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楚涵, 樊 华
(1.伦敦大学学院 教育学院,伦敦 WC1E6BT;2.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汉字教学是国际中文语言教学的薄弱环节,汉语属汉藏语系,传统的汉字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印欧语系的学习者。较之表音文字,表意文字方块汉字的构型复杂,很多外国学生靠机械记背学习起来很困难。如何结合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采用字理析字等方式梳理汉字的构造特点和规律,特别是解析汉字造字方法和构形上蕴含的文化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一直备受汉语教研界关注,亦有不少理论研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由于汉字教学的语言文化特性,除了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韩国有少量对汉字本体如字源、字形的解析,相关研究基本是在国内,而且是在1985年以后才兴起的。国际中文教育对汉字教学的重视,体现在相继出版了一批汉字教材,这些教材遵循汉字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突出汉字造字方式和构形特点,注重形声字的习得,也相应介绍了一些汉字文化知识。而为汉字文化教学奠定学理基础的著作,有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主编的《汉字文化大观》(1995年),王宁、谢栋元、刘方编著的《〈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2000年),王贵元《汉字与历史文化》(2008年),曹先擢《汉字文化漫笔》(2009年),王玉鼎《汉字文化学》(2010年),韩伟《汉字字形文化论稿》(2010年),何九盈《汉字文化学》(2016年),万献初讲授、刘会龙撰理的《说文解字十二讲》(2016年)等,还有廖文豪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的《汉字树》(2018年)。具体到汉字文化教学方面的著作,有(德)柯彼得的《汉字文化和汉语教学》(1996年),胡双宝的《汉字的文化蕴含与汉字教学》(1999年)等,论文较多比如《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张德鑫,1999年),《文化视域下的汉字教学观》(刘爱军,2009年),《国际汉语教学中汉字书法的文化价值刍议》(任晓明,2012年)等。硕士论文有《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李鑫,2013年)、《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文化透视》(邹丽琴,2014年)等。如果说上述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2005年以后,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建立推广,学界开始从文化传播角度探究汉字教学问题,如期刊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李冬梅,2007年),《留学生汉字教学与中国文化的传播》(李旭中、孟斌斌、谭英,2013年),《文化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孟斌斌,2015年),以及硕士论文《从文化传播谈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王楠,2012年),《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文化传播研究》(翟艳利,2012年),以及王悦欣著作《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2015年)。
综览以上研究,对汉字教学进行文化渗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汉字本体的文化阐释,可以减少书写偏误和减轻记忆负担;揭示汉字构形与文化的关系,对偏旁部首进行归类释义,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虽然这些对国际中文教育汉字教学中文化策略运用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在以下方面还有研讨空间:首先,汉字教学中通过文化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固然重要,却只是提高汉字学习效率的手段,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提升文化影响力,更承担着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还有待深入。其次,仅在微观上通过对汉字本体的解析探讨其携带的文化信息是不够的,宏观上汉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子系统有其特有的文化构成,还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悠远历史和人文观念。正如饶宗颐先生所言,“汉字已是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我们必须对汉文字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方可探骊得珠地掌握到对汉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1)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引勘[M].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8:1.第三,以往的研讨较多集中于理论层面或教学经验总结,汉字教学实践中的路径方法探究偏重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借助网络资源拓展汉字文化蕴涵的还不多。借此,在不同于专设的文化课程,也非专业文字学研究的前提下,本论文以中华文化的传播推介为目的,学习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尝试把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在教授汉字字源、独体字、部件等初级阶段的内容时,通过对汉字本体文化内涵的演示,引导学生把握汉语思维规律,在汉字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进一步丰富拓展汉字文化内容,加深学生对汉字和汉字文化的认识体验。
