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坤
冠心病近年来的发病率较高,患者的病因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关,引起心肌缺血以及缺氧。PCI 术是冠心病患者十分常用的治疗措施,能够促使堵塞心肌血管获得疏通并恢复供血,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及改善其预后有重要价值。然而术后部分患者受到凝血功能异常、炎症反应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影响可出现无复流情况,对患者心血管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为了改善该情况需要积极地给予科学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是该类患者术后的主要治疗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管内血栓形成,然而单一应用疗效有限,所以还需探寻科学的辅助用药方案[1]。替格瑞洛具有优良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此药物起效迅速并且作用稳定,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本研究分析对冠心病患者PCI 术后给予替格瑞洛及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其凝血指标与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 月~2021 年5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行PCI 术的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18 例;年龄45~83 岁,平均年龄(61.6±1.5)岁;患病时间1~9 年,平均患病时间(3.6±0.5)年。对照组:男19 例,女19 例;年龄44~85 岁,平均年龄(61.7±1.3)岁;患病时间1~8 年,平均患病时间(3.7±0.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患者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且具有PCI 术的治疗指征;②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佳,且各项临床资料完善;③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晓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患者可配合完成疗效评估、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调查等工作。
1.2.2排除标准 ①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②患有冠状动脉病变者;③患有各类恶性肿瘤疾病者;④患有心肌炎等其他相关心脏病变者;⑤对于所用药无法耐受者;⑥随访中途失访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PCI 术后提供常规补液、指导卧床休息、抗感染以及吸氧等治疗,同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口服治疗,100 mg/次,1 次/d。观察组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对照组;替格瑞洛口服,180 mg/次,1 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3 个月。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血清炎症指标、心功能指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①凝血指标包括APTT、FIB 以及PT。②血清炎症指标包括IL-6、CRP、TNF-α。③心功能指标包括LVESD、LVEDD、LVEF。④两组患者随访6 个月,统计心血管不良事件,如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心梗)以及心源性死亡。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APTT、FIB、PT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PTT、PT 长于对照组,FIB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IL-6、CRP、TNF-α 水平对 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CRP、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LVESD、LVEDD、LVEF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SD、LVEDD 小于对照组,LVEF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2.4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冠心病属于近年来高发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造成管腔阻塞以及心肌缺血和缺氧,患者心肌供血严重不足还可诱发心绞痛及心律失常,该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威胁着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2-4]。PCI 术是冠心病患者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借助导管能够促使堵塞血管恢复疏通,进而改善其心肌供血,有利于提升存活率[5-7]。然而在该项手术后,部分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以及血小板聚集等情况,使得血管无复流,进一步造成术后冠状动脉短暂性缺血以及心肌损害,对于术后康复以及预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8-10]。与此同时,手术操作中进行机械性扩张和实施支架植入,对患者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对患者心肌功能造成损伤,在手术后给予患者科学的抗血小板治疗非常重要。
现阶段抗血小板药物应用频率较高的为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其中氯吡格雷属于前体药物,其起效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同时部分患者可出现抗拒现象影响临床应用[11-13]。阿司匹林是临床中十分常用的高效抗凝药物,可发挥对血小板聚集的优良抑制作用,同时可避免血小板活化并防止血栓形成,且该药物的安全性良好[14-16]。替格瑞洛属于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阻滞剂,可对血小板内相关受体形成进行有效阻断,发挥优良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此药物长期应用并不会造成患者血小板急剧降低,并且不良反应较少且无需代谢,能够充分发挥药效,具有优良的用药安全性,并且起效速度较快[17-2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PTT(35.62±3.89)s、PT(14.89±1.63)s 长于对照组 的(31.16±3.25)、(12.01±1.15)s,FIB(3.01±0.30)g/L低于对照组的(4.16±0.43)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CRP、TNF-α 水平分别为(24.36±2.95)pg/ml、(5.69±0.42)mg/L、(1.65±0.76)ng/ml,低于对照组的(34.62±3.05)pg/ml、(8.06±0.90)mg/L、(2.13±1.10)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SD(37.63±8.16)mm、LVEDD(50.06±5.18)mm 小于对照组的(42.62±9.96)、(53.69±5.53)mm,LVEF(53.62±6.95)%高于对照组的(50.16±5.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两者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PCI 术后患者的机体凝血功能,可降低炎症性反应,同时可促使其心功能恢复。在随访中,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进一步证实该联合用药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PCI 术后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凝血指标、心功能指标和炎症指标,且有利于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