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芳名
上海杉达学院管理学院,上海 201209
进入21世纪20年代,高等教育受到全球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影响,社会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人们对微证书项目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岗课赛证融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重视。
台湾地区职业证照体系起步较早,大陆地区的1+X证书制度具有时代意义,而海外高校也在逐步推广微证书模式。纽约州立大学是北美首批广泛应用微证书政策的高校,其将微证书课程定义为形式灵活、时间周期短且有专业针对性的证书项目。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作为当前学位课程的一部分,帮助现有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也可以成为新兴领域的人才培养管道,孵化兼具技能和经验的专有人才;还能够助力职业发展教育,为需要提高技能或改变职业跑道的职场人士和希望重返就业市场的再就业者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1]。台湾大学等院校选择和Coursera合作开设慕课或证书等课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更是于2022年1月4日发布了全英文授课的“逻辑学全球融合式课堂证书项目”。该项目以开放交流的姿态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时向清华大学本校、世界慕课联盟高校和其他世界一流大学学生开放,是首个全球融合式课堂证书项目[2]。
岗课赛证融通的育人理念是根据企业具体技术岗位的任职需求,对接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证书评判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用性,并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催化剂,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真正将“岗”“课”“赛”“证”相互衔接和融通,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专业对应岗位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助力培养技术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台湾地区有关职业证照制度和技能检定的构想萌芽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为积淀迈向工业化所需的技术人才和推动4年经济建设计划,《技术工人甄审考试及颁发证书计划》《职业训练金条例》等被陆续提出和公布;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全民职业证照制度,80年代通过《职业训练法》,并从1992年起给各技职院校在校生开放参加专业技能鉴定的机会[3]。
为贯彻推行职业证照制度,将技职教育与技能鉴定紧密结合,形成一整套符合行业需要的职业证照供各专业学生考取,台湾地区于2004年出台了推动院校和企业合作的《高级职业学校建教合作实施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在建教合作机构完成实习并通过院校考核的学生可以获得对应的学分;2006年试办了促进建教合作的产学训合作专班推进产学携手合作计划;2008年补充公布了推动产学联动、携手合作的相关政策,对良好合作的企业和院校给予奖励,调动企业界和教育界合作的积极性,充分整合和利用相关资源,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受益于建教合作模式[4]。
为促进岗课赛证的融通发展和职业与技术教育的良性发展,台湾地区从2005年开始设置“技职之光·竞赛卓越奖”和“技职之光·技职杰出奖”,其中获得最多最高等级证照的学生可以得到“技职之光·技职杰出奖”的“证照达人”称号[3]。2009年出台的《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则进一步把“落实专业证照制度”纳入技职教育发展的10项策略,全面助力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5]。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体系的教学目标是“一毕二语三奖四证”,课程设置尽可能与国际证照对应,鼓励高校学生毕业之际收获1张毕业证书、拥有2种语言交流能力、取得3个奖项、考取4份专业相关职业证照,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以饱满的状态面对毕业择业时的挑战[6]。
2019年大陆地区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成为重要的发展课题。
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为了落实《决定》,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应用型高校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同年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参会单位共计259家,包括195所国内外高校和多个相关部门及企业的600余位代表共同围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主题探讨教育改革[7]。2016年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的第五十九章着重强调将教学方式与实训实践对接,推进校企合作携手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职业学校相关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的交流互动,促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和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助力教育现代化的完善。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有关职业教育的5个关键任务: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全方位创造和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试点1+X即推进“1份学历证书+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育人模式,加强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重,促进产业、教育、人才桥梁的搭建,为面临新时代就业选择的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保障。
2021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指出,要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世界技能大赛、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校级技能比赛等都是激励学生进步和展示职业教育成果的机会。通过岗课赛证融通发展,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同行业需求导向的对应,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职业技能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2022年1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新修订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进一步推进岗课赛证深化融合、加强实习管理、培养技能型人才。
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行活动体验,为旅游目的地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更能够在对外和港澳台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助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实施创新型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计划,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教院校旅游教育面临重重机遇和挑战。
随着台湾地区观光旅游的逐渐盛行,旅游院校大多设置观光学系、观光事业系或休闲事业管理学系;截至2018年,由观光、餐旅和休闲等专业方向组成的观光相关科系共计288个,观光相关科系的授课教师共计2355位[8]。台湾地区对职业证照的认可度很高,课程的设置紧扣职业证照技能鉴定考核相关内容,建教合作密切,通过在建设单位的实习学生更易通过相关证照考试;职业证照可以作为学生科目加分、甄选报送、学分免修和考试升学等的依据,还可以实现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可供选择的证照和比赛种类也颇多,充分融合职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餐旅专业为例,学生可以考取中餐类烹调、中式面食加工、烘焙食品、西餐烹调、肉制品加工、调酒、餐旅服务等技术士证照,可以参加海峡交流赛民国大宴、少年旅行家高雄随意游竞赛、马来西亚国际美食养生大赛等比赛。
大陆地区最早一批旅游管理专业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等皆开创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先河,而成立于1979年的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更是旅游高职院校的领军学府,为大陆旅游酒店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共有608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大类本科专业、1086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大类高职专业、947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相关专业,如旅游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外语、会展经济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9]。数字化是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酒店业的数字化转型变革也推动了酒店管理专业的转型,职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设置已转型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为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对接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业态、对标行业岗位需求、促进岗课赛证的融通,课程体系需要同步优化以符合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考试的行业标准。自2019年推行1+X证书制度以来,旅游专业相关证书已有10多个(如旅游大数据分析师、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定制旅行管家等),产教合作更为紧密,“双师型”教师及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考试的培训、考评老师数量逐步增加。而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携程校园旅游定制师大赛、“尖烽时刻”全国酒店管理模拟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酒店服务赛项、世界技能大赛酒店接待及餐饮服务项目等学科相关竞赛,助力相关院校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拓宽技能型人才的发展通道,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传统高等教育学位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以满足行业变化和社会需求,拥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往往受到更多雇主的青睐,毕业时既拥有传统的学位,又拥有一个或多个某种行业公认的技能或证书,将会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序衔接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一步探讨学分和非学分项目、“学分银行”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有助于形成教育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完善健全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