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和基因库,汉字的形体结构深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影响。追本溯源,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汉字最初的造字方法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前人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知是通过模仿,以图画的形式呈现的。作为音、形、义结合的表意性符号,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有直接关系,但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汉字的象形程度逐渐减弱,不断简化的形体结构失去了原来的表意作用。针对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初学者在学习时的困难,常用的字源理论教学法将汉字字源、演变呈现给学生,运用“六书”理论解析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已经是教研界共识。只不过传统汉字教学在汉字这方面的信息量少,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从多角度建构汉字知识,具有形象生动、交互性、集成性等特点。在汉字教学的初级阶段,除了用音频软件配置读音,利用不同颜色和呈现方式演示汉字的书写笔顺和构件,还可以将汉字字形的演变做成动画形式,如“日”字的演变过程,从太阳的图画,到甲骨文对太阳图画勾勒出的“日"字,图形再慢慢演变成楷书“日”的样式,使解析汉字的方式形象直观充满理趣。当然,这不仅只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问题,在中华文化传播视域下,直观动态地演绎汉字演变发展过程、剖析汉字构形理据的同时,从汉字原初的“形”入手解析其文化内涵,既能纾解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字时记忆、理解的困难,又可以引导学习者把握汉语的形象思维方式,还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推介和传播。
依照汉字教学从笔画、部首到独体字、合体字的步骤,从教授笔画开始,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从笔画的筋血骨肉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笔画并不等同于拼音文字的线条,汉字笔画是由图形演化成线条的,凝聚着中国人对天地阴阳感悟体验,这可为之后勾连笔画与汉字意义、内涵的联系奠定基础。例如横画“一”抑或数字“一”,并不是抽象的线条而是被古人视作各种事物的根本,“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许慎《说文解字》),宇宙最初是浑然一体的“一”,尔后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地”,天地化育出中间的“人”。相应地,要培养外国学生汉语的感知习惯和思维方式,在汉字笔画教学之后可以先学习“依类象形”的独体象形文字。汉字中象形文字数量不多只有二百多个,除了引导学生把握汉语造字的形象思维特征,独体字的构字能力很强,汉字的很多部首也是由独体字演化而成的,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有带动作用。“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文字是通过视觉进入到人脑中的,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通过字形的演变过程还原、重现文字图像,以感性的形式图中取义解释汉字,比通过文字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更容易为学习者所吸收。例如“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座山的图片,接着演绎抽象岀“山”的形状,再进一步线条化成“山”字。有了象形文字的基础,“视而可识,查而见意”的指事字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构成新的字形,虽然是一种表达抽象概念的造字法,如“上”“下”“甘”“刃”等,仍然可以借助汉字的形象性通过抽象实物图片以及呈现字体演变来进行这类汉字的教学。直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和讲解 “刃”字,可以先岀示“刀”的图片,再呈现“刀”的甲骨文形体,讲清“刃”字的那一点是表示位置部位的象征性符号;同样地,在“木”底部加点表示树根“本”,在顶部加点表示树梢“末”。
汉语思维方式也是学习汉字偏旁部首的一把密匙,可以在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图中取义。更多的汉字是独体字与部首合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一方面,在部首教学时可以融入汉字构“形”的意识,运用技术手段呈现象形文字演变为部首时的形态变化,例如讲解象形字“山”时,给出山的图片,动态展示字形的演变过程后进一步拓展,将独体字“山”与变化为部首的“山字旁”做比对,同样可以将更多独体字与演变为部首后的形态相比对;另一方面,虽然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合体字表达的意义是间接的、抽象的,但这些合体字很多都有“依类象形”的部件,可以利用汉字字形相生的生成关系,动态直观地展示偏旁与独体字之间的形与义、形与音的联系。例如:会意字双木成“林”,二人跟随为“从”;“删”字“册”(书)旁一把刀,“删”的本义就是“删除”;“盥”字上部的中间是水,两旁各是一只手,下部是接水的器皿,整体表示用水洗手。形声字的形旁也叫意符,大多数形声字通过意符能概括了解字义范畴。例如:有足则行,有“足字旁”的字大多与脚有关;有手则动,有“提手旁”的字大多数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
