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红芳
颅脑外伤、脑出血均是临床比较多见的脑部损伤疾病[1],不仅会损伤患者的神经系统,引起脑氧代谢紊乱,还会对呼吸中枢组织造成损害[2],导致肺部感染、呼吸障碍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及时对患者的通气状态进行改善,并积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气管切开术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呼吸状况,本文就早期气管切开术治疗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选择更加理想的手术时机提供参考。择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1 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颅脑外伤、脑出血90 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具体阐述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1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9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中,男27 例,女18 例;年龄28~73 岁,平均年龄(51.72±4.1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11.1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5.72±1.08)h;颅脑外伤24 例,脑出血21 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20 例,坠落伤14 例,撞击伤11 例。观察组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龄29~74 岁,平均年龄(51.80±4.2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7~11.3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5.77±1.13)h;颅脑外伤26 例,脑出血19 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22 例,坠落伤13 例,撞击伤1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颅脑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诊断为颅脑外伤、脑出血者;②符合气管切开术指征者;③临床资料齐全;④肝、肾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者;②存在严重肺部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③存在急慢性感染、凝血机制障碍者;④存在恶性肿瘤者;⑤患有精神疾病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颅脑外伤、脑出血的保守治疗,加强应用营养支持,予以吸氧,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发病24 h 内)气管切开术治疗,患者体位为仰卧位,将医用软枕放置在患者肩下,头部后仰,促使气管在靠近患者皮肤的部位充分显露,固定患者的头部。常规消毒铺巾,行局部浸润麻醉,确认气管插管位置,标记好穿刺点和做好解剖标志。在患者颈前正中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窝一横指处作一切口,将局部皮肤、皮下组织切开,直至胸骨甲状肌、舌骨肌分离,将气管充分暴露,应用尖刀片于第2~4 气管环位置从下而上挑开,使用扩张钳扩张前方软组织以及气管前壁,置入气管导管并妥善固定,吸净分泌物,若是无出血情况发生,则在套管和伤口之间放置纱布,完成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患者发病24 h 后实施气管切开术治疗,具体手术过程与观察组相同。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抗生素抗感染。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氧代谢指标、血清神经功能指标、NIHSS 评分及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情况。①通过日本MICRONIX 株式会社生产的便携式红外线频谱仪以及经颅经红外线频谱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jvO2、DA-jvO2、CERO2进行测定。②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晨起肘静脉血,以3000 r/min 的速度离心10 min,获得上层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的NSE、GFAP、S100-β。同时应用NIHSS 评估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总分为42 分,分值越低提示神经功能越好。③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正常;有效: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均较治疗前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因病情加重而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④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进行记录,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氧代谢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jvO2、DA-jvO2、CER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jvO2、CERO2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DA-jvO2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CjvO2、CER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A-jv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氧代谢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氧代谢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和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NSE、GFAP、S100-β 及NIHS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后,两组患者的血清NSE、GFAP、S100-β 及NIHS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和NIHSS 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和NIHSS 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4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情况比较[n(%)]
颅脑外伤一般是由间接或直接暴力所致,患者会出现呕吐、头晕、意识不清等情况,因意识障碍可能出现误吸呕吐物[3,4],引起呼吸道堵塞,会进一步导致脑出血、肺部感染、休克、窒息的发生,促使病情加重,增加死亡风险[5],因此需要对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尽早进行积极的救治。
气管切开术应用于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中能够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有助于肺部气体顺利交换[6,7],有利于肺功能恢复,但是临床上对于气管切开术的实施时机存在一定的争议。颅脑外伤、脑出血发生24 h 后,脑水肿、尿潴留、缺氧缺血等症状会持续加重,加上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气管,会导致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此种情况下进行气管切开术治疗存在较大的风险。而在颅脑外伤、脑出血发生24 h 内脑水肿程度较轻[8,9],此时进行早期气管切开术治疗具有以下优势:①手术操作流程简捷,创口小,不需要切开气管软骨环[10],通过扩张前方软组织以及气管前壁便有助于气管导管的放置,能够减轻并发症发生风险;②手术时间短,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通气状态,增强通气效果,并可减少气管损伤程度;③呼吸困难患者无需过度后仰头部[11],术中可通过体位变换进行手术操作,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④早期气管切开术能够迅速清除呼吸道梗阻所致的恶性循环[12,13],提高气体有效交换率,便于进行吸痰操作,可减少误吸风险,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更好地排出[14],因此可减少肺部感染、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发生风险,维持呼吸道畅通;⑤早期气管切开术的实施可及时纠正脑氧代谢紊乱情况,促使脑部功能恢复,进而可减轻神经损伤[15],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jvO2、CERO2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DA-jvO2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CjvO2、CER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A-jv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NSE、GFAP、S100-β 及NIHS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了早期气管切开术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总之,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应用早期气管切开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可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