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高校的评建策略

2023-01-03 05:51王广琨
高教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一轮专家组立德

王广琨

(大连理工大学 教务处,辽宁 大连 116024)

一、前言

2021年1月2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揭开了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序幕。新一轮审核评估是上轮审核评估的延续、改进与发展,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转段发展需求,加快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本科教育改革发展和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具有关键的全局性意义。方案实施的第一年,教育部选取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衢州学院7所高校分别开展了两类四种评估试点。从试点过程和效果看,虽然评估的流程、方法、时间安排等仍然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但新一轮审核评估全面推开的基础已经具备。高校怎么参加评估,“主要取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与发展水平”[1],由此高校的评建策略清晰起来,究其要点大致为以下内容。

二、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的指标体系、方法手段等都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落实、效果怎么样进行设计的。这就要求参评高校围绕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筑牢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认识

高校应关注新一轮审核评估名称上的变化,从教学工作评估变成了教育教学评估,评估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扩展,从聚焦教学工作,转向了聚焦教学基础上的育人工作,是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考核和整体评价。因此,高校要把新一轮审核评估的评建工作放到“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明确立德树人中心地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

(二)夯实基础

高校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审核评估,以评估为契机,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对本校人才培养状况、培养质量进行全面的自我审视和深入的自我改进。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推进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完整、全面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服务体制、资源保障条件等都要围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来谋划和建设。

(三)完善制度

高校应处理好审核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评建工作与整改工作和日常业务工作的关系,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保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能够制度化长链条开展。高校要建立立德树人负面清单,健全立德树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激励体系,构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形成培养目标一致、职责分工合理、育人合力显著的立德树人工作格局。

三、分类施策,践行特色发展

分类指导是新一轮审核评估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高校分类评价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新一轮审核评估的主要创新点。在此背景下,高校要摒弃盲目攀比的思想,努力挖掘自身特色,分类施策,精准评建。新一轮审核评估为高校分类施策开展评建工作设计了充足的空间,引导高校实施三个具体举措。

(一)自选评估类型,决定自身发展方向

新一轮审核评估采取“两类四种”柔性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旨在满足高校不同类型的评估需求,并非给高校分层、分等,更不是给高校贴“标签”。高校应避免产生第一类评估比第二类评估“高级”、第二类第一种评估比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估“高级”的想法。

参评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并充分考虑现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情况,自主选择最适合的类别。高校选择合适的评估类型应是战略层面的考量,是关系到学校“十四五”期间发展建设的重大决策。评估类型选择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按照现阶段的设计,审核评估以5年为周期,高校可以在这个周期选择一种类型接受评估,到了下一个周期,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另一种类型。评估类型是针对学校大部分专业而言的,也就是说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不排除有些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高校也不排除有些专业培养学术型人才。

高校要根据选择的评估类型开展评建工作。评估专家也会根据此类型的标准“把脉诊断”,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更加深入地认识自身的办学定位,找出问题并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及下一步整改的方向。高校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评估类型,专家组评估报告及问题清单会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不符,这就偏离了新一轮审核评估分类改革设计的初衷和用意。

(二)自主设计指标体系,打造精准“测量”的“尺子”

新一轮审核评估继承和发展了上轮审核评估“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的成功做法,指标体系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组成,在设计上为参评高校提供了较大的自主空间,使“测量”更加全面、“尺子”更加精准。

第一类评估重点考察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改革成效。定性指标强调3个注重:注重质量保障的文化机制,引导高校提升内部质量保障能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注重本科教育的时代要求,引导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注重特色发展,引导高校全面开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定量指标包含了35个反映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数据,包括22个必选项和13个可选项。高校可结合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从给定的高校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数据和“双一流”建设大学监测指标中自主选择定量指标,对可选项进行等量或超量替换。

第二类评估模块化设计定性指标,设置了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统一必选项体现国家对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刚性要求,类型必选项体现对学校精准定位和差异化发展的关注,特色可选项由高校根据办学实际自主选择,体现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首评限选项体现对首次参加审核评估高校基本条件的刚性约束。第二类评估的定量指标也分为必选项和可选项。必选项对标国家底线要求,包括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基本办学条件、学生发展与支持服务等方面。可选项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包括学校卓越教学及学生培养所取得的成效等,参评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至少8项。