由于汉字中“依类象形”的意符涉及范围很广,人体器具、草木鸟兽、衣食住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汉字教学中对许慎《说文解字》中创制的540个部首主要是常用部首进行归类释义时,可以遵从中国人认识自然、社会的逻辑和系统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不同部首衍生出的一个个“字簇”,通过对构字部件意义的解析集中识字。例如:由部首“女”生成的合体字“婚”“嫁”“妻”“姐”等,仅《说文》中就有244个;以部首“口”生成的合体字“吃”“吸”“唱”“喂”都有嘴的动作。在这方面尤应学习借鉴的是台湾学者廖文豪开发的系列图像字和汉字树系统,《汉字树》在具有独立构形及意义的符号基础上,以图像方式由简入繁、由具体到抽象,梳理出具有衍生关系的汉字树形系统。虽然有别于文字学的研究,但“借助完整的数据库及信息技术”,由“近取诸身”到“远取诸物”,从《活在字里的中国人》《身体里的汉字地图》《植物里的汉字之美》到《汉字中的神灵》……,这是一个“学信息的理工人”花十几年工夫,力求“对汉字全面汇整分析”取得的系列成果。(2)廖文豪.汉字树-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285.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整合相关的信息资源,建立相同部件或相近意义的汉字群组,以可视化的动态的方式展示同一群组汉字之间的联系,对提高对外汉字教学效率、演绎汉字构形的文化理据、凸显汉语思维特性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汉字不仅体现了汉语的思维方式,亦是汉民族社会历史、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的文化积淀,作为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汉字的演变史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部文化史。汉字是形音义结合的方块文字,比线性结构的拼音文字信息量大,而人类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种途径来获取外界信息的,其中视觉占比高达80%左右。在汉字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同时刺激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有趣的图画和动画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越多,学生摄取的信息量越大且保持的时间就越长。这种将抽象的印刷符号转化为生动的可视化情景的教学方式,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是契合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情境化教学的设想,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观构建得到的,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的经验背景。在网络教学条件下,应用性很强的汉字教学可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营造开放式、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创设丰富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相关知识经验,激活学生的意义建构潜能,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独特体验,促进第二语言习得。
在汉字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上下文、语境、图片、教具等非语言手段来展开教学,从解文析字开始就融入文化内涵阐释和文化背景拓展,创设增强学习者体验的汉字语言信息环境,让学习者随堂就字充分展开想象,把日常经验中的人事物和具体场景与汉字联系起来,加深对汉字的感悟和理解。在初级阶段重视构字能力强的象形文字,按人体神灵、天地日月、植物动物、建筑器皿等进行归类,例如用动画或视频形式创设情境集中识字。例如涉及人体器官的“耳手目口齿”,体现哲学观念的“金木水火土”,有关动物的“牛羊马鸟虎”等。在对部首进行归类释义时,对汉字构形的理据进行文化阐释,也有助于辨析形近字。例如,学生经常混淆“示”与“衣”两个部首,如果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进行演示,两者在意义上的巨大差别一目了然:多写一点的“衣字旁”意指衣服,相应展示古代衣服的样子和演变的过程,而“示"是古代的祭台,凡是从“示”的字皆与中国人祭祀祖先、祈福禳灾有关,比如“祭”的字形表示用手持肉置于祭台从事祭祀活动,有杀牲祭祀鬼神之意,再如甲骨文“祝”字左边是祭台,右边像一个头戴冠帽的人在祈祷,其语义逐渐从神灵祭拜、祷告求福演变为现在的祝福、祝贺。如果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还可以进一步建构整合型的信息化课堂形态,链接线上资源拓展相关的汉字文化信息,如网络孔子学院(www.chinesecio.com)的视频资源丰富,有文化相关的原创微课《说丝》《说期》等;网上北语(www.eblcu.com)建设有媒体素材库,有汉语文化、游戏等分类素材;专门提供汉语教学资源的汉语家园网(www.chineseresource.net)种类丰富,有汉字动画和动图、汉字游戏课件等汉字教学资源,而且其中多数教学资源是一线教师上传的原创作品;中国华文教育网(www.hwjyw.com)有实景课堂、动漫中文、中华文化等板块。
