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睿 郑 虹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双减”政策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使中小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参加艺术活动、体验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等。新时代“双减”工作将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强大驱动力,体育家庭作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家庭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体育家庭作业作为学校体育课堂的延伸,它保障了“双减”政策下学生的业余锻炼时间,助推了阳光体育下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现,对于提升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探讨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实施对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具有深远意义。
“双减”政策的落地,给予体育教师巨大的发挥空间。如果说以前体育家庭作业难以普及,是因为体育学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现在则要看体育教师能否承担起这份重任。如何发挥出体育作业的真正价值和功能,助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这需要教师对体育作业的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进行系统把握。当前,在实践过程中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目前仍有大多数体育教师对体育家庭作业的认识不足,缺乏明确的目的,甚至很多教师没有布置体育家庭作业[1]。体育界流传了几十年的老话题,“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技能也没有掌握”。这在很大程度可以上归结于体育学科不受重视,课时少、课堂质量低,课后没有作业进行补充、延伸。运动技能属于操作性知识,只有通过反复系统练习、不断巩固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因此,体育学科更需要课后作业进行延伸,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复习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断断续续的课堂,脱节的技能教学,仅仅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有良好的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强、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往往不是在课堂中练出来的,而是在平时的业余时间“玩”出来的。“双减”政策的落实给学校体育更多的发挥空间,如何组织他们在课后科学、高效地“玩”出技能,“玩”出素质,是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由于多数体育教师对体育作业没有树立科学的观念,所以作业布置多凭主观感受和经验。作业设计过于随意,体育作业不能为了留作业而留作业。要体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要顺应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各项目内容的功能价值、难易程度以及适宜的学段。依据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学情特点、单元和学段教学目标等与教学内容进行匹配。
体育本含有趣味、游戏的意味,而体育作业却枯燥乏味,学生对此提不起兴趣[2]。多数教师布置的体育作业多以身体素质的体能动作练习为主,通过重复枯燥的体能动作达到健身效果。如此单一的练习形式和内容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抵触情绪。体育不仅是身体教育,更是生命教育,当我们站在生命视角的高度看待体育这门学科的时候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育体”的层面。例如,让学生观看球赛感受体育魅力的同时,可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安全知识、健康知识。因此,体育家庭作业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上多下功夫,多样与趣味相结合,达到体育的综合育人目的。
现代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完整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同的发展规律、特点,作业布置不能“一刀切”。针对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应有所不同,应体现“分层布置,人人受益”的原则。
体育家庭作业必须结合体育的学科定位和课程本质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设计,既要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又要围绕服务于学生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
“健康第一”是体育学科最基本的原则理念,“健康”是身心健康的统一,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都感到良好的状态。体育是“育体”“育心”的有机融合。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体育的教育功能被过分窄化,体育被过多赋予“育体”的功能,而忽视了生命安全教育、健康知识掌握以及体育精神的培养。不管是体育课堂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侧重于体质的增强,体育作业也多是以体能锻炼的形式出现,成为体育课堂“课课练”的延伸。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体育作业应当具有“多元综合”性,不仅有体能素质类运动,也应该有技能习得类、知识掌握类以及游戏娱乐类等练习。
体育源于游戏又高于游戏,娱乐性是体育学科能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对一件事物的持久性热爱会经历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层面。应建立与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关联,同时又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作业内容体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逐步过渡到志趣,最终成为自觉行为,主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在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中既要考虑学生不同学段的学情定位,例如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差异,学前阶段的体育作业主要以家庭游戏玩耍为主,小学体育作业可采用趣味化形式,初中体育作业可多样化,高中体育作业可偏向专项化。同时,也要考虑同一水平阶段的学生在兴趣、性别、性格、身体发育等方面的差异。因而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也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因素,因人而异,分层布置。
