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文(杏花村小学/山东省邹城市)
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精神财富,也蕴含着很多可以利用的精神智慧。如果教师能够立足于课本,挖掘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或者是找到能够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连接的点,完成教学渗透,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工作。下文将详细分析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顺利与小学语文课堂相融合。
要想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得到传承,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共鸣。产生共鸣的前提就是学生先关注课堂知识,主动思考。教师可以采取问题驱动的方式,这样学生有疑问,希望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才能够进行知识点的探究。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找到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这样才可以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如《大禹治水》,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师也可以提一些问题“大禹,是姓大吗?”“大禹三次路过家门,都没回家,他不想家吗?不想家人吗?”虽然这些问题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种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开始思考传统文化中的姓和名、人物背后的时代精神等。在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课下探究、互相讨论,在下一节课给出答案。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当堂讨论,并直接联系生活,给出答案,这样能够让学生关注问题背后的时代精神。“他虽然很累,很想回家,但他觉得必须要治好洪水,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就很像现在咱们常提到的为人民服务。”教师可以适时告诉学生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扶老奶奶过马路、帮助同学值日、帮助生病的同学记笔记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将其转化为行动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价值引领的作用,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又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将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也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
有很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在学习时也不积极,面对这种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法,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务,这样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此时,教师就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探索中华传统文化。
如《慈母情深》讲的是母亲虽然挣钱很艰辛,但依然花钱给我买书,表现了母亲伟大的爱。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思考:“母亲掏衣兜……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很多学生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的不容易。文章中还有很多句子都能够体现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这个过程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母亲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此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小任务,为学生播放有关父爱母爱的影片,让学生选择一个影片进行角色扮演,并指出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学生在代入角色后也能够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父母的不易,这样也能够更加理解百善孝为先的意义。因为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所有的体验都是真实的,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所以学生的感悟是非常深刻的。此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与孝道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在家中多孝敬长辈,还可以让学生畅想一下,自己在家里,或者是长大之后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来表现自己的爱。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文本内容,又理解了什么是孝文化。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能够得知,小学生在课堂上持续性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是学生不感兴趣的,那么,学生在走神后很难回归课堂,学习效率也会下降。这需要教师想办法刺激学生,不断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这样学生才能够产生更多的思维动力。创建情境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客观的情境中能够产生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探究知识。考虑到小学生对故事、小游戏比较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创建故事情境。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新鲜感。
如《三顾茅庐》这篇古文,不像现代文那样简单易懂,也不像现代文那样有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讲小故事的方式来创建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逐步进入学习状态,这个过程教师也就完成了课堂导入。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故事有关,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木牛流马”被记载在《三国志》中,相传是诸葛亮发明的半机械化运输工具,被当时的人们用来运输粮草。与这个运输工具相关的小故事比较多,教师可以任意选择。这些小故事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也成功营造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要想了解故事的后续,了解与这个故事相关的诸葛亮,就要认真学习这篇古文,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更有动力,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更能够体会古文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小学阶段,学生要在语文课上学习非常多的字词,同时也要进行语言训练。如果教师能够选对方法,在这些环节完美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很多汉字都是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一开始是象形字,之后是符号化,从最开始的笔画多,逐步转化为笔画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并开展相关的趣味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够了解到很多汉字都是以画画的形式产生并演变过来的,画的内容与字的含义有直接关联,现在的字都是简化变形得到的。“孝”这个字可以看作是“老”和“子”的结合,也就是说,老人还是需要依靠子女支撑,子女需要孝顺老人。这与孝的本义契合度比较高,学生在了解这个字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孝的精神,明白什么是孝文化。教师可以此为例,选出有一些有意思的字词,让学生自己猜测,字的含义以及背后代表的意思,之后讲师再详细讲解每一个字背后所蕴含的良好品德、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完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此外,汉字里有很多谐音字,表现形式也比较丰富,包括古诗、歇后语等,歇后语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谐音歇后语,教师在课上将它们整理在一起,给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猜一猜后半部分。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猜对的学生可以记一分,最终得分最高的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神秘奖励。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以及汉字的有趣之处,对汉字也会产生更深的情感。
课文是教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符合教育大纲的要求,很多课文内容中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只要学生用心学习,就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让学生主动关注课文,探究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组合作任务的方式,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如教学《藏戏》这篇课文时,藏戏是一种独特的藏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藏戏,学生能够感受到藏族的文化魅力。同时,也能够关注其他的戏曲剧种。所以教师在课前设置了一个“藏戏讲解员”的任务。学生可以组成任意的小组,找到与藏戏相关的唱腔、动作、时间特点,藏戏的历史以及藏戏面具的特点等。教师会在课上随机选择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为其他学生分享藏戏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另外的戏曲剧种,讲解给大家,帮助大家开阔眼界。这样就能够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探索欲,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了解到藏戏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课上,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分享一些知名的戏曲选段,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不让它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家要多关注这些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通过对各种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儿女对社会生活与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的追求。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独具特色的节日故事与文化习俗,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年龄的增长,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在不断变化。比如春节,这个节日在老一辈的心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贴春联、挂灯笼等都是春节的主要活动,而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北方人民大多以吃饺子来庆祝春节,而南方则以吃年糕来庆祝,象征步步高升。小学语文课本上就有很多课文内容与传统文化节日相关,所以教师可以联系这些课文,设置一些课堂互动活动。一方面,能够在课上营造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领悟其中的优秀精神,学习相关的价值观等。如《元日》这首古诗,所有的内容都与春节相关,描绘的也是春节的场景。教师可以开展一次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度过春节的方式、自己所了解的与春节相关的习俗和活动等。学生可以制作手抄报、拍摄图片,也可以写作。在分享会上,学生可以互相分享,学生在拿到其他同学的作品后,要介绍这个作品,并为这个作品评分。这样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也就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效率。之后,教师再给学生介绍春节相关的历史、演变过程、相关的小故事等,这样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师也可以直接设置一个讨论活动。“中国人都会过春节,大家对春节都不陌生。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过春节?”这个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大人都不会过多思考,所以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很多学生都比较好奇。教师就可以以此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现实意义等,这样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
在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有很多课文内容都无法吸引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开展一些丰富的课余活动。如,教师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举办《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的背诵大赛,“二十四孝”等一些经典故事相关的讲故事大赛,组织全班学生在课间集体诵读国学经典,定时定期开展“感恩礼”用仪式感来营造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也能够让学生怀着感恩之心面对这个世界。这样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也完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还可以参考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在班级内部开展诗词接龙。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古诗词,以水、月、风、山为开头,进行接龙。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思维有较高的要求,学生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古诗词古文产生更多的探索热情;教师还可以举办情景剧的演出。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片段扮演其中的人物,模仿人物的言行举止。为了扮演得更加贴切,更加真实,学生就会寻找相关的资料,这个过程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
总之,要想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绽放,就需要教师抓住教学时机、因地制宜,可以选取古诗词,让学生感悟其中的节日风采、也可以选取一些生字词,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等,但无论是从哪个方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都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改善当前教学的不足。要增加课堂的新意,用趣味化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高质量的,才是有意义的。同时,教师更要多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巧妙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完成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