具体看,汉字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虚拟情景的创设。在汉字课堂教学中,除了上述例证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画或动画形式直观展示,在进行归类释义比如在讲授自然类的文字时,还可以用组合的形式制作虚拟的情景动画:清晨一轮红“日”从连绵的“山”脊升起,白“云”在蓝天飘动,山上有“土”有“石”,山“崖”间有“川”,阳光沐浴“田”野,“禾”“苗”郁郁葱葱,田地间有一口“井”……午后“风”起云涌,“雨”点骤降,夜晚雨过天晴,“月”出东山……如果进而衍生出猎牧耕织、建筑器具等更多类别的文字,就可全景式呈现农耕时代中国特色的生产生活画面。除此之外,故事演绎也是情景创设的重要手段,比如在集中讲授“天地人”几个字时,先从“一”开始呈现,教师讲解这是横画或者是数字,也是中国人宇宙观中最初始的状态,接着就可以引入“盘古开天”的故事,甲骨文“天”字形的巨人盘古将“混沌如鸡子”的“一”撑开,上部提升为“天”,下部沉积为“地”,他的身体化育成大地上的风云雷电、日月山川……而后女娲为解除寂寞造出了中间的“人”,形成“天地人”三才,人又不断地创造新世界……汉字造字和演变发展中大量的中国故事,对外国学习者来说就是别开生面的中华文化之旅。如果有网络教学设施支持,还可以进一步将传统汉字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链接在线网站、汉字学习APP、微课视频、在线查询类网页等,通过在线工具、网络资源、匹配的教材、教师和学生的联动,打破时空限制创设起智能化的数字虚拟教学情景。信息时代这种移动终端在线应用、学习资源在线开放,虚拟语用情景的直观化和多样化,一方面推进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有利于形成“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构建起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线下与线上的融合,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将比传统课堂更密集,在网络环境下交流时,时间延续和空间距离被虚化,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反思和意义建构的机会也增多了。
第二种是真实情景的创设。在中高级阶段进行汉字教学时,学生还会接触到更多的汉字文化形态,较之学生的母语文化这些都属于异质文化,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用照片、视频等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在课堂上呈现,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真切感知汉字的文化意义。如由“红”这个字拓展出的“红色”这个词理解起来不困难,但“开门红”“走红运”“红火”等词对外国学生来说就较难理解。可以从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入手,炎帝又称“赤帝”,“赤色”即“红色”,凸显中国人的红色崇拜,并运用真实情景全面阐释红色的内涵:其一,红色有吉祥纳福之意。——展现中国人在春节等节庆活动中贴红色窗花、对联,点红灯笼的场景,并阐释用这些方法驱赶“年鬼”“辟邪”以求“吉祥”的寓意;其二,红色彰显权力和威仪。——展现宫廷建筑中的红门,朝臣给皇帝的上的红色奏章和皇帝签发的“朱批”,现在官方使用的“红头文件”等,亦解释为什么受上级赏识的人叫“红人”;其三,红色是喜庆发达的象征。——展示中国式婚礼的习俗和开业庆典的情景,进而阐释“红红火火”“开门红”“走红运”的文化内涵。同样的,在辨析“您”和“你”时,可以呈现中国人真实的交际场景,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以角色扮演方式模拟交际活动,强化对这两个字含义的理解,这也是学习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礼仪。
由此看来,外国学生学习汉字也是学着用中国人的眼光认识世界:“仁”“孝”“礼”“教”昭示了中国人的礼俗礼制;“娶”“嫁”“婚”蕴涵着中国人的婚俗观念……成年人居多的外国学生汉语水平虽然不高,但所学知识和社会阅历已经较为丰富,如果在解文析字的基础上,汲取汉字文化的研究成果,发挥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展现汉字中感性直观的天地万物、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典章制度,同时还可以链接相关网站集合更多的节庆礼仪、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信息资源,通过生动的文化阐释把学生引领到中国文化的更深层次,拓展演绎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复杂有趣的文化现象,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和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也是唯一既实用又能作为艺术品欣赏的文字,这种源于图画的表意文字不单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造就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秉承“人文奥运”和“科技奥运”理念,向世界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视觉盛宴,开篇《文字》一章将两个巨大的古体“和”字与一个现代的“和”字呈现在观众视野,三个“和”字形象展现了汉字的演化过程,既向全世界传递了儒家“和为贵”的人文理念,彰显出汉字的演化过程和书法的审美风范,又运用科技手段使观众沉浸式地体味到全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美好意境。由笔画部件构建而成的汉字较之拼音文字,犹如凝结着中国人智慧和人文精神的画卷,展现这幅画卷的过程就是一个美的历程。“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象形为本柢,……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54~355.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或者总体上的中华文化更是越来越多地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播,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就将“数字技术”与“中华文化”融合,从一朵雪花故事的开始,通过AI算法、裸眼3D、AR增强现实、影像动图等数字科技实现了“人少而不空,空灵而浪漫”的效果,让全世界观众在“奥运元宇宙”中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在对外汉字课堂教学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6.,有学者在研究汉字教学策略时还提出,“包括逻辑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的,一切形象的、描绘的、联想的、说明的、比较的、组合的、谐音的,等等理性的好荒诞的也好,都可以采用,从而发掘出适应外国学习者学习汉字的最有效办法。”