为确保体育作业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需要对体育家庭作业设计的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深入分析。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既要体现“以体育人”的学科任务,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学段学生对体育作业的不同层次需求。建立“层次化、多维度”目标、“综合性、结构化”内容、“多样性、趣味性”形式、“多元性、多样化”评价的作业设计逻辑链。比如,根据“层次化、多维度”作业目标确定“综合性、结构化”作业内容,“多样性、趣味性”作业形式又以“综合性、结构化”作业内容为依据,最终形成“多元性、多样化”的作业评价。各环节层层递进、缺一不可(图1、表1)。
表1 体育作业设计维度
图1 体育作业设计的四维度关系
从“层次化、多维度”的作业目标来看,布置家庭作业的重要导向是指向学习,最终归宿都是将学生指引到学习的路径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体育教师所布置的任何作业都需要结合具体的目标进行设计。作业目标又可以分为学期作业目标、单元作业目标、课时作业目标等不同的层次,而每一个课时目标的设计也需要体现出课与课之间的层次性,前一个课时的作业要服务于后一个课时的学习。体育家庭作业的目标除了体现出层次化外,还具有维度多样性。例如,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的引导下,体育家庭作业的总目标可围绕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质健康的增强、体育品德的培养等多个维度进行设计。《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总目标和水平目标都是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核心素养进行的设置,体育一体化课程构建的“知识技能学习目标、体能素质锻炼目标、情感品格培养目标[4]”,也具有多维的目标层面,这必然使体育家庭作业目标具有一定的多维性。
从“综合性、结构化”的作业内容来看,体育家庭作业要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体育是一门大学科,体育归根结底是“生命教育”,而不仅仅停留在“身体教育”层面。安全教育、健康教育都包含在体育学科中,对人的身体、心理、认知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因而体育作业也要包含体育课程的方方面面,如知识掌握类、技能习得类、体能强化类、行为养成类等。而知识掌握类作业是日常教学容易忽视的方面,知是行之始,行为受思想意识的支配,学生掌握的体育和健康知识越多,越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例如,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查阅运动前后热身和放松的重要性、运动中的科学饮水、肌肉和骨骼的组成以及功能等基本体育常识。而掌握运动中崴脚或流鼻血时的处理方式以及运动中发生的中暑、休克的应急处理等健康技能,能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体育家庭作业内容的设计要聚焦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才能指导优化决策行为,从而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健康行为的养成,最终达到知、能、行、健的目标。此外,当前大概念、大任务下的结构化、主题化、大单元教学已成为体育学科教学的大趋势,这也将引导体育家庭作业围绕结构化、单元化、主题化进行设计实施。例如,在学期作业目标引领下,作业内容可围绕校园赛事、大课间、体育课(大单元)等大主题进行设计。而在篮球大单元主题学习中,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可围绕“运球技术”“投篮技术”“防守脚步”等模块针对性设计一些力量性、协调性、灵敏性的基本身体素质练习,同时加入运球、投篮、防守、进攻技术的规则、分类、功能、运用形式等基本篮球知识以及为巩固课堂教学所设计的各种技术的实践练习,从而组成主题小单元作业,这些单元作业最终都服务于篮球大单元下的体育教学。
从“多样性、趣味性”的作业形式来看,要求教师的作业设计表现形式应该丰富多彩、富有趣味。如可以设计一些合作类、自主式、跨学科等形式多样的作业练习,而不能一直采用单一的形式机械重复的训练,否则机械、呆板的作业练习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丰富有趣的作业形式可以包含亲子式、游戏式、情境式、生活化等。例如,可以和父母一起观赏一场体育比赛,谈论比赛中的体育规则,并和同伴进行健康行为的实践记录;小学低年级既可以在情境游戏中模仿各种动物的跳跃动作,也可以通过折纸飞机的方式探究创设纸飞机的体育游戏。总之,体育作业应结合具体的实践内容根据不同的作业类型和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设计,反复揣摩。
评价是对一件事物价值的判定,是一个动态的反馈过程。这里的评价包含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评价以及教师设计作业过程的评价。从“多元性、多样化”的作业评价来看,首先要求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就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评价而言,评价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教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班主任和家长的评价等都对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起着调节、反馈和导向的作用。此外,对教师设计作业的过程进行评价,其评价主体既要有教师的自评,也要有学生、家长、同行以及专家、领导的评价,使教师能从多渠道获取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师设计家庭作业的能力,优化体育家庭作业设计的过程。其次,多样化的评价体现在体育家庭作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形式上。在作业评价方法上,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而评价形式,既可以对知识类的掌握进行纸笔测试,也可以对技能、体能类的作业进行口头表扬、当面点评或者进行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新时代的学校体育也将越来越重视体育学业评价改革,“人工+智能”的评价模式也将使评价过程和结果越来越透明、科学、客观、公平。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体育作业设计应该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提高,聚焦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以及作业评价的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助力“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的实现,让体育锻炼从一门家庭作业真正转变成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