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军,王 元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对于这一概念的表述由“牢固树立”到“积极培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概括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命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当前,各个领域将目光聚焦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要意识到过去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未来关键在于引导新一代的青年要继续传承红色文化,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大学生群体是新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新时代的建设者。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注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助于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红色记忆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保留的成功的历史产物,在发展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为时代新人植根优秀红色基因,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因此,增进当代大学生对红色记忆的认同,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大学生在知、情、意、行上认可红色文化,从而赓续、传承红色文化。
历史根基是产生共同体的基础,文化认同是形成共同体的催化剂,心理认同是沟通共同体桥梁。守护历史根基、巩固文化基础以及增强心理认同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1]。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上面临着重大挑战,多元文化正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途径不断地冲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文化基础和心理认同。有的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了解片面,对于文化认知存在偏差,有的高校开展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较少,学校内缺乏浓厚的红色氛围,学生自身红色文化素养还不够高。实践证明,增加红色记忆认同在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十分迫切。
回望党的百年征程,我们党提出了民族平等的先进思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胜利,将民族平等的观念深刻贯彻到红色文化基因之中,代代相传不可撼动。“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要消灭一个国家首先是要抹去它的历史,没有历史的民族注定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也就失去了灵魂,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推动下,自然而然地会走向灭亡。守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未来,守护中华民族的希望,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不难发现一些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死灰复燃,污染着整个社会,给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以此达到瓦解历史根基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否定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胜利果实,丑化英雄人物,歪曲历史,偷换概念混淆视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于历史的正确认知。而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建设者,应充分意识到红色记忆是历史产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基于红色记忆认同视域下能够揭露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是大学生守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
追溯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存在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华文化是五千年来各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胜利果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红色记忆得以保存和赓续传承的动力。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存在,是促进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粘合剂。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各个民族的文化对于中华文化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由此构成了多民族文化,滋生了多样文化平等发展的格局,各类不同的思想文化呈现相交流相交融的局面。随着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变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碰撞愈来愈激烈,导致了大量的亚文化沉渣泛起,腐蚀、冲击着主流文化,试图将中华民族文化基础分崩离析。令人欣慰的是,随着非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沉渣泛起,多数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并没有被腐蚀选择随波逐流,而是提升了自身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国家快速发展的时期,文化自信已经深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文化认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不断深化。守护好红色记忆,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基础的精神支柱和需要。
共同体如果没有共同的记忆,就不会存在相同的心理归属感和情感基础,没有共同的心理认同,共同体就会面临分崩离析的困境。红色记忆在革命过程中产生,在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发展,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全国各族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中华儿女坚强抵御外敌、百折不挠寻求民族独立、为建设繁荣昌盛的国家不断奋斗的精神,见证了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取得了成果颇丰的光辉岁月以及新冠肺炎期间的众志成城,无一不唤醒了共同体的情感共鸣,这些红色记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尽的动力源泉。
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有着较高的心理认同,呈现了较高的文化自信。但是不难发现,少数大学生会在一些特殊事件中呈现出对于文化的不认同,对于文化的不自信,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对于文化认同出现了文化信心和文化不自信两种局面并存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内容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以及大学生自身素养不够高。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依靠精神力量,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引发学生群体的共鸣,不断促进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传承红色记忆,是增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认同的应有之义。
红色记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改革、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凝结,红色记忆是中国共产党人投身革命的身影,是我们胸前那枚金黄色的党徽,是无数革命先烈崇高的理想,也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红色记忆详细而又深刻记录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记录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美好生活不懈努力的奋斗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根深蒂固的真实记忆。通过增加红色记忆为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是可以实现的。红色记忆作为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过程中,共同体成员在红色记忆的渲染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进一步加深,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共同体成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百年来的奋斗史证明,红色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红色记忆认同,对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下价值。