(5)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调动各种认知手段加深外国学习者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汉字的音韵美、形象美、意蕴美,引导其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艺术首先得益于汉字空间上复杂的方块构形,“写汉字像叠罗汉,有立的、有卧的、有扳肩的、有伸脚的;不但要整齐,还要叠成花样,而且是好多种不同的花样,这些花样都有一定的谱,只能照规矩做,不能自出心裁。一个汉字的构造就是一种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6)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其次,在汉字的图画性减弱而越来越符号化、抽象化之后,又能借助毛笔书写的特性和书写技巧,将笔画线条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三就是在书体演变中呈现出的书写风格: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带有原始图画的特征;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肥厚粗壮、圆润饱满;逐渐规范后的小篆线条婉曲流通、工整匀称;从具象到抽象的隶书古朴巧拙、凝重端庄;还有结体严谨、骨力遒劲的楷书,笔走龙蛇、健秀飘逸的行书和草书……汉字经由最初的象形图画,到借助毛笔书写创制的“墨象”或者说抒发性情的审美意象,笔画线条的律动承载着中国人的生命情趣和活力。诚如苏轼在《论书》中所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书也”,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有必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书法艺术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艺术风范充分地传达出来。从汉字的演变开始,就把不同书体的美尽可能彰显出来,尤其到楷书进入笔画教学动态呈现笔顺时,用大字幅把毛笔书法楷书笔画的“永字八法”糅合进去,引导学生从横平竖直、悬针垂露和撇捺勾挑中,感受书法运笔的提顿转合和均衡方正的形体美,品味注入笔画中的气韵风骨和人文精神。与此相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适时适度参照传统汉字教学中的写字、练字方式,带领学生进行书写训练,运用汉字书法中线条的提顿转接,体会把握汉字书写的手感和笔画构件的定位,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在练习时要求学生端正坐姿、凝神静气,体会“心正则笔正”“字如其人”等中国人方正廉直的人格追求和中国文化沉静内敛的特性。
汉字因其特有的构形和文化蕴涵,还衍生出更多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其中印章就是在方寸之间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汉字符号艺术。另一个极具生命力和个性的形态是楹联艺术,中国的名楼古刹、节日庆典、婚丧嫁娶都少不了或镌刻的或书写的对联。楹联中的字词以对称对仗的形式呈现,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太极生两仪”,把世间万物视作对称的阴阳两半的思维相通,这种阴阳二元的思维方式深入民族文化心理,并表现在以“两”“对”形式呈现的楹联艺术中。由于形体的图画性和多样性更能凸显形式美,实用性、装饰性很强的汉字还广泛应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汉字的笔画图形在取舍、变形和组合之后,衍生出更具有装饰性的龙书、蝌蚪文、花鸟文等形态,而颇具象征寓意的吉祥祝寿类文字经常装饰在门窗格栅、瓦当影壁等建筑构件,以及钱币、铜镜类器物和刺绣、家具类民俗用品上。特别地,现代的“汉字艺术”正成为一个设计门类,其创制汉字艺术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以印章为主要形式,把拟人化的篆体“京”字变幻成跃动的人形,充分体现出“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上述大量的汉字文化艺术形态也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重要素材,除此之外,还有赛大家、以观等专门的书法学习APP,同时在与汉字书法相结合的书同文汉字网(www.hanzi.unihan.com.cn)上,有多种名家真迹版本可供选择,与篆刻相结合输入汉字可呈现印章图案;注重介绍汉字文化知识的字乎者网站(www.zihuzhe.com)可以生成多种字体的毛笔书法,并有各种书法字帖和教学视频供选择;在“汉字字源网”(www.hanziyuan.net)上,“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Richard Sears)历时20年整理的汉字数据库,梳理了6552个常用汉字的源流并标出书体演变的轨迹,学习者输入汉字还可以收听《说文解字》对汉字的解析。总之,本着对艺术美的追求特别是推进中华文化传播的目的,应努力发挥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势,通过中国特色的界面设计,引导外国学生一步步感受、体验、领略华夏审美文化的风范。
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在什么层面传播还是运用怎样的方式传播,缺乏互动的意识形态单向灌输都是行不通的。在国际中文教育汉字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融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解文析字中形象演绎汉语思维特征,创设情景引导学习者领略汉文化的魅力,将书法楹联艺术形态等导入汉字教学课堂,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可以打破汉字教学的时空界限,弥补传统汉字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但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汉语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汉字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