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超军
在探究课程建构中,教师要关注幼儿,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本文以中班探究课程《大蒜和香葱的故事》为例,谈谈这方面体会。
幼儿在自然角收集种子时,产生了问题碰撞。
子煜举着大蒜:看,这是我带来的大蒜头。
小泽指着香葱头:这里也有大蒜。
子煜:那不是大蒜,大蒜是白的。
小泽:是大蒜。你看,它也是一瓣一瓣的。
子煜:不是大蒜,它是红皮的。
小泽:就是大蒜,你看它们长得很像。
两人的争论引起大家的注意,我从中发现这一关于大蒜、香葱探究课程的生成价值。
轩轩:老师,我们可以比一比,看看哪里不一样。这样就能知道它是不是大蒜了。
根据轩轩的提议,有的幼儿观察外形,有的幼儿剥开后闻味道,有的幼儿抓在手里掂量着。通过多感官的感知、比较,幼儿发现大蒜头紧“抱”在一起,呈圆球状;香葱头松散地靠在一起,瓣数比大蒜少;大蒜皮白,香葱皮红。
分析与思考:幼儿对大蒜头的认识经验比较丰富,对香葱头的认识经验较少。两者相似的外形特征引发了幼儿的经验冲突,从而产生问题碰撞,萌发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我抓住这一契机,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建构《大蒜和香葱的故事》科学探究课程,促进幼儿深度学习,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丰富认知经验,重新梳理相关的知识结构。
在课程建构中,我抓住幼儿的想法和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探究课程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新问题、接受新挑战的兴趣,给予幼儿更多挖掘知识的机会。
依依:老师,这个是它们的种子吗?
子煜:我奶奶说这不是种子,是茎。
大宝:香葱头也不是,它的种子是黑黑的,像芝麻那样。
小泽:不是种子怎么种呀?
依依:可以种在水里试试,就像水里的吊兰那样。
轩轩:我想种在花盆里试试。
玉释:不种也能发芽的。
分析与思考:幼儿不仅能结合生活经验发现问题,还能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学习。围绕幼儿的问题,我努力挖掘现有的课程环境、材料资源,鼓励幼儿自主选取材料。同时,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操作,进一步推进探究课程《大蒜和香葱的故事》建构,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幼儿的深度学习是在持续的过程中逐渐生发的,课程生成也是随着幼儿的问题和兴趣逐步推进的。教师要运用过程性探究的理念和策略,鼓励幼儿不断探究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在动态化的课程中同步梳理调整,做好探究的支持指导。
周一早上,幼儿满怀期待地来到种植角,观察自己种植的大蒜和香葱。
依依:我的大蒜发芽了,小芽绿绿的、直直的。
雯雯:香葱头下面长出了白须,像老爷爷的胡子。
轩轩:泥土里的也发芽了,小小的。
小泽:老师,你快来!我们的大蒜、香葱都发芽了。这是为什么呀?
师:都发芽了吗?你们仔细看看,自己的和同伴的有什么不同吗?
分析与思考:在观察大蒜和香葱不同种植生长方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积极投入持续的观察中,能够和同伴一起观察、比较,分享让大蒜和香葱茁壮生长的知识结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习得了符号记录等观察方法,丰富了观察经验,体验了持续观察、找寻答案的快乐和等待生命成长的乐趣。
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倾听幼儿表达、了解幼儿需要、提供有效支持的过程。在探究课程建构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交流经验的机会,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促使幼儿互相迁移生活经验、重构知识经验,从而促进幼儿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