对我国产业集聚与环境治理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该专著不仅在理论上深刻论证了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与环境规制间的关系,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思路,而且在学科融合、实证检验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分析体系,是一部高瞻远瞩、学术价值重大的综合论著,也是各位学者和政府部门不可不读的著作。

猜你喜欢
专著规制环境污染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专著
共享经济下网约车规制问题的思考
浅谈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厉震林和他的电影研究
内容规制
黄明表示:对环境污染犯罪,绝不能以罚代刑
台州-电镀厂老板涉嫌环境污染罪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