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下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2-12-31 14:04
好家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园园本幼小

文 王 逸

幼小衔接教育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问题。幼儿园应针对幼儿的发展需求与成长规律,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活动形式,以此强化幼儿成长所需的素养与能力,进而达到幼小衔接教育目标。本文以园本课程为创新思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资源,通过分析幼小衔接下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提出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以此解决当前幼儿园中的幼小衔接教育问题。

一、幼小衔接下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传统文化园本课程能为教师提供重要的指导价值。

首先,有利于实现幼小衔接教育目标。一方面,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真、善、美”精神元素,可以在教育活动中不断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由此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文化认知、生活习惯、道德规范以及学习习惯,有效提升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进而更平稳地进入小学;另一方面,园本课程展现了突出的个性化与针对性,教师可以依据园本课程的指导,引导幼儿完成个性化培育活动。

其次,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传统文化能够指导教师开展游戏活动,提升教师的课程组织能力。传统文化园本课程能够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小学的协同建设与同步发展,从而调动各方资源,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最后,有利于幼儿可持续成长。传统文化可以为幼儿心灵注入正能量,让幼儿从小建立健康的身心状态与价值观念。这是幼儿个体发展的关键素养。传统文化融合下的园本课程能够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如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诚实自信、勇敢友爱等。

二、幼小衔接下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改造游戏,构建游戏类园本课程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能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达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关注游戏这一形式,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地方传统游戏,如“跳房子”“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抖空竹”“踢毽子”“跳绳”等。

在游戏类园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游戏对幼儿的启发意义,推进幼小衔接教育目标的落实。例如,在游戏中,教师强调规则意识,让幼儿按照规则参与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加强合作,增强集体意识。适合幼儿参与的游戏往往有重要的训练价值,特别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力量、耐力、柔韧性、协调力、注意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教师要注重优化传统游戏,赋予新的教育功能,给幼儿带来新鲜感。

例如,“跳房子”游戏类园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单脚跳跃动作训练,提高幼儿的腿部力量、平衡能力以及竞争意识、规则意识、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教师应做好游戏准备活动,包括场地与材料准备、安全检查、游戏规则介绍、注意事项讲解、热身活动等。在游戏开展前,教师要引导幼儿调整“跳房子”等传统游戏的规则。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分组,以小组方式参与对抗赛,既避免了个体参与的弱竞争性,又可以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根据对不同幼儿的观察,分别填写个体成长日志,记录幼儿的成长历程。同时,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分享。

(二)改编故事,构建表演类园本课程

多数幼儿有着强烈的表演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表演类园本课程,引导幼儿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推进幼小衔接教育。

在表演类园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应注意如下问题:第一,要选择符合幼儿的价值观与理解能力的传统文化故事,选择能够彰显正确价值观的故事,选择符合幼儿的生活与实践需要的故事,充分挖掘故事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第二,要尊重幼儿的参与意愿与角色选择,让他们自愿参与不同的角色或活动中。

第三,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幼儿未能形成完整的学习意识与认知观念,无法通过固定的剧本规范幼儿的表演行为。教师应通过有效引导与设计,让幼儿能够随机应变地完成表演活动,形成角色意识。

例如,《我也要做司马光》表演类园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借助故事《司马光砸缸》,旨在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在角色扮演活动开展前,教师应做好活动准备工作。

一是创建区域活动空间,利用各类材料模拟角色扮演活动中需求的工具或物品。教师可以将多个呼啦圈堆起来作为“缸”,将泡沫砖或抱枕作为“石块”。

二是为幼儿准备好相关绘本或动画资源,让幼儿对该故事有直观的印象,加深其理解。

三是检验活动过程是否安全。教师要模拟“砸缸”过程,以保证“呼啦圈”“泡沫砖”等材料不会对幼儿造成安全威胁。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故事动画《司马光砸缸》,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在组织幼儿自主报名选择扮演角色时,教师要处理好角色冲突,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再依次进行表演。

(三)动手实践,构建手工类园本课程

实践动手能力是幼儿步入小学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因此,在幼小衔接背景下,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手工训练出发,以此提升幼儿的操作技巧和动手能力。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可操作性的活动形式,如剪纸、泥塑、制作风筝等,都需要幼儿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教师也可以将手工活动与传统文化结合,如绘制鸡蛋脸谱、模拟月饼制作等,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在手工类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手工制作的难度要控制,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参与感,体会取得一定的成果;第二,手工制作的材料要具有安全性,避免对幼儿安全造成影响;第三,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幼儿拥有充分的选择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意。

例如,“拥抱自然拥抱美”手工类园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幼儿应用自然材料,制作传统文化工艺品,以此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准备环节,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材料,如鸡蛋壳、豆类、鹅卵石、树叶等。

同时,教师要丰富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如戏曲脸谱、剪纸艺术、门神、中国龙、祥云图案、古代园林与建筑等,引导幼儿接触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形象。在活动实施环节,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的观察与引导。有的幼儿选择了鸡蛋壳,却不知道怎样完成手工制作。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能够与鸡蛋壳对应的形象。由此,幼儿就会发现人脸与鸡蛋壳形状相似,可以在鸡蛋壳上绘制戏曲脸谱,进而完成个性化创作。

教师还可以举办艺术品展览会,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注重幼儿观摩、讨论,促进幼儿创意的发散与融合,体会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表达能力。

(四)加强引导,构建亲子类园本课程

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发亲子类园本课程。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元素,设计符合亲子共同参与的活动,由此形成园本课程。

在亲子类原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突出亲子的合作关系,遵循“幼儿为主、家长为辅”的原则,保证活动能够持续开展、获得成果。

第二,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亲子活动巧妙融合,既要突出文化的正向引导作用,让幼儿获得良好的素养与能力,又要保证活动的趣味性与适应性,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第三,教师要规范家长的辅助行为,引导家长仔细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与活动表现。

例如,“种子成长日记”亲子类园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节气知识,体会在培育种子的过程中养成爱观察、爱记录的好习惯,增强幼儿节约粮食、保护自然、热爱劳动的意识。

首先,本课程限定于谷雨期间开展,以“照顾与培育种子宝宝”为主题,让幼儿选择一种喜欢的植物活动农作物种子,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播种。

其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家长与幼儿共同配合完成观察与记录活动。一方面,家长可以用文字帮助幼儿记录种子的萌发过程;另一方面,幼儿可以根据种子的形态变化,配上相应的图画,让幼儿享受播种的过程,体会劳动的喜悦,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最后,教师组织幼儿与家长将自己的记录成果或观察日记进行分享。

在幼小衔接教育背景下,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园本课程开发展现了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应通过改造游戏、改编故事、动手实践、加强引导等途径,分别开发游戏类、表演类、手工类、亲子类等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由此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促进幼小衔接。

猜你喜欢
文化园园本幼小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改进方法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路径探索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园应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惠和石文化园
为国而歌 逐梦前行 长沙县田汉文化园事务中心工作侧记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