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各个民族不断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红色文化在各个民族焕发了不同的生机活力,红色记忆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了关键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把各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休戚与共,促使爱国主义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新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红色文化包含着全国各族人民对于伟大祖国的热爱,每一处红色记忆、每一个红色故事都是爱国主义生动鲜活的教育题材,例如辽沈战役纪念馆、广西地区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南昌八一纪念馆、枣庄市台儿庄大战遗址等,赵一曼等英雄事迹,电影《百色起义》等,无一不展示了许多英雄先烈,同时也见证了在英雄辈出的年代,各个民族的爱国者对于伟大祖国的深沉而又强烈的爱。在这里蕴含的每一种爱国主义情怀,都流淌在每一代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同心同力共筑中国梦的远大理想信念,对于实现祖国繁荣昌盛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于伟大祖国的热爱,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诞生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少数民族红色文化是其组成的重要部分,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各个少数民族来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带领少数民族人民伟大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记忆,红军在前线为百姓奋斗拼搏的时刻,也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与理解,为红军做好后方保障,在这些举措下,铸就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红色文化。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传递了革命思想,种下了红色的种子,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少数民族的团结,书写了各个民族英雄的先进事迹,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资源,为红色文化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进入新时代,传承和发展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增加红色记忆,能极大促进民族团结,将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推陈出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是共产党人在雪与火的革命年代带领各族人民摆脱贫困、获得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记忆包含着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溯源百年历史,党在革命建设改成过程中孕育了许多伟大精神,从“红船精神”到红旗渠精神、航天精神等富有时代特点[2]。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初心和使命为红色文化精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为赓续红色文化精神,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提供精神动力,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精神来源。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红色记忆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扮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角色,在传承红色记忆的同时,有利于唤起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记忆,使同学们深刻意识到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不屈不挠的英雄豪情壮志,进一步增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此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顺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些新观点、新理论的提出为我们继续走什么样的道路、高举什么样的伟大旗帜,指明了方向。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紧密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向前发展。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进一步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每个时期正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得出正确的理论成果,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才使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在长期的实践中,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证明者,通过增加红色记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有利于各个地区平衡稳定发展,有助于全国各族人民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达成共识。与此同时,红色文化以其真实性感染高校学生,深化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红色文化是中国实现三次伟大飞跃的见证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实践和探索出来的道路,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救水火之中的中国,才能发展伤痕累累的中国,红色文化精神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从而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其中包括古代社会优秀的传统文化、近代以来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用鲜血创造的红色文化以及当代我们正在不断推动建设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薪火相传。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每一个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可,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信。文化自信是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和发展。在多种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文化背景,当代大学生能否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红色文化自觉,关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红色文化内容丰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赓续。要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使红色精神在大学生内心生根、发芽,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红色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更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积极的心态,唤醒其社会责任感,培育新时代青年。对于红色文化的自信就是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增加红色文化自信就是要用红色文化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要重视红色文化精神建设。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积累的精神文明成果,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红色文化蕴含着不断推进社会进步的内涵,体现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信念,在这一理想信念指引下,开启了一章又一章的革命实践篇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片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中华大地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把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发展好,把红色江山世代相传。
首先,要以注重保护优先为原则,我们党在百年奋进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大批的红色文物和大量的红色文化遗址,这些文物遗迹记载着党的光辉岁月,要全面系统地分类保护,规范、理性开发,确保红色文化的完整性,为学生提供完整和真实的红色教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其次,要创新出更好的红色文艺作品,在百年征程里,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更多更好的以红色题材为主的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使红色文化实现“老树开新花”,焕发出新的动力,使那些本不应该被人们遗忘的红色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重新走进大学生的视野中,使其焕发出时代红色最强音;最后,合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建设红色旅游景区,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生动的活教材,蕴含着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精神财富,利用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有利于广大学生真实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浓烈的革命文化氛围,更好地学习红色革命历史,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用红色故事的本身魅力触碰学生的理想信念。总而言之,当前要重视红色文化建设,用好红色记忆活教材,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使每一个大学生在这些活教材中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认同。