(三)量身定制常模,找准位置和差距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定量指标可与常模作比较,这为高校开展指向性更强的评建工作提供了可能。参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自主选取、量身定制不同类型的常模。常模选择的重点在于找准位置和差距,要有助于通过指标数据比较帮助学校了解自身与同类学校、标杆学校的差距以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可供选择的常模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常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常模、“双一流”建设高校常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常模、全国常模、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常模、12类(理工类、综合类、语言类、医药类、财经类、体育类、艺术类、师范类、民族类、农业类、军事类、政法类)高校常模、自定义常模8种。高校参评第一类评估必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常模,参评第二类第一种评估必选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常模,参评第二类第二种评估必选本省份常模,参评第二类第三种评估必选同类型高校常模。在满足必选要求的基础上,参评高校可根据需要选择多种类型常模。自定义常模是参评高校量身定制的常模,由5所或以上高校组成一组,最多可以定制3组。

四、常态评建,融入质量共同体

减负增效、常态评建是新一轮审核评估的重要特征。常态评建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参评高校有必要破除“迎评”思想,建立与评估专家、教育行政部门、评估单位(部门)共同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把脉诊断的质量共同体意识,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积极配合、主动融入,向评估专家组展示真实且完整的本科教育教学风貌。具体包括三个着力点。

(一)用好常态数据资源

教育部充分挖掘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等已有的数据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整理分析数据,生成了详实的系列数据报告,包括《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报告》《教师教学体验调查报告》《本科生就业数据分析报告》《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报告》,有效减少了高校的重复编报,也增加了数据的严肃性。这些报告既是评估专家组在线上评估阶段需要审阅的重要材料,也是可供参评高校强化利用的宝贵资料,是《自评报告》撰写的重要依据和支撑。

高校应通过对历年数据的纵向比较判断学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通过各校数据的横向对比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主动引导评估专家更多关注指标的关键变化,客观准确评估。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进行高质量的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我提升,切实用好这些数据资源。高校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相关数据年度采集工作的重视,把握各个数据项的内涵,熟悉采集的统计口径与填报要求,坚决避免功利心态,保证精准客观填报,夯实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基本数据的基础。

(二)助力评估专家组深挖问题

新一轮审核评估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以线上评估为主,充分发挥线上评估考察优势,“做全做深”线上评估,“做准做实”入校评估。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评估新模式有意引导参评高校展示常态,着力遏制过去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参评高校“搞突击”“做样子”的现象,使评估专家组更全面地了解参评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情况,更准确地找出存在的问题。借助这个契机,高校一方面可以放下包袱,不用因评估专家组的考察活动而大动干戈,另一方面应该思考主动融入的机制和方法,积极助力专家组深挖自身存在的问题。

线上评估期间,评估专家主要进行审读报告、调阅材料、听课看课、访谈座谈等活动。参评高校根据专家评估工作需要提供相关材料,落实听课看课和访谈座谈安排。试点过程中,各校的评估专家组均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线上评估。虽然时间长,但高校的负担并没有加重,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因为新一轮审核评估着重强调了“协商”的概念,线上评估包含的各种考察活动是否开展、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开展,都由评估专家组视学校信息化条件和材料管理情况与学校协商确定,不搞“一刀切”,不能提出强制性要求,也不能提出打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要求。简单地说,高校没有条件提供的材料,或配合起来有困难的考察活动,都可以不提供或不进行。

新一轮审核评估对入校评估专家组没有硬性要求,评估专家只需要对专家组线上审核存疑的问题进行重点求证,对参评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和核心要素进行重点核实,对线上无法进行的考察环节开展现场核查。入校评估专家组同样需要与参评高校充分协商,内容包括入校考察时间、天数、环节和重点考察内容等。

(三)打破与专业认证间的界线

新一轮审核评估允许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第二或第三级师范类专业认证、医学类专业认证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及课程申请免评。申请免评的专业及课程不会被评估专家考察。这有效避免了重复评价,也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新一轮审核评估充分认可专业认证的评价理念和结果,通过了专业认证的专业可以被认为已经建成了具备一定水平的质量保障体系,并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有一定建树。评估专家组可以依据通过专业认证这一事实,为相关专业及课程给出基本正面的评价,并充分吸收认证专家组的评价和提出的问题,在审核评估专家组报告中统筹反映。

在此背景下,高校应主动打破审核评估与专业认证间的界线,围绕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依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统一评建策略,持续推进综合改革,即以审核评估引领所有专业的评建工作,也积极利用专业认证常态进行、刚性要求的特点,促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要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任务展开。

五、结语

从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的效果看,试点各高校均从思想根源和制度设计层面上反思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将学生中心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去,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要素中。接下来的几年里,国内的大部分高校都会参与到新一轮审核评估中,所有参评高校都应该重视评估、善用评估,“大力推进以质量主体功能、质量要素配置和质量保障方式改革为重点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从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2]。

猜你喜欢
新一轮专家组立德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协会专家组2021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磋商制度研究
新一轮巡视,您有什么期待?
将新一轮土地改革纳入法治轨道
新一轮机构改革台前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