红色记忆符号在红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具有激活人民群众红色基因的强大功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沉淀着人民群众共同的红色记忆,不同时期的红色记忆符号能够唤醒人民群众记忆深处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宣传要放弃生搬硬套的方式,采用学生易接受理解的方式,使学生不再是红色教育的被动者,而是主动学习者、参与者。
一要通过视觉符号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运用独具特色的红色建筑、红色文本等符号进行红色故事宣传,例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矛盾论》《实践论》等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红色历史本来面貌,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二要通过听觉符号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运用具有红色精神的歌曲、戏曲等符号,营造红色氛围,增加大学生对于红色历史的想像力;三要运用视听共同组建的符号,依据不同符号呈现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震救灾等红色精神,比如2021年的热播剧《觉醒年代》《长津湖》等影视作品,以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向大学生展示曾经的红色峥嵘岁月,更好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四要通过感觉符号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比如组织开展一些体验红色资源圣地的活动,对学生们进行红色精神的传达,让红色革命圣地“发声”,使其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红色精神,身体力行地体会到今天幸福的来之不易。编写特定的红色记忆符号,展示出红色文化中的特有品质,运用符合社会主流的红色记忆符号,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对于推动学生群体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红色文化传播,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命题。要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就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传播红色文化,理解红色文化传承对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多个主体,仅仅依靠政府、高校、社会各个机构行业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将各方的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更好地展现出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对红色文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力。比如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影响着各族人民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影响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只有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才能激发红色记忆新动力,将新媒体作为激活红色记忆的新动力。各个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首先,政府作为红色资源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应支持其发展,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到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来,对新媒体合理开发利用,提升新媒体红色文化内容的合理性,并做到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提供大量的学习红色文化场所和资源,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其次,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应拓宽教育范围,优化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大学生思维方式,提高能力,使学生能真真正正感受到应自觉地肩负起时代使命,培养学生红色精神素养[4];最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力,为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个传播平台,搭建各种各样的红色活动平台,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有效地促进了新时代红色资源的合理利用,拓宽了红色文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从多个角度激励青年一代再接再厉,创造中国的下一个奇迹,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
红色文化具有铸魂育人的作用,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对于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至关重要。追溯历史,才能更好地通向未来,红色故事是记录中国共产党人光辉岁月的载体,是高校学生最好的老师,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只有把红色记忆植根于当代青年的内心深处,才能让青年一代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增强爱国主义情怀,点燃青年一代的“红色火种”。当代大学生喜欢听故事,所以将红色文化以讲故事的形式融入高校课程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在选择红色故事时,第一要保证故事的真实性,不能为了博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夸大其词;第二要保证故事的丰富性,选取大量富有时代代表性的故事,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各个时代的独特红色记忆;第三要保证故事的教育性,要选择对学生有所启发、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故事;第四要保证故事的新颖性,大多数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历史,而是不喜欢用生硬手段强加灌入的历史,所以要将老生常谈的历史转换为生动的故事,使红色故事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
目前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实现教学双向互动,将独角戏改变为多主体共同“参演”。当代学生追求个性开放,以青年一代全新的视角、方式让学生把红色故事讲给学生听,是红色故事渲染大学生心灵的最佳形式,以青春角度讲好红色故事。因此,以青年人的方式向青年人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使红色文化别样“红”,提升红色文化感染力,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精神,红色文化虽然产生于革命时期,但是红色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从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如今的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伟大的抗疫精神,红色记忆在不同的时代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动力,增添新的红色基因内容。首先,传承红色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因素,要注重各民族红色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更好地交流融合;其次,应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时代在进步,红色文化也应紧跟其后,在继承原有红色记忆的基础上,增添新的红色记忆,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最后,深入挖掘探索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优质红色文化,面向国际国内舞台提高其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5G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抖音、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出现,已经成为学生群体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所以要懂得变通地运用新媒体传播,要充分高效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手段,例如加强网络红色宣传,使红色文化成为主流,弘扬红色精神,使红色文化带来的精神力量深入人心,有效地推进红色文化在“流量”时代赓续发展,使其成为红色记忆传播的新活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的可能,为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时代带来的便利条件,例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开展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红色精神[6]。传承红色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过程中,要以弘扬红色精神为主旋律,不断凝结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总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将文化自信植根于大学生内心,而文化自信离不开红色记忆[7]。深刻认识到红色记忆对于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红色记忆中具有鲜明的铸魂育人作用,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而且要用红色精神提升学生的个人思想素质,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滋养,使红色火种在大学生内心生根发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